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木马查杀实战第017篇:U盘病毒之专杀工具的编写

时间:2022-01-16 00:31:53

前言

经过前几次的讨论,我们对于这次的U盘病毒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这次我们就依据病毒的行为特征,来编写针对于这次U盘病毒的专杀工具。

专杀工具功能说明

因为这次是一个U盘病毒,所以我打算把这次的专杀工具换一种形式实现。不再像前几次那样需要被动运行,而是当我们的专杀工具执行后,一旦有U盘插入,就能主动检测U盘内容,如果发现病毒,就将其删除掉,之后检查系统中是否也存在病毒,如果有,也一并清理干净。我们这次的专杀工具需要实现以下几个功能:

       1、专杀工具开启后,需要时刻监测是否有U盘插入,如果有,则启动检测机制。

这里可以使用OnDeviceChange()这个消息响应函数,从而对当前系统中新添加的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并且通过对这个函数的参数具体内容的判断,就可以实现U盘的监控。

       2、查找U盘中是否存在autorun.inf文件,如果有,则解析该文件中的“open”语句后的内容,获取自启动病毒程序的名称。

解析autorun.inf文件的内容,可以使用GetPrivateProfileString()这个函数,通过它,先找到“AutoRun”区段,之后找到该区段下“open”后面的内容,就能够获取自启动的病毒程序的名称。

       3、删除autorun.inf文件以及它所要打开的程序(Recycle.exe)。

首先应当计算Recycle.exe的CRC32指纹特征码,保存为全局变量,用于之后病毒程序的匹配。由于病毒创建出来的程序具有系统以及隐藏属性,因此在删除之前,应当先将病毒程序的文件属性设置为NORMAL(普通),这可以通过SetFileAttributes()函数实现。之后再利用DeleteFile()将病毒程序删除。

       4、全盘搜索U盘中的exe程序,进行CRC32指纹匹配,删除所有病毒程序,并恢复被隐藏的文件夹。

依据上面计算出的病毒程序的CRC32值,就可以对U盘根目录盘中的所有exe文件进行匹配。毕竟病毒程序本体是没有变化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称而已。另外,病毒还会将与病毒同名文件夹进行隐藏,由于我们并没有分析过病毒是如何选取这些文件夹的(其实也没必要分析),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病毒名称来查找被隐藏的文件夹,之后将其属性设置为NORMAL,那么文件夹也就恢复了。

       5、解析本地系统的注册表启动项,找到病毒程序的名称以及隐藏位置。

在删除本地系统中的病毒程序之前,我们需要先结束掉病毒进程。由于病毒的名称是依据计算机的特征计算出来的,而我们并没有逆向分析它的算法(其实也没有必要),所以我们并不知道病毒程序在不同的计算机中的进程名称是什么,也就不能直接结束病毒进程。但是这里可以使用一种取巧的方法,那就是病毒会将自身加入到注册表启动项中,因此我们只要解析注册表启动项,就能够获取病毒名称以及隐藏位置。经过我在不同的计算机中的测试,可以知道病毒名称是由六个字符组成的,那么我们只要查找启动项中的名称为六个字符,并且它所启动的程序能够匹配之前计算的CRC32指纹特征,那么我们也就找到了病毒的名称以及隐藏位置。

       6、依据上面所找到的病毒名称,结束掉当前正在运行的病毒进程,并删除病毒启动项以及病毒本体。

有了病毒名称,就可以在当前进程中搜索,找到之后,就可以结束掉病毒进程,之后再删除病毒本体。

       7、将病毒创建的九个动态链接库文件删除,它们位于临时文件夹中的“E_N4”中。

其实这里即便是不删除这几个动态连库文件,也是可以的,但是为了进行彻底的查杀,我在这里还是需要将它们删除,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来说,文件夹是不能够直接删除的,需要先将文件夹中的内容清空,才能移除文件夹。

纵观以上七项内容可以发现,前四项主要是针对于U盘的修复,而后面三项则是针对于本地系统的修复。接下来我会利用MFC来实现这些功能。

界面设计

这里新建一个“MFC AppWizard(exe)”工程,工程名称设定为“UVirusKiller”,然后创建一个“基本对话框”,再单击“完成”,接下来使用一个“编辑框”以及两个“按钮”控件完成界面设计:

病毒木马查杀实战第017篇:U盘病毒之专杀工具的编写

图1 界面设计

接下来对“编辑框”进行如下设定:

病毒木马查杀实战第017篇:U盘病毒之专杀工具的编写

图2

并将其ID改为IDC_LIST。之后为“安全打开U盘”按钮控件创建一个类型为“Control”,名为“m_SafeOpen”的变量:

病毒木马查杀实战第017篇:U盘病毒之专杀工具的编写

图3

至此,界面设计结束。其实大家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来设计自己的程序界面。

编写用于检测U盘盘符的代码

由于程序是在MFC下进行开发的,因此可以使用OnDeviceChange()这个消息响应函数。那么我们的第一步就是先在文件UVirusKillerDlg.cpp中添加消息映射:

病毒木马查杀实战第017篇:U盘病毒之专杀工具的编写

图4 添加消息映射代码

接下来在头文件UVirusKillerDlg.h中的protected下,添加消息响应函数的定义:

病毒木马查杀实战第017篇:U盘病毒之专杀工具的编写

图5 添加消息响应函数定义

之后在文件UVirusKillerDlg.cpp中添加获取盘符的代码:

void CUVirusKillerDlg::GetDriverName(DWORD dwData)
{
PDEV_BROADCAST_HDR pDevHdr = (PDEV_BROADCAST_HDR)dwData;
//如果设备类型为DBT_DEVTYP_VOLUME,则把当前结构体转换为
//DBT_DEVTYP_VOLUME类型的结构体
if ( pDevHdr->dbch_devicetype == DBT_DEVTYP_VOLUME )
{
//结构体转换
PDEV_BROADCAST_VOLUME pDevVolume = (PDEV_BROADCAST_VOLUME)pDevHdr;
//如果pDevVolume->dbcv_flags为0表示为可移动磁盘
if ( pDevVolume->dbcv_flags == 0 )
{
//通过将pDevVolume->dbcv_unitmask移位来判断逻辑盘符,
//第0位表示A盘,第1位表示B盘,依此类推。
DWORD dwUnitmask = pDevVolume->dbcv_unitmask;
//最多循环移动26位,因为至多有26位
for (i = 0; i < 26; ++i)
{
//因为新插入的可移动设备一定会是最后一个盘符的后一个,
//所以这里寻找dwUnitmask中的最低位数值为0x1的位。
if ( dwUnitmask & 0x1)
{
//找到则跳出循环
break;
}
//没找到则继续移位寻找
dwUnitmask = dwUnitmask >> 1;
}
//如果循环完26位依旧没找到,则返回
if ( i >= 26 )
{
return ;
}
//格式操作转化为字符串
DriverName.Format("%c:", i + 'A');
}
}
}

最后在头文件UVirusKillerDlg.h中的public下添加:

病毒木马查杀实战第017篇:U盘病毒之专杀工具的编写

图6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程序中使用了DBT_DEVTYP_VOLUME这样以DBT_开头的宏,所以一定要在UVirusKillerDlg.cpp中包含头文件“Dbt.h”。再定义一个字符型全局变量i用于保存可移动磁盘的盘符。并且定义一个CString类型的csTxt用于保存提示内容。至此,判断盘符的程序已经完成。编写完以上程序后,接下来我们还需完善OnDeviceChange()函数。

检测U盘中的可疑文件

这里不再进行讲解,我已经在代码中添加了足够的注释:

BOOL CUVirusKillerDlg::OnDeviceChange( UINT nEventType, // An event type.
DWORD dwData // The address of a structure that
// contains event-specific data.
)
{
// The system broadcasts the DBT_DEVICEARRIVAL device event when
// a device or piece of media has been inserted and becomes available.
if ( nEventType == DBT_DEVICEARRIVAL )
{
// 在未对U盘进行查杀之前,令“安全打开U盘”不可用
m_SafeOpen.EnableWindow(FALSE);
SetDlgItemText(IDC_LIST, csTxt);
//获取盘符名称
GetDriverName(dwData);
//显示可移动磁盘的盘符
CString TmpFile;
TmpFile.Format("检测到可移动磁盘为:%c\r\n", i + 'A');
csTxt += TmpFile;
SetDlgItemText(IDC_LIST, csTxt);
// 如果成功获取盘符,则继续执行
if ( DriverName != "" )
{
// 创建CString类型的File,令其保存autorun.inf的完整路径
CString File = DriverName;
File += "\\autorun.inf";
// 用于保存由autorun.inf所启动的程序名
char szBuff[MAX_PATH] = { 0 };
// 判断可移动磁盘中的autorun.inf文件是否存在
if ( GetFileAttributes(File.GetBuffer(0)) == -1 )
{
csTxt += "在可移动磁盘中没有检测到autorun.inf\r\n";
SetDlgItemText(IDC_LIST, csTxt);
// 如果当前U盘中不存在autorun.inf,则令“安全打开U盘”按钮可用
m_SafeOpen.EnableWindow(TRUE);
return FALSE;
} csTxt += "在可移动磁盘中检测到autorun.inf\r\n";
csTxt += "正在解析autorun.inf的启动内容\r\n";
SetDlgItemText(IDC_LIST, csTxt);
// 获取AutoRun.inf文件中open后面的内容,即所要自动打开的可疑文件
GetPrivateProfileString(
"AutoRun", //The name of the section containing the key name.
"open", //The name of the key whose associated string is to be retrieved.
NULL, //A default string.
szBuff, //A pointer to the buffer that receives the retrieved string.
MAX_PATH, //The size of the buffer pointed to by the lpReturnedString
//parameter, in characters.
File.GetBuffer(0) //The name of the initialization file.
);
// DelFile保存由autorun.inf启动的程序的路径
CString DelFile = DriverName;
DelFile += '\\';
DelFile += szBuff; csTxt += "由autorun.inf启动的程序为:";
csTxt += DelFile;
csTxt += "\r\n正在计算病毒程序的哈希值...\r\n";
SetDlgItemText(IDC_LIST, csTxt);
// 获取病毒程序的CRC32值
VirusCRC32 = CalcCRC32(DelFile);
// 删除可移动磁盘中的autorun.inf以及由之启动的文件,需要首先将病毒程序的属性调整为NORMAL
csTxt += "正在删除可移动磁盘中的autorun.inf以及由之启动的程序...\r\n"; SetFileAttributes(File, FILE_ATTRIBUTE_NORMAL);
// 删除autorun.inf
BOOL bRet = DeleteFile(File);
csTxt += File;
if (bRet)
{
csTxt += _T("病毒程序被删除!\r\n");
}
else
{
csTxt += _T("病毒程序无法删除!\r\n");
} SetFileAttributes(DelFile, FILE_ATTRIBUTE_NORMAL);
// 删除由autorun.inf启动的病毒程序
bRet = DeleteFile(DelFile);
csTxt += DelFile;
if (bRet)
{
csTxt += _T("病毒程序被删除!\r\n");
}
else
{
csTxt += _T("病毒程序无法删除!\r\n");
} SearchAndDeleteVirus(DriverName);
csTxt += _T("U盘修复完毕,您现在可以安全地打开U盘或修复本地系统!\r\n");
SetDlgItemText(IDC_LIST, csTxt);
//令"安全打开U盘"按钮可用
m_SafeOpen.EnableWindow(TRUE);
}
}
//The system broadcasts the DBT_DEVICEREMOVECOMPLETE device event
//when a device or piece of media has been physically removed.
else if ( nEventType == DBT_DEVICEREMOVECOMPLETE )
{
//当U盘被拔出时,令"安全打开U盘"按钮不可用
m_SafeOpen.EnableWindow(FALSE);
} return TRUE;
}

编写“修复本地系统”按钮事件代码

void CUVirusKillerDlg::OnBtnRepair()
{
// TODO: Add your control notification handler code here
csTxt += _T("开始检测本地系统...\r\n正在检查注册表启动项...\r\n");
char RegNam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
DWORD dwType = 0;
DWORD dwBufferSize = MAXBYTE;
DWORD dwKeySize = MAXBYTE;
char szValueName[MAXBYTE] = { 0 };
char szValueKey[MAXBYTE] = { 0 }; //打开注册表启动项
HKEY hKey = NULL;
LONG lRetRun = RegOpenKey(HKEY_LOCAL_MACHINE, RegName, &hKey);
if ( lRetRun != ERROR_SUCCESS )
{
AfxMessageBox("注册表启动项打开失败!");
return ;
} int i = 0; while ( TRUE )
{
// 枚举键项
lRetRun = RegEnumValue(hKey, i, szValueName, &dwBufferSize, NULL, &dwType, (unsigned char *)szValueKey, &dwKeySize);
if ( lRetRun == ERROR_NO_MORE_ITEMS )
{
break;
}
// 如果键项为6个字符,并且键值指向的程序的CRC32指纹与病毒指纹匹配,则关闭病毒进程以及删除键项与病毒本体
if ( lstrlen(szValueName) == 6 && CalcCRC32(szValueKey) == VirusCRC32 )
{
BOOL bRet = FALSE;
DWORD dwPid = 0;
// 删除病毒的注册表启动项
RegDeleteValue(hKey, szValueName);
csTxt += _T("注册表启动项清理完毕!\r\n"); strcat(szValueName, ".EXE");
bRet = FindTargetProcess(szValueName, &dwPid);
if(TRUE)
{
csTxt += _T("检查系统内存...\r\n");
csTxt += _T("系统中存在病毒进程:");
csTxt += szValueName;
csTxt += _T("准备进行查杀...\r\n");
SetDlgItemText(IDC_LIST,csTxt); // 提升权限
bRet = EnableDebugPrivilege(SE_DEBUG_NAME);
if (bRet == FALSE)
{
csTxt += _T("提升权限失败\r\n");
}
else
{
csTxt += _T("提升权限成功!\r\n");
}
SetDlgItemText(IDC_LIST,csTxt); // 打开并尝试结束病毒进程
HANDLE hProcess = OpenProcess(PROCESS_ALL_ACCESS,FALSE,dwPid);
if (hProcess == INVALID_HANDLE_VALUE)
{
csTxt += _T("无法结束病毒进程\r\n");
return ;
}
bRet = TerminateProcess(hProcess,0);
if (bRet == FALSE)
{
csTxt += _T("无法结束病毒进程\r\n");
return ;
}
csTxt += _T("病毒进程已经结束\r\n");
SetDlgItemText(IDC_LIST,csTxt);
CloseHandle(hProcess);
}
break;
} //清空缓冲区
ZeroMemory(szValueName,MAXBYTE);
ZeroMemory(szValueKey, MAXBYTE); i++;
}
RegCloseKey(hKey); // 删除自启动的病毒程序
csTxt += szValueKey;
// 获取病毒程序所在文件夹的路径
szValueKey[lstrlen(szValueKey)-11] = '\0';
SetFileAttributes(szValueKey, FILE_ATTRIBUTE_NORMAL);
BOOL bRet = DeleteDirectory(szValueKey);
if (bRet)
{
csTxt += _T("病毒程序被删除!\r\n");
}
else
{
csTxt += _T("病毒程序无法删除!\r\n");
}
// 获取保存有病毒DLL文件的文件夹路径
char tempPath[100];
DWORD dwSize = 100;
GetTempPath(dwSize, tempPath);
lstrcat(tempPath, "\E_N4");
SetFileAttributes(tempPath, FILE_ATTRIBUTE_NORMAL);
// 删除病毒文件夹
bRet = DeleteDirectory(tempPath);
csTxt += tempPath;
if (bRet)
{
csTxt += _T("病毒文件夹被删除!\r\n");
}
else
{
csTxt += _T("病毒文件夹无法删除!\r\n");
}
SetDlgItemText(IDC_LIST,csTxt);
}

至此,所有主要的程序编写完毕,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专杀工具的测试了。

专杀工具的测试

这里我们需要让本地系统还有U盘保持中毒的状态,先拔出U盘,然后启动专杀工具,使其开始进行监控,之后插入U盘,专杀工具就会自动开始查杀:

病毒木马查杀实战第017篇:U盘病毒之专杀工具的编写

图7

此时如果点击“安全打开U盘”,就会打开U盘,可以发现此时U盘中已经没有了病毒程序,并且被隐藏的文件夹也都显示出来了。如果点击“修复本地系统”,那么专杀工具会首先结束掉病毒进程,之后再删除系统中的病毒程序,从而对系统进行彻底的清理。

小结

这次的专杀工具的代码稍长,但其实也并不难,都是一些基础的API函数的调用,这其中还使用了很多之前“熊猫烧香专杀工具”的函数代码,说明我们应当善于利用之前所编写过的程序。并且应当善于分析病毒特征,比如如何判断病毒名称以及被隐藏的文件夹等,如果要逆向分析这些算法,那么过程无疑是艰辛的。至此,针对于这次的U盘病毒的讲解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