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数组+链表(巧妙!)

时间:2023-02-16 00:16:21

数组+链表这种数据结构在《HashMap源码分析》一文中以及在之前分析Linux内核源码的过程中多次碰到,本篇文章专门探讨这种数据结构。

数组链表各自的优缺点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而数组+链表这种数据结构其实是综合了二者之间的优点,这类似于A*算法综合了广度优先搜索算法贪心算法的优点一样,这种思想应用比较广,一定要掌握。再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知道遗传算法收敛速度比较慢,但是爬山法的收敛速度则比较快,而遗传算法鲁棒性优于爬山算法,那么为何不能结合二者之间的优点呢?如果搜索一下,你会发现这样的论文有很多。

本文中给出的几个使用数组+链表数据结构的情景,其优点都是类似的,因此不过多分析。本文更多的是为了回顾之前的内容。

1.HashMap之table

数据结构:数组+链表(巧妙!)


2.linux内核Buffer之hash_table

数据结构:数组+链表(巧妙!)

关于linux内核的buffer机制可以参考前面的文章《文件系统(二)--buffer.c namei.c truncate.c open.c源码分析》。

这里与HashMap中的table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过这里采用的是双向链表。而且,底层buffer_head通过b_next_free与b_pre_free指针链接成空闲链表,极大的方便了我们查找空闲buffer_head的操作。当然,这也增加了维护链表一致性的复杂度。更准确的说,这里是数组+双向链表+双向链表,如果读者对内核缓冲区比较熟悉(可以参考上面文章中的buffer_init函数),这里还可以认为是数组+数组+双向链表+双向链表,因为所有的buffer_head都是在内存中连续分配的,可以看成是一个数组。

3.linux内核进程调度之timer_list

数据结构:数组+链表(巧妙!)

详细内容可参考《sched.c signal.c exit.c sys.c源码分析》,这里timer_list是定时器链表。

这里与前面两个有所不同了:第一,前面两个在定位数组索引时都采用了哈希的方法,而这里则根哈希无关;第二,前面的数组中保存的是引用(指针),而这里数组中的元素就是timer对象。

这里为什么采用这种数据结构呢?如果单纯的采用数组,每次删除一个元素,都要移动剩余元素;每次插入一个元素也要移动其他元素,挪出位置。而采用链表加数组的方式,虽然插入元素时仍然需要遍历(因为需要根据定时值找到其合适的位置),但是删除时可以在常量时间内完成。

4.linux内核网络模块之sock_array

数据结构:数组+链表(巧妙!)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linux0.99网络模块-传输层(TCP接收)》。

5.linux内核网络模块之ip_protols

数据结构:数组+链表(巧妙!)

具体内容请参考《linux0.99网络模块-网络模块初始化》,多说几句,数据链路层中注册的上层协议保存在ptype_base指向的链表中,因此可以通过遍历该链表向上层传递数据报;网络层与之不同,它通过ip数据报首部中的protocol字段(对ip_protos数组大小取余)作为索引来定位到ip_protols中相应位置的链表,遍历该链表来向上层传递数据报。

6.LinkedHashMap源码之table

数据结构:数组+链表(巧妙!)

详细内容请参考《LinkedHashMap源码分析》,其实这个结构与上面介绍的linux内核buffer实现中采用的hash_table是比较相似的。


暂时先写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