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参数配置
–
– NameNode 元数据存放位置
– 默认值:使用中的/dfs/name
–
– 对于新文件切分的大小,单位byte。默认是64M,建议是128M。每一个节点都要指定,包括客户端。
– 默认值:67108864
–
– DataNode在本地磁盘存放block的位置,可以是以逗号分隔的目录列表,DataNode循环向磁盘中写入数据,每个DataNode可单独指定与其它DataNode不一样
– 默认值:${}/dfs/data
–
– NameNode用来处理来自DataNode的RPC请求的线程数量
– 建议设置为DataNode数量的10%,一般在10~200个之间
– 如设置太小,DataNode在传输数据的时候日志中会报告“connecton refused"信息
– 在NameNode上设定
– 默认值:10
–
– DataNode用来连接NameNode的RPC请求的线程数量
– 取决于系统的繁忙程度
– 设置太小会导致性能下降甚至报错
– 在DataNode上设定
– 默认值:3
–
– DataNode可以同时处理的数据传输连接数
– 默认值:256
– 建议值:4096
–
– 如果是true则检查权限,否则不检查(每一个人都可以存取文件)
– 于NameNode上设定
– 默认值:true
–
– 在每个卷上面HDFS不能使用的空间大小
– 在每个DataNode上面设定
– 默认值:0
– 建议为10737418240,即10G。需要结合MapReduce场景设置。
–
– DataNode可以容忍损块的磁盘数量,超过这个数量DataNode将会离线,所有在这个节点上面的block将会被重新复制
– 默认是0,但是在有多块磁盘的时候一般会增大这个值
–
– 在文件被写入的时候,每一块将要被复制多少份
– 默认是3份。建议3份
– 在客户端上设定
通常也需要在DataNode上设定
2、HDFS 参数配置
–
– 文件系统的名字。通常是NameNode的hostname与port
– 需要在每一个需要访问集群的机器上指定,包括集群中的节点
– 例如:hdfs://<your_namenode>:9000/
–
– 以逗号分隔的文件夹列表,SecondNameNode用来存储checkpoint image文件
– 如果多于一个文件夹,那么都会被写入数据
– 需要在SecondNameNode上设定
– 默认值:${}/dfs/namesecondary
–
– HDFS与本地磁盘的临时文件
默认是/tmp/hadoop-${}.需要在所有的节点中设定
–
– 当一个文件被删掉后,它会被放到用户目录的.Trash目录下,而不是立即删掉
– 经过此参数设置的分钟数之后,再删掉数据
– 默认是0,禁用此功能,建议1440(一天)
–
– 设定在读写数据时的缓存大小,应该为硬件分页大小的2倍
– 默认是4096,建议为65536 ( 64K)
3、设置log文件的大小和数量– 修改中的参数
–
–
4、设置组件的日志级别
• 查看不同组件的日志级别
– hadoop daemonlog -getlevel host:port packageName
• 设置组件的日志级别
– hadoop daemonlog –setlevle host:port packageName level
– hadoop daemonlog -setlevel db74:50070 ERROR
• DEBUG, INFO, ERROR, FATAL
– 端口为前台页面的端口,缺省为50070
• 组件名称(packageName)
–
–
–
–
–
重要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DEBUG < INFO < WARN < ERROR < FATAL。日志输出规则为:只输出级别不低于设定级别的日志信息。比如,级别设定为INFO,则INFO、WARN、ERROR和FATAL 级别的日志信息都会被输出,但级别比INFO 低的DEBUG 则不会被输出。DEBUG为测试,INFO为默认,一般生产用,ERROR错误,
5、hdfs的进程节点记录源数据的命名空间
数据分配到那些datanode保存
协调客户端对文件访问
负责所在物理节点的储存管理
一次写入,多次读取(不能修改)
文件由数据块组成,典型的块大小是64M
数据块尽量散步到各个节点
(辅助)
当NameNode重启的时候,会合并硬盘上的fsimage文件和edits文件,得到完整的Metadata信息。这个fsimage文件可以看做是一个过时的Metadata信息文件(最新的Metadata修改信息在edits文件中)。
如果edits文件非常大,那么这个合并过程就非常慢,导致HDFS长时间无法启动,如果定时将edits文件合并到fsimage,那么重启NameNode就可以非常快。
SecondaryNameNode就做这个合并的工作。
6、hdfs的回收站功能
删除文件时,其实是放入回收站/trash ,回收站里的文件可以快速恢复
可以设置一个时间阈值,当回收站里文件的存放时间超过这个阈值,就被彻底删除, 并且释放占用的数据块
(开启回收站功能)
[hadoop@h1 ~]$ cd /usr/local/hadoop-1.2.1/conf
[hadoop@h1 conf]$ vi (添加下面一段,10080为保留时间,单位分钟)
<property>
<name></name>
<value>10080</value>
<description>
Number of minutes between trashcheckpoints.
If zero, the trash feature is disabted
</description>
</property>
[hadoop@h1 hadoop-1.2.1]$ bin/ (重启 回收站功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