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地址(0,137),(1,4000),(2,3600),(5,230)中的0,1,2,5表示段号,137,4000,3600,230表示位移量。段号0中的内存地址50K表示0号段的起始地址,10K表示这个段的长度。对于逻辑地址(0,137),先找到段号0处,物理地址=起始地址+位移量,即物理地址=50K+137=50X1024+137=51337.(说明1K=1024)
对于(1,4000),由于位移量4000>3X1024,所以越界,产生中断信号
对于(2,3600),找到段号2处,物理地址=70K+3600=70X1024+3600=75280
对于(5,230),逻辑地址的段号5>段表长度4,发生越界,产生中断信号。
相关文章
- 用户虚拟地址转化成物理地址,物理地址转换成内核虚拟地址,内核虚拟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虚拟地址和对应页的关系
- 深入解析现代计算机内存访问机制:从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与缓存优化
- 飞思卡尔 HCS12(X)系列 MCU 的 Prm 文件中的逻辑地址和全局地址的转换
- 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的计算涉及页号和物理块号和页内偏移
- 内存管理笔记(分页,分段,逻辑地址,物理地址与地址转换方式)
- Linux中的逻辑地址,线性地址和物理地址转换关系
- 分页分段以及段页式存储管理中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过程解析
- 操作系统的分段与逻辑地址和转换物理地址
- 利用bochs将逻辑地址转化为物理地址理解操作系统的分段分页机制
- 浅析操作系统中的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