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实现聚类算法AP

时间:2022-02-13 10:13:40

1.算法简介

AP(Affinity Propagation)通常被翻译为近邻传播算法或者亲和力传播算法,是在2007年的Science杂志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聚类算法。A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全部数据点都当作潜在的聚类中心(称之为exemplar),然后数据点两两之间连线构成一个网络(相似度矩阵),再通过网络中各条边的消息(responsibility和availability)传递计算出各样本的聚类中心。

2.相关概念(假如有数据点i和数据点j)

Python实现聚类算法AP   Python实现聚类算法AP   Python实现聚类算法AP

(图1)                                     (图2)                                       (图3)

1)相似度: 点j作为点i的聚类中心的能力,记为S(i,j)。一般使用负的欧式距离,所以S(i,j)越大,表示两个点距离越近,相似度也就越高。使用负的欧式距离,相似度是对称的,如果采用其他算法,相似度可能就不是对称的。

2)相似度矩阵:N个点之间两两计算相似度,这些相似度就组成了相似度矩阵。如图1所示的黄色区域,就是一个5*5的相似度矩阵(N=5)

3)  preference:指点i作为聚类中心的参考度(不能为0),取值为S对角线的值(图1红色标注部分),此值越大,最为聚类中心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对角线的值为0,所以需要重新设置对角线的值,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值,也可以设置成同一值。一般设置为S相似度值的中值。(有的说设置成S的最小值产生的聚类最少,但是在下面的算法中设置成中值产生的聚类是最少的)

4)Responsibility(吸引度):指点k适合作为数据点i的聚类中心的程度,记为r(i,k)。如图2红色箭头所示,表示点i给点k发送信息,是一个点i选点k的过程。

5)Availability(归属度):指点i选择点k作为其聚类中心的适合程度,记为a(i,k)。如图3红色箭头所示,表示点k给点i发送信息,是一个点k选diani的过程。

6)exemplar:指的是聚类中心。

7)r (i, k)加a (i, k)越大,则k点作为聚类中心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i点隶属于以k点为聚类中心的聚类的可能性也越大

3.数学公式

1)吸引度迭代公式:

Python实现聚类算法AP    (公式一)

说明1:Rt+1(i,k)表示新的R(i,k),Rt(i,k)表示旧的R(i,k),也许这样说更容易理解。其中λ是阻尼系数,取值[0.5,1),用于算法的收敛

说明2:网上还有另外一种数学公式:

Python实现聚类算法AP    (公式二)

sklearn官网的公式是:

Python实现聚类算法AP       (公式三)

我试了这两种公式之后,发现还是公式一的聚类效果最好。同样的数据都采取S的中值作为参考度,我自己写的算法聚类中心是5个,sklearn提供的算法聚类中心是十三个,但是如果把参考度设置为p=-50,则我自己写的算法聚类中心很多,sklearn提供的聚类算法产生标准的3个聚类中心(因为数据是围绕三个中心点产生的),目前还不清楚这个p=-50是怎么得到的。

2)归属度迭代公式

Python实现聚类算法AP

说明:At+1(i,k)表示新的A(i,k),At(i,k)表示旧的A(i,k)。其中λ是阻尼系数,取值[0.5,1),用于算法的收敛

4.算法流程

1)设置实验数据。使用sklearn包中提供的函数,随机生成以[1, 1], [-1, -1], [1, -1]三个点为中心的150个数据。

def init_sample():
"""
第一步:生成测试数据
1.生成实际中心为centers的测试样本300个,
2.Xn是包含150个(x,y)点的二维数组
3.labels_true为其对应的真是类别标签
"""
# 生成的测试数据的中心点
centers = [[1, 1], [-1, -1], [1, -1]]
# 生成数据
X, label_true = make_blobs(n_samples=150, centers=centers, cluster_std=0.5, random_state=0)
return X, label_true

   2)计算相似度矩阵,并且设置参考度,这里使用相似度矩阵的中值

   3)计算吸引度矩阵,即R值。

  4)计算归属度矩阵,即A值

  5)迭代更新R值和A值。终止条件是聚类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更新或者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6)根据求出的聚类中心,对数据进行分类

这个步骤产生的是一个归类列表,列表中的每个数字对应着样本数据中对应位置的数据的分类

完整代码

# -*- coding: utf-8 -*-

"""
@Datetime: 2019/3/31
@Author: Zhang Yafei
"""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datasets.samples_generator import make_blobs def init_sample():
"""
第一步:生成测试数据
1.生成实际中心为centers的测试样本300个,
2.Xn是包含150个(x,y)点的二维数组
3.labels_true为其对应的真是类别标签
"""
# 生成的测试数据的中心点
centers = [[1, 1], [-1, -1], [1, -1]]
# 生成数据
X, label_true = make_blobs(n_samples=150, centers=centers, cluster_std=0.5, random_state=0)
return X, label_true class AP(object):
""" AP聚类 """ def __init__(self):
self.Xn = None
self.Xn_len = None
self.R = None
self.A = None
self.simi_matrix = None
self.class_cen = None def fit(self, data):
self.Xn = data
self.Xn_len = len(data)
# 初始化R、A矩阵
self.R = np.zeros((self.Xn_len, self.Xn_len))
self.A = np.zeros((self.Xn_len, self.Xn_len))
# 计算相似度
self.cal_simi()
# 输出聚类中心
self.class_cen = self.cal_cls_center() def cal_simi(self):
"""
计算相似度矩阵
这个数据集的相似度矩阵,最终是二维数组
每个数字与所有数字的相似度列表,即矩阵中的一行
采用负的欧式距离计算相似度
:return:
"""
simi = [[-np.sqrt((m[0] - n[0]) ** 2 + (m[1] - n[1]) ** 2) for n in self.Xn] for m in self.Xn] # 设置参考度,即对角线的值,一般为最小值或者中值
# p = np.min(simi) ##11个中心
# p = np.max(simi) ##14个中心 p = np.median(simi) ##5个中心
for i in range(self.Xn_len):
simi[i][i] = p self.simi_matrix = simi def iter_update_R(self, old_r=0, lam=0.5):
"""
计算吸引度矩阵,即R
公式1:r(n+1) =s(n)-(s(n)+a(n))-->简化写法,具体参见上图公式
公式2:r(n+1)=(1-λ)*r(n+1)+λ*r(n)
迭代更新R矩阵
:param old_r: 更新前的某个r值
:param lam: 阻尼系数,用于算法收敛
:return:
"""
# 此循环更新R矩阵
for i in range(self.Xn_len):
for k in range(self.Xn_len):
old_r = self.R[i][k]
if i != k:
max1 = self.A[i][0] + self.R[i][0] ##注意初始值的设置
for j in range(self.Xn_len):
if j != k:
if self.A[i][j] + self.R[i][j] > max1:
max1 = self.A[i][j] + self.R[i][j]
##更新后的R[i][k]值
self.R[i][k] = self.simi_matrix[i][k] - max1
##带入阻尼系数重新更新
self.R[i][k] = (1 - lam) * self.R[i][k] + lam * old_r
else:
max2 = self.simi_matrix[i][0] ##注意初始值的设置
for j in range(self.Xn_len):
if j != k:
if self.simi_matrix[i][j] > max2:
max2 = self.simi_matrix[i][j]
##更新后的R[i][k]值
self.R[i][k] = self.simi_matrix[i][k] - max2
##带入阻尼系数重新更新
self.R[i][k] = (1 - lam) * self.R[i][k] + lam * old_r
print("max_r:" + str(np.max(self.R))) def iter_update_A(self, old_a=0, lam=0.5):
"""
迭代更新A矩阵
:param old_r: 更新前的某个r值
:param lam: 阻尼系数,用于算法收敛
:return:
"""
old_a = 0 ##更新前的某个a值
lam = 0.5 ##阻尼系数,用于算法收敛
##此循环更新A矩阵
for i in range(self.Xn_len):
for k in range(self.Xn_len):
old_a = self.A[i][k]
if i == k:
max3 = self.R[0][k] ##注意初始值的设置
for j in range(self.Xn_len):
if j != k:
if self.R[j][k] > 0:
max3 += self.R[j][k]
else:
max3 += 0
self.A[i][k] = max3
# 带入阻尼系数更新A值
self.A[i][k] = (1 - lam) * self.A[i][k] + lam * old_a
else:
max4 = self.R[0][k] # 注意初始值的设置
for j in range(self.Xn_len):
# 上图公式中的i!=k 的求和部分
if j != k and j != i:
if self.R[j][k] > 0:
max4 += self.R[j][k]
else:
max4 += 0 # 上图公式中的min部分
if self.R[k][k] + max4 > 0:
self.A[i][k] = 0
else:
self.A[i][k] = self.R[k][k] + max4 # 带入阻尼系数更新A值
self.A[i][k] = (1 - lam) * self.A[i][k] + lam * old_a
print("max_a:" + str(np.max(self.A))) def cal_cls_center(self, max_iter=100, curr_iter=0, max_comp=30, curr_comp=0):
"""
计算聚类中心
进行聚类,不断迭代直到预设的迭代次数或者判断comp_cnt次后聚类中心不再变化
:param max_iter: 最大迭代次数
:param curr_iter: 当前迭代次数
:param max_comp: 最大比较次数
:param curr_comp: 当前比较次数
:return:
"""
class_cen = [] # 聚类中心列表,存储的是数据点在Xn中的索引
while True:
# 计算R矩阵
self.iter_update_R()
# 计算A矩阵
self.iter_update_A()
# 开始计算聚类中心
for k in range(self.Xn_len):
if self.R[k][k] + self.A[k][k] > 0:
if k not in class_cen:
class_cen.append(k)
else:
curr_comp += 1
curr_iter += 1
print('iteration the {}'.format(curr_iter))
if curr_iter >= max_iter or curr_comp > max_comp:
break
return class_cen def c_list(self):
# 根据聚类中心划分数据
c_list = []
for m in self.Xn:
temp = []
for j in self.class_cen:
n = Xn[j]
d = -np.sqrt((m[0] - n[0]) ** 2 + (m[1] - n[1]) ** 2)
temp.append(d)
# 按照是第几个数字作为聚类中心进行分类标识
c = class_cen[temp.index(np.max(temp))]
c_list.append(c)
print(c_list)
return c_list def plot(class_cen, X, c_list):
# 画图
colors = ['red', 'blue', 'black', 'green', 'yellow']
plt.figure(figsize=(8, 6))
plt.xlim([-3, 3])
plt.ylim([-3, 3])
for i in range(len(X)):
d1 = Xn[i]
d2 = Xn[c_list[i]]
c = class_cen.index(c_list[i])
plt.plot([d2[0], d1[0]], [d2[1], d1[1]], color=colors[c], linewidth=1)
# if i == c_list[i] :
# plt.scatter(d1[0],d1[1],color=colors[c],linewidth=3)
# else :
# plt.scatter(d1[0],d1[1],color=colors[c],linewidth=1)
plt.savefig('AP 聚类.png')
plt.show() if __name__ == '__main__':
# 初始化数据
Xn, labels_true = init_sample()
ap = AP()
ap.fit(data=Xn)
class_cen = ap.class_cen
# for i in class_cen:
# print(str(i)+":"+str(Xn[i]))
c_list = ap.c_list()
plot(class_cen=class_cen, X=Xn, c_list=c_list)

AP.py

效果图

Python实现聚类算法AP

5.sklearn包中的AP算法

1)函数:sklearn.cluster.AffinityPropagation

2)主要参数:

damping : 阻尼系数,取值[0.5,1)

convergence_iter :比较多少次聚类中心不变之后停止迭代,默认15

max_iter :最大迭代次数

preference :参考度

3)主要属性

cluster_centers_indices_ : 存放聚类中心的数组

labels_ :存放每个点的分类的数组

n_iter_ : 迭代次数

4)示例

preference(即p值)取不同值时的聚类中心的数目在代码中注明了。

# -*- coding: utf-8 -*-

"""
@Datetime: 2019/3/31
@Author: Zhang Yafei
"""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AffinityPropagation
from sklearn.datasets.samples_generator import make_blobs def init_sample():
"""
第一步:生成测试数据
1.生成实际中心为centers的测试样本300个,
2.Xn是包含150个(x,y)点的二维数组
3.labels_true为其对应的真是类别标签
"""
# 生成的测试数据的中心点
centers = [[1, 1], [-1, -1], [1, -1]]
# 生成数据
X, label_true = make_blobs(n_samples=150, centers=centers, cluster_std=0.5, random_state=0)
return X, label_true def simi_matrix(Xn):
simi = []
for m in Xn:
##每个数字与所有数字的相似度列表,即矩阵中的一行
temp = []
for n in Xn:
##采用负的欧式距离计算相似度
s =-np.sqrt((m[0]-n[0])**2 + (m[1]-n[1])**2)
temp.append(s)
simi.append(temp)
return simi if __name__ == '__main__':
Xn, label_true = init_sample()
simi_matrix = simi_matrix(Xn) p = -50 ##3个中心
#p = np.min(simi) ##9个中心,
#p = np.median(simi) ##13个中心 ap = AffinityPropagation(damping=0.5, max_iter=500, convergence_iter=30, preference=p).fit(Xn)
cluster_centers_indices = ap.cluster_centers_indices_
print(ap.labels_)
for idx in cluster_centers_indices:
print(Xn[idx]

sklearn_AP.py

 6.AP算法的优点

1) 不需要制定最终聚类族的个数

2) 已有的数据点作为最终的聚类中心,而不是新生成一个族中心。

3)模型对数据的初始值不敏感。

    4)对初始相似度矩阵数据的对称性没有要求。 

    5).相比与k-centers聚类方法,其结果的平方差误差较小。

7.AP算法的不足

1)AP算法需要事先计算每对数据对象之间的相似度,如果数据对象太多的话,内存放不下,若存在数据库,频繁访问数据库也需要时间。

    2)AP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较高,一次迭代大概O(N3)

    3)聚类的好坏受到参考度和阻尼系数的影响。

Python实现聚类算法AP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机器学习:Python实现聚类算法(一)之AP算法

    1.算法简介 AP(Affinity Propagation)通常被翻译为近邻传播算法或者亲和力传播算法,是在2007年的Science杂志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聚类算法.A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全部数据点都 ...

  2. 机器学习:Python实现聚类算法(二)之AP算法

    1.算法简介 AP(Affinity Propagation)通常被翻译为近邻传播算法或者亲和力传播算法,是在2007年的Science杂志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聚类算法.A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全部数据点都 ...

  3. 机器学习:Python实现聚类算法(三)之总结

    考虑到学习知识的顺序及效率问题,所以后续的几种聚类方法不再详细讲解原理,也不再写python实现的源代码,只介绍下算法的基本思路,使大家对每种算法有个直观的印象,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函数中参数的意义及作 ...

  4. 机器学习:Python实现聚类算法(一)之K-Means

    1.简介 K-means算法是最为经典的基于划分的聚类方法,是十大经典数据挖掘算法之一.K-means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以空间中k个点为中心进行聚类,对最靠近他们的对象归类.通过迭代的方法,逐次更新各 ...

  5. AP聚类算法(Affinity propagation Clustering Algorithm )

    AP聚类算法是基于数据点间的"信息传递"的一种聚类算法.与k-均值算法或k中心点算法不同,AP算法不需要在运行算法之前确定聚类的个数.AP算法寻找的"examplars& ...

  6. AP聚类算法(转)

    Affinity Propagation (AP) 聚类是2007年在Science杂志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聚类算法.它根据N个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进行聚类,这些相似度可以是对称的,即两个数据点互相之间的相 ...

  7. 【转】利用python的KMeans和PCA包实现聚类算法

    转自:https://www.cnblogs.com/yjd_hycf_space/p/7094005.html 题目: 通过给出的驾驶员行为数据(trip.csv),对驾驶员不同时段的驾驶类型进行聚 ...

  8. K-means聚类算法及python代码实现

    K-means聚类算法(事先数据并没有类别之分!所有的数据都是一样的) 1.概述 K-means算法是集简单和经典于一身的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 采用距离作为相似性的评价指标,即认为两个对象的距离越近,其 ...

  9. 利用python的KMeans和PCA包实现聚类算法

    题目: 通过给出的驾驶员行为数据(trip.csv),对驾驶员不同时段的驾驶类型进行聚类,聚成普通驾驶类型,激进类型和超冷静型3类 . 利用Python的scikit-learn包中的Kmeans算法 ...

随机推荐

  1. jsp中iframe填充装个页面

    首先要引入这个css,由于我之前没有引入这个,导致iframe的高度一只是默认高度,没有改变 <style type="text/css"> body, html { ...

  2. 图像金字塔及其在 OpenCV 中的应用范例&lpar;下&rpar;

    前言 本文将主要讲解如何使用 OpenCV 实现图像分割,这也是图像金字塔在 OpenCV 中的一个重要应用. 关于图像分割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图像分割(Segmentation)指的是将数字图像细分 ...

  3. Pandas简易入门(三)

    本节主要介绍一下Pandas的数据结构,本文引用的网址:https://www.dataquest.io/mission/146/pandas-internals-series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 ...

  4. PHP微信公众平台开发1 配置接口

    1.简介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 2.通讯机制 3.注册微信公众 ...

  5. hdoj 1728 逃离迷宫

    逃离迷宫 Time Limit: 1000/1000 MS (Java/Others)    Memory Limit: 32768/32768 K (Java/Others)Total Submis ...

  6. 2136 Largest prime factor(打表)

    Problem Description Everybody knows any number can be combined by the prime number.Now, your task is ...

  7. JSP手动注入 全

    检测可否注入 http://****.house.sina.com.cn/publics/detail.jsp?id=7674 and 1=1 (正常页面) http://****.house.sin ...

  8. Linux 网卡驱动学习(五)(收发包具体过程)【转】

    转自:https://blog.csdn.net/xy010902100449/article/details/47362787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 ...

  9. MFC单文档带窗体创建

    我用的vs05.先随便起个名字qwerty. 确定以后在左边最下面有一个生成的类,点击生成的类,把基类改成CFormView 最后点击完成就创建好了. 单文档的窗口不是后来创建后插入的,是在创建后就自 ...

  10. shell脚本中四则运算

    方法一: (())       ##在括号里面可以直接对变量进行操作 例如:vim  test.sh 方法二: let       ##let后面加要操作的运算 例如:  方法三: exp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