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武大,与我无关

时间:2022-11-11 10:31:56

   时间过得很快,来北京已经有两个多月了,而我大学毕业也有了一段时间。期间很想写一些关于武大的东西,一来缅怀下大学时光,二则为自己的一些经历做一次总结,而如果对于他人有点益处或者启示的话,就更加让我欣慰了。但想法虽好,却总是无法下笔。而原因大概就是怕还站的太近,写的不真实。而随着最近自己渐渐的忙起来,却警觉到或许不写不行了,岁月虽长,机会却更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本来想说的事情也会不小心被淡忘。于是便提笔写下以下文字。
     1.
     每当说起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选择武大,我总是喜欢用一句话:因谜一样的缘分。在来大学之前,我对武大几乎是一无所知(除了名字和分数线外),但却一直有一种说不清的好感。无独有偶,对于 软件工程 这个专业,我更是知之甚少,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或者说懂一点的不想学的心态)就一头钻了进去。不知道是不是所谓的 跳进了火坑,反正大一的最大感触就是:我栽这儿了!
     我不敢怀疑素质教育的普及率以及改革开放的春风粒度,但我却可以肯定,自己刚进大学时,电脑除了对显示器有些熟悉外,其他的一无所知。这同时我又不得不膜拜下学院安排课表的老师那被驴踢了的脑子,一上来什么基础都没有的情况下,就开始狂塞Java编程。我是相信很多同学的基础比我好,因为起码他们应该知道用记事本。但是把它当做一种编辑器,而且还是高级语言的编辑器,这不得不说是在坑爹。当我用单手指依赖者残念的文本框去敲着一个一个的“Hello World!”的时候,我真是退学的心思都有了。
     所幸的是,周边的同学还是非常友好,以至于对于怎么看电影,登QQ这类问题都会为我耐心的解答。特别是寝室的二万,我需要特别感谢一下。每次我问一些白痴的电脑问题时,他都会不厌其烦的为我讲解,而很多作业我也不得不直接抄他的。这是很了不起的,因为他不但让我感觉到组织的温暖,更让我渐渐燃起了对专业的期望。我也深刻的意识到一点,或许考试及格有望了,反正可以坐他后面。
     说到同学还有一个必须提一下,那就是鲁鲁。虽然我们不在一个班,但我们军训就认识了,当时他站我左边,而小马站我右边。或许出远门的缘故,我从未感觉到同学间可以如此聊得来,而我也可以放心的把他们当做兄弟看待。
     苦逼的上学期过完后,回家我其实想了很久,到底要不要在这个专业挣扎下去。这时候 软件时空 用它貌不惊人死不休的封面吸引了我,我清楚的记得它里面有一篇文章是讲软件工程的职业发展的。我必须承认,我当时是被那些幽默的高薪拉住了的(为什么说幽默,以后就自然知道了)。我想,对于我而言,软件时空的意义也便到此为止,我也开始我的大一下学期。

     这个学期或许是我出生以来读书最多,成长也最快的一段时期吧。我发现了一个很Bug的地方:图书馆。在大学前也知道有这玩意儿,但是每次进去连报纸都抢不到一张,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而这种影响一直伴随到大一下才算化解。我才知道,原来图书馆可以这么霸气,书可以这么多,你看不完,更是借不空的,太神奇了!于是我坚持每周读一本名著,然后也打算“精通”一门编程语言。那段时间刚好学院抽风抽到了C++,我也毫不意外的陷了进去。也是在那时候,我写了第一个让我自己感到自豪的程序:一个星期识别“系统”,即你只要输入一个年月日,便能知道是星期几。犹记得当时运行成功的激动心情,为了炫耀我还专门把隔了N个寝室的鲁鲁和小马叫过来一起“庆贺”。当时那人山人海,我是感觉倍儿有面子啊,大家纷纷惊呼这是一个奇迹--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
     当然,除了专业相关的东西之外,在这期间还有一件事必须提一下,就是经过阿良的介绍,我在大一下加入了广播台。应该说这是我大学期间唯一一个认真对待的社团,也是唯一一个让我感觉值得投入感情的组织。虽然一开始是纯属偶然的进去,而且写东西的水平一直需要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却能全身心的热爱这份工作。平时在那里我也是比较沉默的,但是那些为一期节目反复琢磨的态度却深深的感染了我。而其他种种也算是各种蜕变的引子吧。
     2.
     经历了大一的各种摧残打击和初体验,我也开始有点程序,软件的概念,而运行各种软件更是妥妥儿的不用说。大二上也便有种高歌猛进的氛围,自己有点不满足那些所谓的卡耐基教程,开始去找一些推荐书籍和论文来读。这才发现,我们交的15K是多么的不值,那些所谓的NB英文教程是何等的水。除了一些不认识的单词唬人,一些原本简单的东西英文叙述起来费解之外,其实它包含的东西仅仅是皮毛。而这时候指望学院和老师就更加会悲催了,因为他们教的很多皮毛都不如。就拿《OOP》一课来说,我清楚的记得卡耐基上的内容讲的只是简单的概念总结,反复陈列关于对象的那几个基本概念,而很少有系统的理论论述和充分的程序实例。老师上课时则完全是按照卡耐基给的PPT来宣读,往往还读的不完整。或许考试这些东西死记一下就可以过了,但是真正到用的时候完全将那些东西抛到九霄云外,而这时随便一本论述OO的专业书籍都可以让你受益不少。所以那些所谓的“国外著名大学教程”,“全英文”都是虚的,用时的那几本参考书才是动真格。
     除了这个故弄玄虚的宣传材料外,还有一个就是半调子的教学方式。很多东西老师从来都没有一个所以然,只是一味的灌输基本概念,就像不断地给人洗刷他们的原则立场问题一样。我不惮去怀疑那些教授的水平,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是毫无益处的。最典型的就是《DS》和《Computer Organization》,这是让人欲仙欲死的两门课啊!~
     抱怨了这么多,其实并无恶意,就算当时有过愤慨,到现在也只是叹声无奈。我啰啰嗦嗦的将其记录下来,只为后来者传达一下经验教训(如果有必要的话),至于其他的也只有自己才能hold住了。
     在这些课程之外,写程序,实地参加项目也是增进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大一时便听说理论编码时间三七开的说法,只可惜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到大二才渐渐能够完整的写一点东西。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锉航童鞋跟我提起要参加学院举办的软件文化节,当时我也只是抱着一种围观心态,毕竟对自己的能力毫无概念(事实上也确实什么都不敢说会)。而过了几天,和周珣童鞋又很偶然的聊到这个,本来我也是打算照常围观的,突然她提议我可以参加一个,我犹豫了一下。不是不自信,而是直接怕拖后腿,毕竟他们俩在我看来技术还是比我过硬多了的。但是周珣童鞋还是不断地鼓励我,最后我也诚惶诚恐的报了个名,于是加上孙丹&老胡,StarDust团队便诞生了。
     虽然这个比赛本身结果很好,也让我进步不少,但是最重要的是:1. 它让我重新的认识了软工,也让我开始斟酌自己的发展路线。这是后来一系列瞎打瞎闹瞎碰的直接导火索。^_^ 2. 它让我真切的感触到团队的精神与意义。在我们比赛的最后几天,为了能够按时提交作品,我第一次调程序调到4点多,而且一点不嫌累,而期间大家的相互鼓励与帮助更是让我感觉到:程序员,你并不孤单。正因为这样,后来每次有项目我都非常支持团队的建设,而每次我要自夸时也都会强调自己属于某个团队,虽然言语要表达的是虚荣,但是我的自豪或者骄傲却从来都是真切的。感谢StarDust,更加感谢我的队友们。

     3.

     在我的意象中,人的观念的整体结构就犹如一个模型。当世界观形成或者确定时,模型保持完好,而当遇到重大的冲击或者触动时,模型也变得破碎。于是,为了得到一个模型,自己只能将原有碎片与新增加的模块进行重组,得到一个新的模型。
     或许因为情感问题,或许是大二看的《On the Road》在我体内渐渐生效的缘故,更可能的,自己开始关注到“人”这个根本话题,我的大三就是一个涅槃重生的过程,过的极其的压抑与迷茫。而纵观一下可以归为简单的两个阶段:上学期忙得抑郁,下学期闲的抑郁。
     大三上是个青黄不接的阶段,新生早已不算,而作为老生却又有那么多的未知。虽然说“人生本就无法确定,又何必担心那么多”,但是那段时间却总是对未来感到憧憬又无力。加上很多事情都有点出乎自己的意料,本来很是珍视的东西却可以在瞬间了无踪迹,情绪便染上了更重的负面色彩。渐渐发展,便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一切,而之前自己的所有观念,事务都开始被逐一审视。
     人生的价值何在,自己需要什么,而又要到哪里去?我不知道,没有答案。所有事情当摆在这些困惑前面,貌似都瞬间变得毫无意义。所谓的忙,其实就等同于盲。记得当时正好赶上《解释器构造》的课设,为了排挤这种接踵而来的纠结,我便义无反顾的将时间都花在那上面,通宵达旦。最后演示完的时候,我们的成绩非常好,但是我很低落,“付出回报”的刺激虽然有一点,但是面对着接下来可能无止尽的空洞,完全是不知所措。所幸之后各种考试与寒假慢慢碾来,也算是熬过了那个冬季。

     下学期一开学,我便做了一个现在看来极其幼稚,但当时貌似很艰难的决定---彻底放弃从前的自己。我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坏,什么叫上进,什么叫颓废,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什么叫喜欢,什么叫排斥,什么叫适合,什么叫相悖。。。。。。但是我不需要选择,我只需要尝试。我需要让自己切身去体验,而不是让先验的东西---或者是自己的先天观念,或者是别人的谆谆教诲,或者其他什么---来为我提前决定。我还年轻,我需要上路。
     于是,或深宅寝室没日没夜的沉迷游戏,或独自出行漫无目的的游走外地,每当自己感觉到厌倦,或者经过仔细的斟酌由衷的感觉鄙视当前,便剑走偏锋的将所有精力压在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上。正是这样的毫不负责的抛开一切,让我敢于重新的认识自己。我才发现,世界原来是那样的不一样,而很多事情又和自己之前的认知有那么大的出入。虽然这一切都依然是错误或者偏激,但是我慢慢体会到一种精神:宽容。
     宽容,应该是一切观点和观念的入口。正如程序正义对于司法正义的意义一般,宽容对于我们的开明与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当所有观点你都能平静的采取相同的预处理操作时,你才能真正识别出你所喜恶的,才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声吠而附和百犬鸣。这个时代或许本就不需那么多对立的立场与原则,而更是期待一份思考与改变。当“我不尊重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成为一种习惯,“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说的每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才不会是一句废话,而我也相信世界也不会产生那么多的“这只能说是一个奇迹”了。
     自然,这种无节制的体验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大二学会逃课开始,大三我基本就不进教室了,要看书也只是跑到图书馆,或者干脆坐到小树林里面去。所以,一年下来,我的各科成绩虽然没有飘红或者低空划过,但也是很不光彩。而除此之外,各种技术也都是浅尝辄止,人也开始变得更加浮躁起来。
     但终归好在,我虽没有在路上,但我却开始准备着。
     4.
     如果要我说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的话,我想大四应该算是个很好的选择吧。虽然一开始忙保研的事情纠结了一下,但是之后却是异常的悠闲自在。与同学匆匆赶去向导师汇报,积极投身科研事业不太一样,我是能赖在武大一会就尽量多赖一会。反正研究生有那么多的时间,又何必急于此刻呢?于是在作出这个打算之后,便婉言推掉了导师的赴京要求,安逸的在珞珈山开展自己的小计划。
     上学期刚好赶上考研大军,于是我便乘着这股热浪,打算实打实的看几本“厚书”。虽然期间是三天打鱼一天晒网,倒也是收益颇丰。特别是在咬着牙看完--不一定读懂==!--《Concrete Mathematics》之后,才发现之前自己学的那都叫啥,而之前一直以为的“外国人数学不行”其实只是个传说。当看到平时那些很随意的数据结构都能够演化出如此多的实际问题时,我不得不由衷的赞一句绝妙。哎,真是“三尺之上有神明”,做学问轻浮不得啊。
     在啃书之外,上课也是我关照的重点。一是想弥补一下之前的负罪感,二则为了在走之前鉴定一下武大各路大神。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位:邓晓芒老师&赵林老师。从入学开始,我便不断地听到有同学推荐他们的课,而我虽然早就想聆听他们的教诲,但是很多时候迫于考试压力(or 其他各种浮云)都没能达成。所以大四给了我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我所认识的邓晓芒老师与赵林老师》,描述的非常的到位。而也正如文章开头所言,“每一座大学,确实总有一些老师,可以成为大学的灵魂,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邓晓芒老师和赵林老师便是这样的人。”所以对于还在珞珈山下东湖之滨的武大郎&武大娘们,你们千万千万要珍惜大好的膜拜机会啊!真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有木有!!!
     “堕落是件让人快乐的事情”,而快乐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悠哉的日子一下就high完了,很快便进入了下一环节,也是大学的最后一关:毕设。我是个比较无趣的人,对于毕业,如果说算得上big day的话,我并没有想到什么特别的庆贺仪式。所以对于毕业旅行或者各种哭送神马的,其实我并不是那么带感。就像对于生日神马的我也从来没觉得有多么的意义非凡,毕竟需要的话每一天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唯一珍视的便是将毕设本身做好,这是给外界的证明,更是对自己四年的交代。
     一开始选题的时候,为了找到一个靠谱的老师,自己也下了一番功夫,每天徘徊于各种传说的“牛”教授之间,但是其中大多数,在我看来,其实都名不副实的。不幸的万幸,最后还是找了个自己喜欢的方向做下去。虽然后来做的事情和自己最初的打算有点小偏差,却将我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移动数据挖掘。在这之中我感受到了海量数据处理的趣味与意义,虽然我只是个入门者,但是对其发展前景我却已深信不疑,并且也将其定为了自己之后的研究方向。
     当然,毕设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其他人的帮助,特别是交通中心的老师同学,确实需要由衷的感谢一个。
     0.

     最后几天,我有点失眠,但是内心却非常的平静,用jh的话说就是反常的淡定。虽然很多时候,对武大的感情只是一厢情愿,但是在这里确实发生了一些事,能让我改变,也遇到了一些人,会与我同行。我爱武大。

     一个阶段的完结就是另外一个阶段的开始,而“我们的破破烂烂的手提箱又一次堆放在人行道上;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过没关系,道路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