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互联网下的朋友圈子

时间:2022-10-23 22:07:15

#互联网下的“隐私”#


      经常我们以为只要在微博或者朋友圈中发布自己的信息,那么这则信息就会面向一个范围无限大的受众,有很大的机会被一个

  无限的群体中的人们看到;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非常容易理解。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我想要发的信息是一些想要朋友到

  的生活琐事的话,我会选择空间中发布;如果我想要发的信息是一些想让更多的人看到的正式的内容的话,我会选择写在博客中或

  者选择像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上。为什么呢?因为一般来说,QQ这样的社区中的“好友”都是认识的人,在空间中发布的信息基本

  上来说只能够被浙西朋友看到,被朋友转发到他们的空间中的几率是非常的小的;实际上即使是博客也一样,大多数的普通的博客

  也不会受到非常多的陌生人的关注的,这种粘性是非常的低的;这是一种的普遍的情况。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互联网下的朋友圈子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互联网下的朋友圈子    

     也就是所互联网下的社区实际上是一个一个的互相关联的小群体,一般来说,信息都是在小的群体之间流动,如果信息的质量

  不足够高的话,那么是很难传播到其他的群体中的;一个受众群体并非就是一个大的有着强关联性的“朋友圈”,成员之间的联系也少

  得多。同时一个真正的朋友圈也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由没有联系的人组成的受众群体,因为朋友圈中的人都是有着极大的感情联

  系的;说的在明白一点,你平时发布的信息,是不可能像柴静的“穹顶之下”的演讲被不计其数基本上没有任何关联的受众群体看到的

     看来互联网实际上并没有像报纸一样将每个人完全暴露在无限的受众面前,“我们的隐私”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保护的。怎么说

  呢?做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互联网下的一个个的小群体就好像是一同在一个大型超市中选购商品的一个个小的团体,这些小的团体

  的成员都是朋友或者亲人,但是每个团体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的松散的,就像是“高内聚,松耦合”的概念一样;基本上每个团体中的人

  说的话,就像是悄悄话一样,只在这个团体内部交流,很少说团体之间相互交流,因为团体A的悄悄话是没有必要想让团体B听说的,

  而且对于团体B来说,团体A中的悄悄话就相当于是垃圾信息一样,根本不会去关心;即使两个团体中又相互认识的人!

    在过去,有两种不同的媒体:广播媒体和通新媒体;通新媒体是面向无限受众的,如:报纸、电视、广播等;通信媒体则是一对

  一的,如电话,传真等。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互联网具有上述两种媒介的所有的功能,也就说,无论我们发布的信息是生活琐事还是

  正式的文章,我们使用的媒介都是互联网,如果我们想要将我们的信息面向无限的受众,首先我们已经具备这样的平台了——互联网

  但是,单单有“电视”,“节目”还是不一定能够被观众看到,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节目”进行包装,使它能够产生充分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互联网下的朋友圈子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互联网下的朋友圈子

    此时,社区有着的变成无限受众的可能性,但是我们需要找到这个转换的按钮,你的电话才能成为一个广播电台!至于这个按钮

  是什么,值得我们去探索!但是有一个按钮是一定的,那就是信息的价值和它所能吸引的关注度的大小直接决定它是否能够被社区中成

  员转载或者抛出去。像Gnarlykitty博主,通常在她的博客上写的只是一些和她朋友交流的时尚达人感兴趣的事,但是在中东政变期间

  她写的实时性的政变文章,却使她短暂的充当了一个全球性的声音,也许这将是未来普遍流行的某种缩影!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互联网下的朋友圈子

    

#技术和社会共同进化#


    社会在的利用技术产生变革方面存在着一种滞后性,克莱舍基的观点是:只有当一种技术变得普通,普通,直到最后无处不在而被

  人们视若无睹的时候,变革才会真正的到来。重要的一点就是传达给公众一种新的理念,一种附加新理念的普通工具将会产生重大的变革!

    如果有足够多的这些从前不可能的事情,且它们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这些事情在很短的时间内捆绑在一起放生,那么变化就会

  成一场伟大的革命!

    革命的标志在于,革命者的目标已经不能够为当前社会的机构建制所容纳了!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互联网下的朋友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