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实战》笔记之三——决策树的构造

时间:2022-12-20 11:37:30

第三章 决策树的构造


  • 决策树简介
  • 在数据集中度量一致性
  • 使用递归构造决策树
  • 使用Matplotlib绘制树形图

决策树主要优势:数据形式非常容易理解。

优点:

计算复杂度不高,输出结果易于理解,对中间值的缺失不敏感,可以处理不相关特征。

缺点:

可能会产生过度匹配问题,即过拟合问题。

例子:

《机器学习实战》笔记之三——决策树的构造

长方形:判断模块

椭圆形:终止模块

左右箭头:分支

3.1 决策树的构造

构造决策树:

步骤:选取起决定性左右的特征作为根节点,根据根节点特征的几个类别的值划分原始数据集为几个数据子集,如是否包含"曲棍球"这个特征,以其为根节点后,划分训练数据集为包含"曲棍球"这个训练数据集,和不包含。分别在两个子训练数据集上,再选取其他特征,不必再考虑这个特征。直到在训练子集全为一类。

如果所有的数据都是包含"曲棍球",那么是否包含"曲棍球"这个特征是最好的特征了,因为这个特征能够很好的将数据全部分为一类,算法结束,否则算法需要继续寻找最好的特征。为此需要用上信息论里面的熵(entropy)的概念,并用基于熵的ID3算法划分数据。

伪代码函数createBranch():

《机器学习实战》笔记之三——决策树的构造

Figure3-1: createBranch()函数


信息增益

划分数据集的最大原则: 将无序的数据变得更加有序。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 在划分数据集之前之后信息发生的变化

熵(entropy): 信息的期望值,或者集合信息的度量方式。

信息定义:

如果待分类的事务可能划分在多个分类之中,则xi的信息定义为:

《机器学习实战》笔记之三——决策树的构造

其中,p(xi)是选择该分类的概率。

信息期望值:

《机器学习实战》笔记之三——决策树的构造

其中,n是分类的数目。

理解熵:

  1. 若数据都为一类,那么H=-1*log2(1)=0,不用任何信息就能区分这个数据。
  2. 如有一枚正反两面硬币,分为正面或者反面的概率都为0.5, H= -0.5log2(0.5) - 0.5log2(0.5) = 1, 需要一个单位比特信息区分是否是正面或者反面,也即0或者1。
  3. 熵,代表信息的混乱度信息。其基本作用就是消除人们对事物的不确定性。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是混乱,信息熵就越高。所以,信息熵也可以说是系统有序化程度的一个度量。
  4. 具体地可参考《信息论》。

计算给定数据集的熵:

# -*- coding: utf-8 -*-
"""
Created on Thu Sep 3 22:59:01 2015

@author: shifeng
"""

from math import log

def calcShnnonEnt(dataSet):
numEntries = len(dataSet) #数据集需要是每行一个训练样本,并且最后一列为训练labels
labelCounts = {}
for featVec in dataSet:
currentLabel = featVec[-1] #对每个样本来说,取其label,即某行最后一个值
# if currentLabel not in labelCounts.keys():
# labelCounts[currentLabel] = 0
# labelCounts[currentLabel] += 1
labelCounts[currentLabel] = labelCounts.get(currentLabel, 0)+1 #此处就体现了字典的get()函数的威力,代替上面三行
shannonEnt = 0.0
for key in labelCounts:
prob = float(labelCounts[key])/numEntries #选择该分类的概率值
shannonEnt -= prob*log(prob, 2) #计算信息熵的期望值
return shannonEnt


def createDataSet():
dataSet = [[1,1,"yes"],[1,1,"yes"],[1,0,"no"],[0,1,"no"],[0,1,"no"]]
labels = ["no surfacing","flippers"]
return dataSet, labels
#myDat,labels = trees.createDataSet()

《机器学习实战》笔记之三——决策树的构造

Figure3-2: 计算熵的函数测试

划分类标: 3个yes, 2个no, H=-0.6log2(0.6)-0.4log2(0.4) = 0.97 < 1, 需要一枚重量不均匀的硬币即可区分。而增加了一个类标maybe, 变成: 1个yes, 1个maybe, 3个no, H=-0.2log2(0.2)-0.2log2(0.2)-0.6log2(0.6)=1.37<2, 至少需要2枚硬币区分,增加一个类标,不确定性增加了,变得更“混乱”了。

划分数据集

按照给定特征划分数据集:

def splitDataSet(dataSet, axis, value):
'''
axis:特征的坐标。axis=0时,第0个特征其值可能为0或1,
value=1时,dataSet前3个都符合,从而得到子集[[1,"yes"],[1,"yes"],[0,"no"]]。
'''
retDataSet = [] #需要新创建一个列表变量,因列表的参数是按照引用方式传递的
for featVec in dataSet:
if featVec[axis] == value:
reducedFeatVec = featVec[:axis]
reducedFeatVec.extend(featVec[axis+1:])
retDataSet.append(reducedFeatVec)
return retDataSet
《机器学习实战》笔记之三——决策树的构造

Figure3-3: 划分数据子集测试

选择最好的数据集划分方式:

def chooseBestFeatureToSplit(dataSet):
'''
数据集格式:
1.由列表元素组成的列表,并且所有列元素都要具有相同数据长度。
2.数据最后一列为label.
如同createDataSet()中dataSet变量的数据集
'''
numFeatures = len(dataSet[0]) -1 #特征的个数,随便第一个实例的长度,去掉最后一个标签。
baseEntropy = calcShnnonEnt(dataSet)
bestInfoGain = 0.0 #定义基尼指数
bestFeature = -1
for i in range(numFeatures): #对第i个特征处理,
featList = [example[i] for example in dataSet]
uniqueVals = set(featList) #第i个特征的属性值全放在集合里面,第0个特征有属性值0或者1,
newEntropy = 0.0
for value in uniqueVals:
subDataSet = splitDataSet(dataSet, i, value) #对第i个特征,其值为value划分数据
prob = len(subDataSet)/float(len(dataSet))
newEntropy += prob*calcShnnonEnt(subDataSet) #调用计算熵的公式。
infoGain = baseEntropy - newEntropy #计算基尼指数。利用基尼指数得到熵最低的特征。
if infoGain > bestInfoGain:
bestInfoGain = infoGain
bestFeature = i
return bestFeature
《机器学习实战》笔记之三——决策树的构造

Figure3-4: 选择最好的特征

计算选择第0个特征作为划分特征:

《机器学习实战》笔记之三——决策树的构造

Figure3-5: 计算最好的选择特征

递归构建决策树

工作原理:得到原始数据集,基于最好的属性值划分数据集,第一次划分后,再次划分数据。因此可以递归处理数据集。

递归结束的条件:划分数据集所有属性,或者每个分支下的所有实例都具有相同的分类。

如果数据集已经处理了所有属性,但是类标签依然不是唯一的,此时我们通常采用多数表决的方法决定该叶子节点的分类。

<span style="font-size:14px;">def splitDataSet(dataSet, axis, value):
'''
axis:特征的坐标。axis=0时,第0个特征其值可能为0或1,
value=1时,dataSet前3个都符合,从而得到子集[[1,"yes"],[1,"yes"],[0,"no"]]。
'''
retDataSet = [] #需要新创建一个列表变量,因列表的参数是按照引用方式传递的
for featVec in dataSet:
if featVec[axis] == value:
reducedFeatVec = featVec[:axis]
reducedFeatVec.extend(featVec[axis+1:])
retDataSet.append(reducedFeatVec)</span>

子功能模块构建好了后,将其组合起来,以得到我们需要的结果:树
<span style="font-size:14px;"># -*- coding: utf-8 -*-
"""
Created on Thu Sep 3 22:59:01 2015

@author: shifeng
"""
import operator
from math import log

def calcShnnonEnt(dataSet):
numEntries = len(dataSet) #数据集需要是每行一个训练样本,并且最后一列为训练labels
labelCounts = {}
for featVec in dataSet:
currentLabel = featVec[-1] #对每个样本来说,取其label,即某行最后一个值
# if currentLabel not in labelCounts.keys():
# labelCounts[currentLabel] = 0
# labelCounts[currentLabel] += 1
labelCounts[currentLabel] = labelCounts.get(currentLabel, 0)+1 #此处就体现了字典的get()函数的威力,代替上面三行
shannonEnt = 0.0
for key in labelCounts:
prob = float(labelCounts[key])/numEntries #选择该分类的概率值
shannonEnt -= prob*log(prob, 2) #计算信息熵的期望值
return shannonEnt


def createDataSet():
dataSet = [[1,1,"yes"],[1,1,"yes"],[1,0,"no"],[0,1,"no"],[0,1,"no"]]
labels = ["no surfacing","flippers"]
return dataSet, labels
#myDat,labels = trees.createDataSet()

def splitDataSet(dataSet, axis, value):
'''
axis:特征的坐标。axis=0时,第0个特征其值可能为0或1,
value=1时,dataSet前3个都符合,从而得到子集[[1,"yes"],[1,"yes"],[0,"no"]]。
'''
retDataSet = [] #需要新创建一个列表变量,因列表的参数是按照引用方式传递的
for featVec in dataSet:
if featVec[axis] == value:
reducedFeatVec = featVec[:axis]
reducedFeatVec.extend(featVec[axis+1:])
retDataSet.append(reducedFeatVec)
return retDataSet

def chooseBestFeatureToSplit(dataSet):
'''
数据集格式:
1.由列表元素组成的列表,并且所有列元素都要具有相同数据长度。
2.数据最后一列为label.
如同createDataSet()中dataSet变量的数据集
'''
numFeatures = len(dataSet[0]) -1 #特征的个数,随便第一个实例的长度,去掉最后一个标签。
baseEntropy = calcShnnonEnt(dataSet)
bestInfoGain = 0.0 #定义基尼指数
bestFeature = -1
for i in range(numFeatures): #对第i个特征处理,
featList = [example[i] for example in dataSet]
uniqueVals = set(featList) #第i个特征的属性值全放在集合里面,第0个特征有属性值0或者1,
newEntropy = 0.0
for value in uniqueVals:
subDataSet = splitDataSet(dataSet, i, value) #对第i个特征,其值为value划分数据
prob = len(subDataSet)/float(len(dataSet))
newEntropy += prob*calcShnnonEnt(subDataSet) #调用计算熵的公式。
infoGain = baseEntropy - newEntropy #计算基尼指数。利用基尼指数得到熵最低的特征。
if infoGain > bestInfoGain:
bestInfoGain = infoGain
bestFeature = i
return bestFeature

def majorityCnt(classList): #classList为类标例表
classCount = {}
for vote in classList:
classCount[vote] = classCount.get(vote,0)+1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r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 reverse=True)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def createTree(dataSet, labels): #labels = ["no surfacing","flippers"],其值为特征名
classList = [example[-1] for example in dataSet] #取dataSet每个实例的最后一个元素,也即label
if classList.count(classList[0]) == len(classList): #类别完全相同则停止划分,取第一个就行了,第一个的个数等于所有的个数
return classList[0]
if len(dataSet[0]) == 1: #遍历完所有特征时,返回label出现次数最多的
return majorityCnt(classList)
bestFeat = chooseBestFeatureToSplit(dataSet)
bestFeatLabel = labels[bestFeat] #labels列表中包含了具体的属性值
myTree = {bestFeatLabel:{}} #关键所在
del(labels[bestFeat]) #类标的某个特征被选择了后,就不必再考虑了
featValues = [example[bestFeat] for example in dataSet]
uniqueVals = set(featValues)
for value in uniqueVals:
subLabels = labels[:]
#递归调用createTree()函数,并且将返回的tree插入到myTree字典中,
#利用最好的特征划分的子集作为新的dataSet传入到createTree()函数中。
myTree[bestFeatLabel][value] = createTree(splitDataSet(dataSet, bestFeat, value), subLabels)
return myTree
</span>

《机器学习实战》笔记之三——决策树的构造

Figure3-6: 分类结果

由于我们需要得到一颗决策树,用字典这种数据结构再好不过,字典嵌套构成树的整个结构,如果字典的属性值为类标签,那么子节点就是叶子节点,如果字典的属性值为字典,那么子节点是另一个判断节点。

另外,多数表决的方法在多数情况下卤主也不确定是否好,还需继续探究。

3.2 在python中使用Matplotlib注解绘制树形图

这部分跟机器学习相关性不大,主要是熟悉python可视化包Matplotlib画图的功能,方便展示给他人。有兴趣可参考教材。

3.3 测试和存储分类器

这部分有个比较有用的是关于决策树的存储,用到了pickle模块序列化对象。

3.4 示例:使用决策树预测隐形眼睛类型

目标:通过决策树预测患者需要佩戴的隐形眼睛类型。

隐形眼睛数据集:

《机器学习实战》笔记之三——决策树的构造

Figure3-7: lenses data

测试结果:

《机器学习实战》笔记之三——决策树的构造

Figure3-8: lenses数据测试结果

3.5 小结

这里主要是采用ID3算法划分数据集,用递归的方法将数据集转化为决策树,并可用pickle模块存储决策树的结构。

ID3算法无法处理直接数值型数据,需要将其化为标量型数值。

决策树最大的缺点在于过拟合问题。在构建树的时候,其能够完全匹配实验数据,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为此,可以删掉一些只增加了很少信息的节点,将其并入到其他叶子节点中,或者裁剪一些分支。具体决策树的很多问题也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