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C是一个经典的设计模式

时间:2023-12-18 08:48:02

MVC的架构:具体是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

MVC模式的目的是实现一种动态的程式设计,使后续对程序的修改和扩展简化,并且使程序某一部分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除此之外,此模式通过对复杂度的简化,使程序结构更加直观。软件系统通过对自身基本部份分离的同时也赋予了各个基本部分应有的功能。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专长分组:

  • (控制器Controller)- 负责转发请求,对请求进行处理。
  • (视图View) - 界面设计人员进行图形界面设计。
  • (模型Model) - 程序员编写程序应有的功能(实现算法等等)、数据库专家进行数据管理和数据库设计(可以实现具体的功能)。

这三个层次是这样实现的:

模型(Model) “数据模型”(Model)用于封装与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相关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处理方法。“模型”有对数据直接访问的权力,例如对数据库的访问。“模型”不依赖“视图”和“控制器”,也就是说,模型不关心它会被如何显示或是如何被操作。但是模型中数据的变化一般会通过一种刷新机制被公布。为了实现这种机制,那些用于监视此模型的视图必须事先在此模型上注册,从而,视图可以了解在数据模型上发生的改变。

视图(View) 视图层能够实现数据有目的的显示(理论上,这不是必需的)。在视图中一般没有程序上的逻辑。为了实现视图上的刷新功能,视图需要访问它监视的数据模型(Model),因此应该事先在被它监视的数据那里注册。

控制器(Controller) 控制器起到不同层面间的组织作用,用于控制应用程序的流程。它处理事件并作出响应。“事件”包括用户的行为和数据模型上的改变。

其实这个模式的优点就是强行的将数据从表示层上分离出来,首先模型可以支持多个视图,因为如果要用相同的功能的视图,我们当然可以使用一个Model啦,这样就提高了我们代码的复用性!

控制器还可以把模型和视图保持独立,想必大家会恨透了把视图代码和模型代码放到一起来写吧,降低其内聚性,方便了我们业务逻辑的开发,不会造成相互干扰

而且这个模式是相当灵活的控制器可以根据需求连接不同的视图完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