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Vikings(http://www.cnblogs.com/vikings-blog/) 原创,转载请标明.谢谢!
上节课,我们打造了一下IDE工具-web storm的显示界面。至少现在回到熟悉的sublime text界面了。这节课就开始正式学习nodejs了。
当我在web-storm创建了一个nodejs工程之后,首先浏览了一下工程结构,如下图所示:
|
Nodejs 的工程结构还是较为简单的。各个目录功能基本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但在最下面的package.json文件引起了我的注意。从名称上面来看应该是一个存储元数据的文件,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打开它看一下:
|
从package.json内容中来看,其存储的不只有metedata,还有很多其它数据。例如版本号,依赖包等等。如此看来,package.json貌似很重要的样子。那么问题就来了:package.json到底是做什么的?
Nodejs官网给出的解释,package.json主要有两个功能:
- 用来保存工程元数据。
- 还可以用来描述工程的依赖项。
为了深入理解package.json,我们从nodejs官网下载一个完整的package.json示例,如下:
{ "name": "module-name", "version": "10.3.1", "description": "An example module to illustrate the usage of a package.json", "author": "Your Name <you.name@example.org>", "contributors": [ { "name": "Foo Bar", "email": "foo.bar@example.com" } ], "bin": { "module-name": "./bin/module-name" }, "scripts": { "test": "vows --spec --isolate", "start": "node index.js", "prepublish": "coffee --bare --compile --output lib/foo src/foo/*.coffee" }, "main": "lib/foo.js", "repository": { "type": "git", "url": "https://github.com/nodejitsu/browsenpm.org" }, "bugs": { "url": "https://github.com/nodejitsu/browsenpm.org/issues" }, "keywords": [ "nodejitsu", "example", "browsenpm" ], "dependencies": { "primus": "*", "async": "~0.8.0", "express": "4.2.x", "winston": "git://github.com/flatiron/winston#master", "bigpipe": "bigpipe/pagelet", "plates": "https://github.com/flatiron/plates/tarball/master" }, "devDependencies": { "vows": "^0.7.0", "assume": "<1.0.0 || >=2.3.1 <2.4.5 || >=2.5.2 <3.0.0", "pre-commit": "*" }, "preferGlobal": true, "private": true, "publishConfig": { "registry": "https://your-private-hosted-npm.registry.nodejitsu.com" }, "license": "MIT" }
我们逐一看一下上述各个属性都是做什么的。
Name:
这个npm包的名称,使用时只需要注意名称为小写,同时保持唯一性。如果你决定将此包发布到npm官方仓库,那么此名称就是此包在仓库中的唯一标示。
Version:
这个包的版本号。默认风格是: 主版本.此版本.补丁版本。例如:10.3.1 。 这里面10是主版本,3是次版本,1是补丁版本。每次小的修改应该是补丁版本在变化。如果有大的代码或者功能变更,才会涉及到主版本号的变更。
Description:
这个包的描述信息,主要用来描述此包有哪些功能,已经如何使用。使用此属性的原则就是简单精炼。
author
没啥可说的。这就是作者的联系方式。 毕竟都是开源工具,如果其他人发现软件包有bug,或者其他问题。可以通过作者的联系方式,相互沟通确认。
contributors
这一栏是用于描述对此包有突出贡献的人及其联系方式。这个属性是一个对象数值,不用吝啬空间。有多少人就写多少人。
bin
此属性是用来标记软件包中可执行脚本位置的。当使用此属性时,需要输入脚本的相对路径。当在CLI中调用此包时,就会直接调用到此属性所标记的脚本。
script
script可以用来保存一些脚本。这些脚本在执行npm run {command name}或者npm run-script {command name}时就会运行。如果需要运行包内部的命令,直接使用命令名称就可以,而不必在敲入命令的相对路径。比如需要执行mocha时,直接写mocha就可以而不用写./node-modules/.bin/mocha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想要执行这个包的test脚本,那么当输入npm test时,就会调用到test所对应的命令了。
main
包的入口函数。用在代码调用此包时:require('{module name}')。 同其它语言一样,单单引入一个包并不会执行其内部的代码。所以当在其它代码中引入此包后,仍然需要通过手工写代码来实现调用。
repostitory
此属性用来标记此包源代码位置。如果你允许其它人修改你的代码,那么就提供源代码的位置。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开发人员来提交代码分支,为代码做出贡献。 在上面的例子中,使用的是git仓库。但并不是只能使用git,任何源代码控制软件都可以。
bugs
只要是代码,就一定会存在bug。如果有人发现了bug,就可以提交到此属性所标记的地址。一方面是告诉作者,包里有bug。另外更重要的时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场合。作为程序员来说,沟通和讨论往往比闷头写代码更重要。
keywords
前面提到过,作者可以把此包提交到npm仓库中。此值所设定的就是其他人搜索的关键词。如果想让更多的人使用到此包,那么就尽可能的设定一些更贴合包功能的关键词吧。
Dependencies
依赖项。 而且是此包的依赖项。当其他人安装此包时,此属性所标记的依赖包将会被一并安装上。因此,软件包是否可以正常工作,依赖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里面:
- *和""都表示所有版本
- ~version表示大约是哪个版本,而^version表示兼容版本
- Version1-version2表示介于version1和version2之间的版本,包括version1和version2.
- Path/path/path表示依赖的是本地代码
- 也支持http和https远程代码
- Git,当然也支持。
devDependencies
和上面的依赖项功能差不多,但更多是在开发阶段和测试阶段标记有哪些依赖项。如果要使用这个属性的依赖项,那么就执行npm install –dev。
preferGlobal
只会在CLI中用到此属性,是用来标记此包是否支持全局安装的。
private
如果设为true了。那么此包就不会被发布到npm仓库中。
publishConfig
标记发布地址。这个地址不一定是npm官方仓库,也可以是team的私有仓库。只要能保存此包就可以。性质嘛,不重要。
license
许可证。虽然在国内,许可证不是很受人重视。但既然我们用了开源软件,就要遵守开源的游戏规则。该用什么许可就用什么许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MIT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