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和windows中的换行符差异问题
LINUX的换行符在Windows记事本打开不换行或出现黑点是由于Linux和windows中的换行符差异问题造成的。
首先来看回车符号和换行符号产生背景
关于“回车”(carriage return)和“换行”(line feed)这两个概念的来历和区别。
在计算机还没有出现之前,有一种叫做电传打字机(Teletype Model 33)的玩意,每秒钟可以打10个字符。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就是打完一行换行的时候,要用去0.2秒,正好可以打两个字符。要是在
这0.2秒里面,又有新的字符传过来,那么这个字符将丢失。
于是,研制人员想了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每行后面加两个表示结束的字符。一个叫做“回车”,告诉打字机把打印头定位在左边界;另一个叫做“换行”,告诉打字机把纸向下移一行。
这就是“换行”和“回车”的来历,从它们的英语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二。
后来,计算机发明了,这两个概念也就被般到了计算机上。那时,存储器很贵,一些科学家认为在每行结尾加两个字符太浪费了,加一个就可以。于是,就出现了分歧。
Unix系统里,每行结尾只有“<换行>”,即“\n”;Windows系统里面,每行结尾是“ <回车><换行>”,即“\r\n”;Mac系统里,每行结尾是“<回车>”。一个直接后果是,Unix/Mac系统下的文件在
Windows里打开的话,所有文字会变成一行;而Windows里的文件在Unix/Mac下打开的话,在每行的结尾可能会多出一个^M符号
windows创建的文件是 \n\r结束的, 而linux,mac这种unix类系统是\n结束的。
所以unix的文本到windows会出现换行丢失(ultraedit这种软件可以正确识别); 而反过来就会出现^M的符号;
Windows等操作系统用的文本换行符和UNIX/Linux操作系统用的不同,Windows系统下输入的换行符在UNIX/Linux下不会显示为“换行”,而是显示为 ^M 这个符号(这是Linux等系统下规定的特殊标记,
占一个字符大小,不是^和M的组合,打印不出来的)。Linux下很多文本编辑器(命令行)会在显示这个标记之后,补上一个自己的换行符,以避免内容混乱(只是用于显示,补充的换行符不会写入文件,有专门的命令将Windows换行符替换为Linux换行符)。 UNIX/Linux系统下的换行符在Windows系统的文本编辑器中会被忽略,整个文本会乱成一团。
windows换行是\r\n,十六进制数值是:0D0A。
LINUX换行是\n,十六进制数值是:0A
所以在linux保存的文件在windows上用记事本看的话会出现黑点,我们可以在LINUX下用命令把linux的文件格式转换成win格式的。
unix2dos 是把linux文件格式转换成windows文件格式
dos2unix 是把windows格式转换成linux文件格式。
linux下删除windows换行符^M
OJ判题时发现一个问题:用%c读入的代码都会报wa。后来发现跟scanf有关。在linux下使用%c会读到\n和\r两个字符。所以需要将^M(也就是\r)字符删掉
删除方法不少。找了一个比较简单的。
要将a.txt里的^M去掉并写入b.txt,则使用如下指令cat a.txt | tr -d "^M" > b.txt
注意:语句中的^M是通过ctrl+V, ctrl+M输入的。特指/r字符
unix 下换行符只有: \r
Dos 下换行符有:\r\n
具体的, \r的ascii 码是:14
\n的ascii 码是:10
相关文章
- zookeeper的配置(Windows环境和Linux环境下)常见问题(zookeeper_server.pid: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解决
- Linux、Windows中的相对路径和绝对路径
- linux使用windows中编辑的文件,格式问题
- 如何解决Python脚本在Linux和Windows上的格式问题
- Linux文件和windows文件在 换行符的区别
- 【NodeJs】Ctrl+C在Linux平台和Windows平台下的TCP连接中的不同表现
- Android系统篇之—-Android中的run-as命令引出升降权限的安全问题(Linux中的setuid和setgid)
- CVE-2024-3094:Linux生态供应链攻击-CVE-2024-3094:供应链攻击? 一个潜伏3年只为通杀的漏洞,今天更新了一个CVE漏洞,XZ-utils5.6.0/5.6.1版本后门风险(CVE-2024-3094)这个后门并非作者无意加入的,也不是引入存在后门的库文件导致的问题,而是有人经过三年的潜伏,积极参与该项目的维护,在获得了直接commit代码的权限以后将后门代码注入其中。 这个代码一共存活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发现者是PostgreSQL 开发人员兼软件工程师 Andres Freund 意外发现的,在观察到 liblzma(xz 包的一部分)Debian sid(使用 ssh 登录占用了大量 CPU,valgrind 错误,然后找见了上游 xz 存储库和 xz tarball 已被后门。 幸运的是,xz 5.6.0 和 5.6.1 尚未被 Linux 发行版广泛集成,而且大部分是在预发行版本中。 但是kali linux如果每周更新或者最近3月26到29号之间更新了,不好意思。 根据kali官方说法希望更新, 首先我们apt-cache policy liblzma5 更新命令 sudo apt update && sudo apt install -y --only-upgrade liblzma5 更新 难的追一回滚动更新就这样玩吗?看来以后也不要追最新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cat /var/log/apt/history.log 查看更新时间和都更新了哪些内容! 附: 各大linux系统可以查看自己对应的系统,查看官网说明 比如我的kali可以直接在https://www.kali.org/blog/about-the-xz-backdoor/看到 当然了这个供应链后门只能说差一点就完美成功,因为他写的有bug在sshd运行的时候直接cpu飙升,引起了研究员的注意,否则如果在发行版中大规模集成,估计可以造成linux的一个通杀,现在只是在预发行版中,但是更新快的比如kali linux中如果滚动更新那么就会被影响到。 参考链接:
- windows和linux环境定时调kettle资源库中的job
- 解决Eclipse中git的Windows和Linux换行符冲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