IC卡基础知识

时间:2024-02-23 09:12:13

所谓IC卡,就是集成电路卡,英文叫做Integrated Circuit Card。

目前市场上IC卡的种类很多,通常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按组成结构分类:一般存储卡(Memory Card)、逻辑加密存储卡(Security Card)、CPU卡(Smart Card)。

      一般存储卡实际上就是普通的EEPROM,不过是封装成module嵌入到卡片上了而已。只要实现电气接触就可以对其内部数据进行无条件访问(当然需要根据该型号EEPROM的电气规范了)。这种卡安全性几乎为0,所以只能用于一些对安全性不作要求的场合。

      逻辑加密存储卡,这种IC卡中除了封装了上述EEPROM存储器外,还专设有逻辑加密电路,提供了硬件加密手段.因此不但存储量大,而且安全性强,不但可保证卡上存 储数据读写安全, 而且能进行用户身份的认证. 由于密码不是在读写器软件中而是存储于IC卡上,所以几乎没有破密的可能性.例如:美国ATMEL1604逻辑加密卡, 卡上设有三级保密功能.总密码用于身份的认证,非法用户三次密码核对错误即可使卡报废. 四个数据存储区可分别存储不同信息,又各和独立的读写密码.可以做到一卡多用, 在不同读写器件中核实相应密码进行某一业务操作,不会影响其它存储区.卡上信息不能随意改写,改写前需先擦除,而擦除需核对擦除需要核对擦除密码. 这样即使是持卡人自己也不能随意更改卡上数据.因此这种逻辑加密卡保密性极强,能自动识别读写器,持卡人和控制操作类型,常用于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

     CPU卡:又叫智能卡,Smart Card,这是真正的卡上单片机系统,CPU卡片内集成了*处理器CPU, 程序存储器ROM, 数据存储器EEPROM 和RAM, 一般ROM 中还配有卡上操作系统软件COS(Chip operating system).CPU卡上的微处理器可以执行COS监控程序,接收从读写器送来的命令和数据, 分析命令后控制对存储器的访问.由于这种卡具有智能,读写器对卡的操作要经过卡上COS,所以保密性更强.而且微处理器具有数据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可以对读写数据进行逻辑和算术运算,能力很强.这种IC卡存储的数据对外相当于一个-黑盒子, 保密性极强.目前IC卡上用的微处理器一般为8位CPU,存储容量几十KB上下. 此种智能卡常用于重要场合,作为证件和信用卡。CPU卡的主要优势是:安全性强、存储容量大、扩展性好,适合一卡多用。

2.按数据读写方式分类:接触式IC卡、非接触式IC卡、双界面IC卡

     接触式IC卡,就是通过触点接触上电读写的IC卡,它有可能是一般存储卡,也有可能是CPU卡。根据ISO7816标准,触点的尺寸和位置必须如下图所示

 

C1

电源电压(VCC)

C5

 接地(GND)

C2

复位信号(RST)

C6

 未使用

C3

时钟信号(CLK)

C7

输入/输出(I/0)

       
      非接触式IC卡,是通过封装在塑料卡基里的线圈回路产生电流并接收返回射频信号来实现对IC卡芯片的操作,比较典型的一个产品是Philips Mifare1 S5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M1卡,  芯片容量为8KEEPROM, 分为16个扇区,每个扇区又分4个块,每块16个字节,以块为最小的存取单位。每个扇区有独立的一组密码及读写控制,每张卡有唯一的序列号,为32位。具有防冲突机制,支持多卡操作。无电源,自带天线,内含加密控制逻辑和通讯逻辑电路。数据保存期为10年,可改写10万次,读无限次。工作频率为13.56MHZ,通信速率为106KBPS,读写距离10MM以内,写读写器有关。  卡片的电气部分只由一个天线和ASIC组成。天线:卡片的天线是只有几组绕线的线圈,很适于封装到IS0卡片中。ASIC:卡片的ASIC由一个高速(106KB波特率)的RF接口,一个控制单元和一个8KEEPROM组成。工作原理:读写器向M1卡发一组固定频率的电磁波,卡片内有一个LC串联谐振电路,其频率与读写器发射的频率相同,在电磁波的激励下,LC谐振电路产生共振,从而使电容内有了电荷,在这个电容的另一端,接有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泵,将电容内的电荷送到另一个电容内储存,当所积累的电荷达到2V时,此电容可做为电源为其它电路提供工作电压,将卡内数据发射出去或接取读写器的数据。M1卡的安全性不是很完备,不久前已被破解,所以国内的*项目已不允许再用M1卡,北京的公交一卡通以前用的是M1卡,目前正在大量换成CPU卡,还有一种ML卡,MIFARE LIGHT是一种小容量卡,共384位,适合于一卡一用。   当然也有非接触式CPU卡,除了通信方式不同(TypeA/TypeB通信协议),其它操作和接触式CPU卡是相同的。

      双界面IC卡就是通过接触和非接触两种读写方式都可操作同一个CPU芯片,是目前技术上最先进的IC卡,第一代IC卡是接触式的,但由于接触方式具有容易磨损、交易速度慢、受使用环境限制等不足,使其在许多特定的应用领域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纯粹的非接触式IC卡的安全性和存储容量上还不能满足很多特定应用的要求。因此在一卡多用的系统中,有的应用场合适合使用接触卡,另外一些场合又更适合非接触卡,基于这些需求,出现了双界面卡,恰恰解决了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矛盾。双界面卡只有一个芯片,一个CPU,一个COS,通过接触界面和非接触界面都可以访问相同的存储区域与执行相同的操作,接触式与非接触式运行状态完全相同。双界面卡的接触界面符合国际标准ISO/IEC 7816,非接触界面符合国际标准ISO/IEC 14443。近距离非接触IC卡国际标准为ISO/IEC14443,目前存在两个体系:ISO/IEC14443-Type A和ISO/IEC14443-Type B。Type A以PHILIPS公司为代表,包括SIEMENS、HITACHI、GEMPLUS、G&D和Schlumberger等公司;Type B以ST、MOTOROLA、SAMSUNG、OTI和NEC公司等为主要支持者。

     目前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复合卡,复合卡是指多种不同类型的卡复合在一张卡基上。如逻辑加密卡与磁条卡的复合,CPU卡与磁条卡的复合,双界面卡与磁条卡的复合等。

     关于IC卡的基础知识就说这些吧,有什么错误或不足的地方,欢迎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