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中explicit与mutable关键字的深入探究

时间:2021-08-09 13:41:20

今天说一说c++里面的两个关键字explicit和mutable。

1. explicit关键字

在写c++标准输入输出相关文章,查看iostream实现代码的时候,经常看到构造函数前面带有explicit关键字,那么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explicit用来防止由构造函数定义的隐式转换,先看这样一段代码: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include <iostream>
 
class Base
{
private:
    int a;
public:
    Base(int p_a){
        a = p_a;}
    ~Base(){}
    void print()
    {
        std::cout << "a=" << a << std::endl;
    }
};
 
int main()
{
    Base base = 5;
    base.print();
    base = 6;
    base.print();
    return 0;
}

声明一个只有一个int类型私有成员变量的类,这个时候没有使用explicit关键字,那么可以直接使用class Base base = 5;来给成员变量赋值,这也就算了,就当他是在构造了,但是到了base = 6这一行代码,就很离谱了,没有调用任何set函数,直接就改变了私有成员的值,这就相当于,你自己房子里面放的钱,别人可以隔墙修改你的钱的数量,想想看,你有10000块钱放家里,有个人手指一点,钱变成100了,是不是很可怕。

但如果在构造函数前面加一个explicit关键字,那么代码就不能再这样写啦,编译会报错,如下:

?
1
2
3
//构造函数前面加explicit
explicit Base(int p_a){
  a = p_a;}

报错内容类似这样的:test.cpp:19:14: error: conversion from 'int' to non-scalar type 'Base' requested,这样就避免了别人隔墙修改你家钱的数量啦。

那么为什么explicit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呢,在没有声明该关键字之前,编译器根据当前的定义和构造函数,在编译的时候做了一个隐式的类型转换,但是当编译器发现了explicit这个关键字之后,就不再做这个隐式转换,这个时候等号两边的值类型很明显就不一样,当然会报编译错误啦。

总结:explicit告诉别人,不允许隔墙修改我家钱的数量,你要修改的话,必须进到屋子里才行。

2. mutable关键字

mutable用于类的非静态和非常量数据成员,一般类的成员函数被声明为const,就表示不会修改类的数据成员,但如果要在常成员函数中修改类的非静态和非常量数据成员,则可以使用mutable修饰该数据成员,如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include <iostream>
 
class demo
{
public:
int getCnt() const
{
    m_nCount++;
    return m_nCount;
}
 
private:
    int m_nCount;
};
 
int main()
{
    return 0;
}

编译会报错:test.cpp:13: 错误:increment of data-member ‘demo::m_nCount' in read-only structure,但如果改为如下代码: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include <iostream>
 
class demo
{
public:
int getCnt() const
{
    m_nCount++;
    return m_nCount;
}
 
private:
    mutable int m_nCount;
};
 
int main()
{
    return 0;
}

在int类型前面加一个mutable关键字,编译就通过了。

总结:mutable允许你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房子里面放置某些可变的物件。

到此这篇关于c++中explicit与mutable关键字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c++ explicit与mutable关键字内容请搜索服务器之家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服务器之家!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e21105834/article/details/116446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