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最爱庄子。 (亲爱的庄子,他,是一个小孩。 )

时间:2021-02-28 23:47:16
最爱庄子。 
                  
  喜欢他,爱他,纵容他,明白他。 
  为什么?只因为,他有那样合我心意的灵魂。 
  来,来来,坐下来,听我从头讲起庄子。 
  他,不是神人,不是至人,不是圣人,更加不是一个贤人。 
  亲爱的庄子,他,是一个小孩。 
                  
  我们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他到哪里去,他怎样成长。 
  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小孩。 
  象每一个孩子一样,他太天真,太快乐,太真实,也太绝望。 
                  
  庄子是个玩劣的小孩,他喜欢幻想和编故事。那些没有边际的东西,是他的最爱。 
  庄子讲故事,他讲从前有个人,喜欢养猴子,养了一群猴子,早上喂它们四个枣,晚上喂三个枣。后来,猴子不肯了,于是那人想了想,变成了早上喂三个,晚上喂四个。猴子们很高兴。 
  后来,变成一个成语,叫“朝三暮四”。可鬼知道那成语那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那只是庄子讲的有趣的小故事,闲下来娱人娱己。 
                  
  庄子爱耍赖皮。 
  他跟惠子有著名的经典论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 
  知道庄子最后是怎样赢惠子的吗? 
  他说,让我们从头说起吧,你不是我,所以你不知道我是否知道鱼快乐,而我呢,是从渭水河的桥上知道鱼快乐的。 
  然后,惠子不明所以,哑口无言。耍赖皮得胜的庄子必定扮个鬼脸,咯咯的笑出声来,露出他雪白的大门牙。 
                  
  庄子是个甜美的小孩子。 
  他喜欢看天,他喜欢一种叫“鲲鹏”的大鸟,他常常自己嘀咕着说自己是一只蝴蝶,他的最好的朋友惠子跟他吵架的过程他都会写下来。 
  但没有人知道,小孩子的绝望。 
  每个人都以为小孩子理应是天真快乐的,但他们不知道,对生活的无力感构成了每个小孩子内心肆意的绝望,没有解脱。 
  庄子是个绝望的特别厉害的小孩子。 
  他写《秋水》,他写两条鱼被困在水洼里,太阳出来,水洼里的水要干了,两条鱼只能彼此用自己的口吻来润湿对方。 
  这样的死地。但庄子说,这并不是最最悲惨最最无力的结局。真正的结局是,海水漫上来,两条鱼得救,回到海中。江湖之广之大,它们再也不能相见。从此,只能相忘于江湖。 
  读到这里,手心里沁沁的都是冷汗,脸上,额角,腮上,一片湿漉漉,分不清,是汗,是泪。 
  心疼啊,可怜的庄子。 
  他不就是吗。那条江湖广大中,再也寻不到曾经像濡以沫的知己的鱼。 
  这样的鱼,可惜我们都是。 
                  
  庄子他任性,他无赖,他小气,他豁达,他远见,他智慧,他装傻,他天真,他老成,他嬉笑怒骂,他鼠目寸光。 
  他一面笑的天真无邪,一面却又冷漠的看穿一切。 
  他只是个孩子呵。 
                  
  有多少人会爱一个孩子。 
  那样纯粹直接的灵魂,却又因为纯粹直接而伤人。 
  我爱。 
  那是和我相似的灵魂。因为相似,所以深爱。 
                  
  那个庄子,那个小孩。 

47 个解决方案

#1


#2


我是庄子!

#3


..............................

#4


庄子是个神经病。

#5


不错不错

#6


good

#7


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叫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嘿嘿,你爱庄子我爱分

#8


"庄子他任性,他无赖,他小气,他豁达,他远见,他智慧,他装傻,他天真,他老成,他嬉笑怒骂,他鼠目寸光。他一面笑的天真无邪,一面却又冷漠的看穿一切。"


象某人:)

#9


哈哈,像某人楼下DI.

#10



顶一下

#11


确实象某人:)

#12


我~~~~喜欢

#13


此文有意思。

#14


不解!

#15


好!


























好!


































好!

#16


好好先生是也……

#17


这篇东西应该是女性写的, 因为看到的东西很表面化

#18


给分就肯定你的庄子

#19


庄子哭了

#20


good

#21


庄子说:他将处于一龙一蛇之间,可是龙真的是龙,蛇真的是蛇吗?

一切似乎是个迷,

#22


特别是相濡以沫的典故
尤其让人感动

#23


好,不错

#24


mark......

#25


勇者无惧,仁者无忧,智者...可能都神经了!

#26


我是庄子。
  
 哈哈哈————————————————————

#27


庄子是个甜美的小孩子。 
  他喜欢看天,他喜欢一种叫“鲲鹏”的大鸟,他常常自己嘀咕着说自己是一只蝴蝶,他的最好的朋友惠子跟他吵架的过程他都会写下来。 
  但没有人知道,小孩子的绝望。 
  每个人都以为小孩子理应是天真快乐的,但他们不知道,对生活的无力感构成了每个小孩子内心肆意的绝望,没有解脱。 
  庄子是个绝望的特别厉害的小孩子。 
  他写《秋水》,他写两条鱼被困在水洼里,太阳出来,水洼里的水要干了,两条鱼只能彼此用自己的口吻来润湿对方。 
  这样的死地。但庄子说,这并不是最最悲惨最最无力的结局。真正的结局是,海水漫上来,两条鱼得救,回到海中。江湖之广之大,它们再也不能相见。从此,只能相忘于江湖。 
  读到这里,手心里沁沁的都是冷汗,脸上,额角,腮上,一片湿漉漉,分不清,是汗,是泪。 
  心疼啊,可怜的庄子。 
  他不就是吗。那条江湖广大中,再也寻不到曾经像濡以沫的知己的鱼。 
  这样的鱼,可惜我们都是。 

#28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9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0


江湖之广之大,我们再也不能相见。从此,只能相忘于江湖。

#31


瞧~~~~~世界之大!我们不是相见了

#32


越是悲伤就愈悲伤,越是快乐就愈快乐,旦存于心罢了。

#33


庄子,

#34


庄子现代版:
不知道究竟是我做梦变成了网上的onestab,还是网上的onestab作梦变成了我?

#35


中国古人对天充满了热情和崇拜之情,天是他们的父母,他们是天所养育的子民。这种感情到了哲人手中,便抽象出“天道”的观念。

  天道是天的原则、规律,是对人的绝对命令,决不可违背。因此,古往今来,多少大思想家穷尽毕生心血来破译天道的密码,他们的成果最终也成了需要人来破译的密码。

  老子是其中的一位。他发现世界是有,天道是无,而有生于无,无中生有。进而,他把无拓展为无为、柔弱之道,试图以此逃避人世的苦难。但他执著于、最终归于虚无,或流变成法家的刻薄少恩、重刑酷杀。

  庄子则不然。他也不反对有生于无,无比有的层次要高。但他反对对天指手划脚,胡说八道,他要人敬畏天道,要人观照天地之美,体悟天地之心,不执于有,不执于无,而要“无无”。

  “无无”是即有即无,即无即有,也就是自然。什么是自然?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地生活,自然而然地言说……

  二十世纪的人类已经把神秘的天字看得很透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在九星拱日的太阳系中,太阳系是银河之一粟,银河系在有限无边的宇宙中也很微不足道。

  苍茫的天空不过是环抱地球的大气层,迷人的蔚蓝色不过是太阳在大气中的折射光,连太阳也不过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依靠氢核聚变散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之光。

  最伟大的也许是征服月球。当宇航员沉重的双脚踏上那片神往已久的土地,却发现那里竟是一片不毛之地,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广寒宫。“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的动人神话,一下子失去了美丽的主人公。

  现代科技枪毙了我们对宇宙的玄想,现代哲学消解了形而上学的沉思,使我们很难理解中国古人对天的哲学思考。但事实上这些思考是非常伟大的。

  人生于世,顶天立地。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天”写作‘天’你看,这不就是人头顶苍天的样子吗?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天,颠也。至高无上。”“颠”就是头顶,我们现在还把头盖骨叫“天灵盖”,把额上两眉间的地方称为“天庭”。“天庭饱满”可是“吉人天相”啊!

  天有日月,有风雨,因此大地之上才有壮丽的山川,丰富多彩的花木虫鱼。有了人赖以生存的资源,人类才可能繁衍生息,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所以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中说:“惟天地(是)万物父母,惟人(是)万物灵长。”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不得不靠天吃饭,不得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作,时刻提防着天灾人祸。终年辛劳,所得却不多。因此人们便祈祷上苍,赐福生民,并把劳动所得都视为上天所赐,对天地充满了无限敬意。

  《尚书》中还说:“天佑之民,作之君,作之师。”天不但赐五谷农桑于民,还赐给他们君王和老师。老师也就是君王,君王就是天子。“君,天也,天可逃乎?”(《左传·宣公四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上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在天地间,天是最高的权威;在人间,君王是代表天意治理百姓的最高权威。尽管后者往往名不符实,往往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暴君”

  在此基础上,古人进一步认为天有大德,即生育万物,生生不已,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点无论儒道两家都是赞同的。并且认为在这“无为而无不为”中,一定有天道。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是古人对天的最深刻的哲学思考。体认了天道,人类才能按照至高无上的天道行事,自觉地把人道与天道统一起来,致力追求幸福生活。

  所以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第二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羞愧)于人”。所以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大宗师》)

  因此,中国人的天,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空,而且是被赋予了精神、气质和人格的人化了的天,是寄托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意志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天。

  有人从青碧一色的万里长空中体味出了人生的真谛;有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人感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上为星辰,在下为河岳”(文天祥:《正气歌》);有人叩天而问,千里招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天问》。遂古,远古。)

  大化流行,天道无为。但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却有不同。在庄子看来,各家各派都是“闻其(道)风而悦之”者,道术分裂于天下。

  儒家发扬了天“无不为”和“刚健有为”的一面,要求君子像天一样“自强不息”。这种“有为”是推行仁义之道,于己则求仁得仁,朝(早晨)闻道,夕死可矣,于天下则讲求仁政。天地泽被万物,怎么能说不是仁义呢?

  那时天下滔滔,礼崩乐坏,浊浪滚滚,战乱频仍。像孔子那样的圣人拍案而起,面对物欲横流而丧失本心的世人,争夺权柄以攫取实利的诸侯,倡导邪说而混灭良知的辩士,鸣鼓而攻之。虽然世人不赞同他,不宽容他,但他不忍离人群自享天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忍天下陷溺,冷眼旁观,嬉笑怒骂而不援之以手;不忍放浪形骸于滔滔乱世,终老山林,与鸟兽同群而独善其身;不忍天下大乱,杀人盈野,生灵涂炭而独清于世;不忍政治失序,纲纪沦丧,名实相悖,道德弃野,于是东奔西走,游说天下,聚徒讲学,广播天道,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虽九死其犹未悔。

  孟子上承孔子,下启诸儒,一颗千古不磨之心构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绵绵不绝的内在精神支柱,维系了中华文明的生存繁荣。这种精神的确伟大,这种态度的确可敬。

  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生于世,不过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把个人的生命付诸身外的事业,根本不知道会带来什么结果,也许九死一生的奋斗换来的不过是一纸虚名,留下的不过是一付朽骨和依旧混乱的世界,真的那么值得吗?杀生取义,真就那么可贵吗?仁义之道,真的就是天道吗?有没有一个在乱世中保全生命同时也能使天下太平的道术呢?进一步说,有没有个人生命完全逍遥的道术呢?

  这是道家所要思考的问题。

  同样是面对天地之化育,如果说儒家是赞(助)天地之化育,那么道家是任天地之化育。

  同样是个人与天下的关系问题,如果说儒家是无论穷达都兼济天下,那么道家是无论穷达都兼忘天下,独善其身。

  同样是道家学派中的两位宗师,如果说老子是在知其雄守其雌的同时,也在讲授“君王南面之术”的思想家,那么庄子则着重个人生命的张扬和逍遥。

  不过,总的来说,中国古人的基本思想还是相通的,他们的基本态度都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则万世太平,不合则天下大乱。

  但天人合一是本然(原本如此),是应然(应当如此),却不是实然(现实如此)。在现实中,儒家认为一般人放失其纯然的本心,良知不行,因而道德沦丧,社会失范;道家则认为世人以人报道,以人“遁天”(逃避天命),以知扰天,丧失了宁静纯朴的本性。因此,在现实层面上,天人是相分的。这不难理解,假如天人真的合一了,又何必讲求它呢?

  我们将在后面讲到,对天道的理解的不同,表现在如何实现天人合一上的分歧更大,这种分歧,或许是更重要的。

  中国人的天,既是自然之天,又是精神之天,二者结合得是那么紧密,那么融洽,如水乳,如血肉,壮丽中有优美,沉郁中有灵动,刚健中有柔和,稳重中有潇洒。如果说中国人有宗教,那也是山水化了的宗教;如果说中国人没有宗教,那天下美景却是理念化了的风物。中国人没有西方人超自然存在的上帝,却有跟上帝一样全知全能、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完全自然的天。在西方,上帝的神性是凌驾于人性之上的,因为人有原罪,注定了要忏悔,要赎罪。但对中国人来说,天之神性即是人性,人之天性即是神性,天人原本合一,只是在现世中被一分为二。所以至人的境界也是天人合一,但用不着当上帝的选民,死后升入天国。

  即世间出世间。人间也有天国。

  天,中国古人对你那么痴情,那么神往,你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真理,积蓄着什么样的魔力呢?

  天不言。

  无语问苍天。 

#36


这么有学生气的楼主?

#37


楼主我爱你!

#38


这么久了,还有这么多人关注!

#39


楼主我也爱你!

#40


“不执于有,不执于无,而要“无无”。“无无”是即有即无,即无即有,也就是自然。什么是自然?自然而然。”Right.

#4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何为二,有无是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万物本无,有形乃有,无中生有实在是正确的。
“道可道,非常道”,不说也罢,只可意会了,其实老庄也是不知道者。

#42


什么意思?
看不懂!

#43


老庄思想是我们四化建设的大敌!!!

#44


i love you

#45


警惕水源阶级斗争新动向:
我感觉今天水源变成哲学天地了。:)

#46


喜欢楼主,不为帖子,只为你爱庄子。

#47


好,不为庄子,也不为帖子,只为楼主有文采

#1


#2


我是庄子!

#3


..............................

#4


庄子是个神经病。

#5


不错不错

#6


good

#7


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叫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嘿嘿,你爱庄子我爱分

#8


"庄子他任性,他无赖,他小气,他豁达,他远见,他智慧,他装傻,他天真,他老成,他嬉笑怒骂,他鼠目寸光。他一面笑的天真无邪,一面却又冷漠的看穿一切。"


象某人:)

#9


哈哈,像某人楼下DI.

#10



顶一下

#11


确实象某人:)

#12


我~~~~喜欢

#13


此文有意思。

#14


不解!

#15


好!


























好!


































好!

#16


好好先生是也……

#17


这篇东西应该是女性写的, 因为看到的东西很表面化

#18


给分就肯定你的庄子

#19


庄子哭了

#20


good

#21


庄子说:他将处于一龙一蛇之间,可是龙真的是龙,蛇真的是蛇吗?

一切似乎是个迷,

#22


特别是相濡以沫的典故
尤其让人感动

#23


好,不错

#24


mark......

#25


勇者无惧,仁者无忧,智者...可能都神经了!

#26


我是庄子。
  
 哈哈哈————————————————————

#27


庄子是个甜美的小孩子。 
  他喜欢看天,他喜欢一种叫“鲲鹏”的大鸟,他常常自己嘀咕着说自己是一只蝴蝶,他的最好的朋友惠子跟他吵架的过程他都会写下来。 
  但没有人知道,小孩子的绝望。 
  每个人都以为小孩子理应是天真快乐的,但他们不知道,对生活的无力感构成了每个小孩子内心肆意的绝望,没有解脱。 
  庄子是个绝望的特别厉害的小孩子。 
  他写《秋水》,他写两条鱼被困在水洼里,太阳出来,水洼里的水要干了,两条鱼只能彼此用自己的口吻来润湿对方。 
  这样的死地。但庄子说,这并不是最最悲惨最最无力的结局。真正的结局是,海水漫上来,两条鱼得救,回到海中。江湖之广之大,它们再也不能相见。从此,只能相忘于江湖。 
  读到这里,手心里沁沁的都是冷汗,脸上,额角,腮上,一片湿漉漉,分不清,是汗,是泪。 
  心疼啊,可怜的庄子。 
  他不就是吗。那条江湖广大中,再也寻不到曾经像濡以沫的知己的鱼。 
  这样的鱼,可惜我们都是。 

#28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9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0


江湖之广之大,我们再也不能相见。从此,只能相忘于江湖。

#31


瞧~~~~~世界之大!我们不是相见了

#32


越是悲伤就愈悲伤,越是快乐就愈快乐,旦存于心罢了。

#33


庄子,

#34


庄子现代版:
不知道究竟是我做梦变成了网上的onestab,还是网上的onestab作梦变成了我?

#35


中国古人对天充满了热情和崇拜之情,天是他们的父母,他们是天所养育的子民。这种感情到了哲人手中,便抽象出“天道”的观念。

  天道是天的原则、规律,是对人的绝对命令,决不可违背。因此,古往今来,多少大思想家穷尽毕生心血来破译天道的密码,他们的成果最终也成了需要人来破译的密码。

  老子是其中的一位。他发现世界是有,天道是无,而有生于无,无中生有。进而,他把无拓展为无为、柔弱之道,试图以此逃避人世的苦难。但他执著于、最终归于虚无,或流变成法家的刻薄少恩、重刑酷杀。

  庄子则不然。他也不反对有生于无,无比有的层次要高。但他反对对天指手划脚,胡说八道,他要人敬畏天道,要人观照天地之美,体悟天地之心,不执于有,不执于无,而要“无无”。

  “无无”是即有即无,即无即有,也就是自然。什么是自然?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地生活,自然而然地言说……

  二十世纪的人类已经把神秘的天字看得很透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在九星拱日的太阳系中,太阳系是银河之一粟,银河系在有限无边的宇宙中也很微不足道。

  苍茫的天空不过是环抱地球的大气层,迷人的蔚蓝色不过是太阳在大气中的折射光,连太阳也不过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依靠氢核聚变散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之光。

  最伟大的也许是征服月球。当宇航员沉重的双脚踏上那片神往已久的土地,却发现那里竟是一片不毛之地,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广寒宫。“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的动人神话,一下子失去了美丽的主人公。

  现代科技枪毙了我们对宇宙的玄想,现代哲学消解了形而上学的沉思,使我们很难理解中国古人对天的哲学思考。但事实上这些思考是非常伟大的。

  人生于世,顶天立地。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天”写作‘天’你看,这不就是人头顶苍天的样子吗?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天,颠也。至高无上。”“颠”就是头顶,我们现在还把头盖骨叫“天灵盖”,把额上两眉间的地方称为“天庭”。“天庭饱满”可是“吉人天相”啊!

  天有日月,有风雨,因此大地之上才有壮丽的山川,丰富多彩的花木虫鱼。有了人赖以生存的资源,人类才可能繁衍生息,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所以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中说:“惟天地(是)万物父母,惟人(是)万物灵长。”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不得不靠天吃饭,不得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作,时刻提防着天灾人祸。终年辛劳,所得却不多。因此人们便祈祷上苍,赐福生民,并把劳动所得都视为上天所赐,对天地充满了无限敬意。

  《尚书》中还说:“天佑之民,作之君,作之师。”天不但赐五谷农桑于民,还赐给他们君王和老师。老师也就是君王,君王就是天子。“君,天也,天可逃乎?”(《左传·宣公四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上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在天地间,天是最高的权威;在人间,君王是代表天意治理百姓的最高权威。尽管后者往往名不符实,往往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暴君”

  在此基础上,古人进一步认为天有大德,即生育万物,生生不已,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点无论儒道两家都是赞同的。并且认为在这“无为而无不为”中,一定有天道。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是古人对天的最深刻的哲学思考。体认了天道,人类才能按照至高无上的天道行事,自觉地把人道与天道统一起来,致力追求幸福生活。

  所以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第二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羞愧)于人”。所以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大宗师》)

  因此,中国人的天,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空,而且是被赋予了精神、气质和人格的人化了的天,是寄托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意志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天。

  有人从青碧一色的万里长空中体味出了人生的真谛;有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人感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上为星辰,在下为河岳”(文天祥:《正气歌》);有人叩天而问,千里招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天问》。遂古,远古。)

  大化流行,天道无为。但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却有不同。在庄子看来,各家各派都是“闻其(道)风而悦之”者,道术分裂于天下。

  儒家发扬了天“无不为”和“刚健有为”的一面,要求君子像天一样“自强不息”。这种“有为”是推行仁义之道,于己则求仁得仁,朝(早晨)闻道,夕死可矣,于天下则讲求仁政。天地泽被万物,怎么能说不是仁义呢?

  那时天下滔滔,礼崩乐坏,浊浪滚滚,战乱频仍。像孔子那样的圣人拍案而起,面对物欲横流而丧失本心的世人,争夺权柄以攫取实利的诸侯,倡导邪说而混灭良知的辩士,鸣鼓而攻之。虽然世人不赞同他,不宽容他,但他不忍离人群自享天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忍天下陷溺,冷眼旁观,嬉笑怒骂而不援之以手;不忍放浪形骸于滔滔乱世,终老山林,与鸟兽同群而独善其身;不忍天下大乱,杀人盈野,生灵涂炭而独清于世;不忍政治失序,纲纪沦丧,名实相悖,道德弃野,于是东奔西走,游说天下,聚徒讲学,广播天道,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虽九死其犹未悔。

  孟子上承孔子,下启诸儒,一颗千古不磨之心构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绵绵不绝的内在精神支柱,维系了中华文明的生存繁荣。这种精神的确伟大,这种态度的确可敬。

  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生于世,不过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把个人的生命付诸身外的事业,根本不知道会带来什么结果,也许九死一生的奋斗换来的不过是一纸虚名,留下的不过是一付朽骨和依旧混乱的世界,真的那么值得吗?杀生取义,真就那么可贵吗?仁义之道,真的就是天道吗?有没有一个在乱世中保全生命同时也能使天下太平的道术呢?进一步说,有没有个人生命完全逍遥的道术呢?

  这是道家所要思考的问题。

  同样是面对天地之化育,如果说儒家是赞(助)天地之化育,那么道家是任天地之化育。

  同样是个人与天下的关系问题,如果说儒家是无论穷达都兼济天下,那么道家是无论穷达都兼忘天下,独善其身。

  同样是道家学派中的两位宗师,如果说老子是在知其雄守其雌的同时,也在讲授“君王南面之术”的思想家,那么庄子则着重个人生命的张扬和逍遥。

  不过,总的来说,中国古人的基本思想还是相通的,他们的基本态度都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则万世太平,不合则天下大乱。

  但天人合一是本然(原本如此),是应然(应当如此),却不是实然(现实如此)。在现实中,儒家认为一般人放失其纯然的本心,良知不行,因而道德沦丧,社会失范;道家则认为世人以人报道,以人“遁天”(逃避天命),以知扰天,丧失了宁静纯朴的本性。因此,在现实层面上,天人是相分的。这不难理解,假如天人真的合一了,又何必讲求它呢?

  我们将在后面讲到,对天道的理解的不同,表现在如何实现天人合一上的分歧更大,这种分歧,或许是更重要的。

  中国人的天,既是自然之天,又是精神之天,二者结合得是那么紧密,那么融洽,如水乳,如血肉,壮丽中有优美,沉郁中有灵动,刚健中有柔和,稳重中有潇洒。如果说中国人有宗教,那也是山水化了的宗教;如果说中国人没有宗教,那天下美景却是理念化了的风物。中国人没有西方人超自然存在的上帝,却有跟上帝一样全知全能、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完全自然的天。在西方,上帝的神性是凌驾于人性之上的,因为人有原罪,注定了要忏悔,要赎罪。但对中国人来说,天之神性即是人性,人之天性即是神性,天人原本合一,只是在现世中被一分为二。所以至人的境界也是天人合一,但用不着当上帝的选民,死后升入天国。

  即世间出世间。人间也有天国。

  天,中国古人对你那么痴情,那么神往,你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真理,积蓄着什么样的魔力呢?

  天不言。

  无语问苍天。 

#36


这么有学生气的楼主?

#37


楼主我爱你!

#38


这么久了,还有这么多人关注!

#39


楼主我也爱你!

#40


“不执于有,不执于无,而要“无无”。“无无”是即有即无,即无即有,也就是自然。什么是自然?自然而然。”Right.

#4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何为二,有无是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万物本无,有形乃有,无中生有实在是正确的。
“道可道,非常道”,不说也罢,只可意会了,其实老庄也是不知道者。

#42


什么意思?
看不懂!

#43


老庄思想是我们四化建设的大敌!!!

#44


i love you

#45


警惕水源阶级斗争新动向:
我感觉今天水源变成哲学天地了。:)

#46


喜欢楼主,不为帖子,只为你爱庄子。

#47


好,不为庄子,也不为帖子,只为楼主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