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研中作中的心得体会-讲座心得

时间:2021-08-17 16:38:34

今天有幸听到学校内大牛老师关于科研工作的讲座,颇有感触,这里总结一下比较受用的一些内容:

1、关于读文献

先从厚到薄,再从薄到厚

  • 解释一下从厚到薄,意思是当老师给定你一个选题或者研究方向时,第一步必定是根据关键词查文献,做文献综述。检索过程中一般会出现成百上千个条目,这时就要采取从厚到薄的策略,先浏览标题,找出与自己方向密切相关的文献下载,刨除相关度不大的文献;
  • 然后看摘要,只看摘要,对下载的文献做一个分类,分类可以根据方法论或主要研究问题;
  • 接着看每篇文献的引言部分,引言一般都分为三段论,会介绍这篇文章的工作点,另外根据引言的好坏,也大致能看出正片文章的质量,一篇写的好的、逻辑清晰易懂的文章,其引言部分一定也是逻辑清晰的,这一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每一类文献中挑选出2-3篇优质文献;
  • 最后在对挑选出的优质文献按类别进行通读,第一遍肯定有不动的地方,没有关系,做科研,一篇好的文章度一遍是不够的,你会在你的工作中反复重读这篇文献,一篇好的文献你绝对不会只读一遍就个他老死不相往来了。

在从厚到薄的过程中,你需要做到的程度是,对你所研究的方向有一个独立的本质的认知,并且尽量全面的认知。这时候你已经从一开始的两眼一抹黑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了。

从薄到厚是说,当你已经充分认知你的研究方向,并且了解别人都做了那些工作时,你可能会进入一个小的瓶颈期,觉得自己想做的东西别人都做过了,觉得创新点很难找。这时刻意试着读一些交叉领域的文献,暂时把自己研究的问题放一边。比如你的方向是人工智能在某某领域的应用,你可能前期看的都是有关于这一领域的文献,这时很容易陷入思维的束缚,总觉得人工智能的各种应用别人都做了,自己只能做一些别人基础上改进的东西,难以创新。这时可以阅读一些人工智能的文献,抛开你的应用领域。打开思维,往往能够更容易找到创新点。

2、要有目标感

硕士博士是搞科研时间最充分的时期,但很多人往往会因此陷入误区,觉得时间很多,慢慢吞吞,到处都去踩踩水,不往一个点深入下去。往往会出现工作了一两个月,却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发论文很慢,或者做一次presentation,老师提出质疑、意见后立马抛弃原先的工作换到另一个点;时间一久会有一事无成的挫败感。这时的你就需要目标感来几发自己的能动性,举个例子,博士三年毕业,要发四篇文章,那么刨除最后半年的写大论文找工作时间,以及前面几个月进入研究方向做文献综述的时间,你可能只剩下24个月的时间去发表论文,中间还有两个月的假期,假期前后心思浮动工作效率低,这样算下来,给每一篇paper的时间是5个月,在这5个月的时间,你要完成找工作点做仿真实验,以及撰写paper并且投出去的所有工作,这样你就会发现时间其实很紧迫的,目标感会让你工作思路清晰,尽量以直线距离精准、快速到达终点,而不是一边走一边停留。目标感使你的效率提升,做事有动力!

3、从小事做起,把自己的每一个工作做成精品

硕博期间很容易陷入的另一个误区是应付差事,项目要求写个报告,做个ppt,中期汇报等等这些工作,其实好好把握能够促进我们的成长。回想你选择读研or读博的初衷,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要忘记这份初心。工作以后没有人会去教你如何做一份精美的ppt,或者如何做一次精彩的汇报,这些技能是要靠你自己去积攒并且锻炼的。请抓住每一次可以锻炼的机会,多去琢磨做的好的人他们是怎么做的,你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好。一句话,要做就认真做做成精品,要么就不做。这样长期修炼自己,你会发现自己成长得很快!

好了,没了,就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