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是我在 樊登读书 中了解到的一本书,讲述了关于学习的科学研究,以实例展示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于:测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细化等,完善元认知,形成心智模型,最终才能形成我们长期的一种知识技能。
参考链接:
/(樊登读书)
/(周读网)
1、序
(1)轻松学习是无效的
樊登在推荐这本书时,说到了自己以前的学习方法,他并没有像其他一些同学一样,在课本上用各种记号笔记录勾上各个知识点,而是采用测验的方式。他每次在考试之前,用一张空白的纸,自己回想学到的公式等知识,同时与同学相互出题测试。
人们采用划线的方式,勾出每个重点,看似很努力,实则却是一项轻松的学习方式,导致没有很好的成效,而自测则能让学习过程变得困难,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自测是挑战自己的一种方式,能给大脑带来挑战,从而起到巩固的作用。
(2)学习不止技巧
比如记单词,大多数人是不停地背单词的字母和对应中文释义,而且通常只记第一条,但这样背单词的效率非常低,谁也不知道会背多久,同时之后是不是很容易又忘记了。
认知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人们在学习一个新概念时,花费的越多的心思,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重新演绎它,或者尝试在不同语境下理解它的不同含义,这样就越能牢固的掌握好这个概念。
2、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学以致用的前提是记忆,学习本身是一项可以习得的技能,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直觉,而是学习带来的成果积累。
(1)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加持久。
我们学习的一个误区常常在于选用一些成果展现很明显,但效果却不持久的方法,比如重复阅读、集中练习、填鸭式学习。
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是通过不断重复,达到让大脑越来越熟悉,以为自己已经掌握的这个知识,但这种方法往往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精通,而且也不会有持久的记忆,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学习方法。
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这种检索式练习更为有效。比如在阅读一段文字或听课后,用一道简单的小问题考考自己,就能巩固所学,强化记忆。检索式练习,通过检索记忆,并练习所学的东西,同时定期、有间隔的进行,这种检索的难度更大,但这样会让学习效果更加持久,以后也能更佳灵活运用。
生成性学习,在别人教给你答案前,先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答案,哪怕期间会犯错,这样的效果也更好。
一个常见的说法是,如果教学形式和你习惯的学习风格相符,学习效果就更好,但是实际上运用多方面的方法,利用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才能更好掌握所学。
不管学习什么新知识,都需要有已知作为基础,同时与已知相关联,通过测验,我们能了解到哪些是我们知道的,哪些是我们不知道的,以及哪些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如果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式的重复,那么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自己能记住的东西非常有限,不过要是会细化知识,就能永无止境的学下去了。细化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当你知道的越多,能与已知产生的联系越多,把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中,学习起来就越轻松。
心智模型是外在现实在心理上的一种表现。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整个过程就是细化。
(2)科学的学习方法
当事关重大时,当事情与个人息息相关时,当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时,我们会把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固。
重复本身并不能带来出色的长期记忆。
在初次阅读过后,隔一段时间再次阅读是有意义的,但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
对一段文字越熟悉,越能流畅阅读,会导致一种假象,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阅读的内容。而实际上这并不代表你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也不代表你会应用其中的内容,更不代表你知道如何将它与已知联系起来。
元认知是指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自以为掌握了所学,就是一种元认知欠佳的表现。我们要能准确判断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这才是好的元认知。那些不给自己出题的人,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学习资料的掌握程度。
(3)知识多不等于学习能力强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但没有知识,那么分析、综合、创造这类高级技能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学习任何技能,都是循序渐进的,知识、概念性的理解、判断,以及技能,要靠慢慢积累才能获得。
精通一件事情,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知道如何运用已知。
(4)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考试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我们常常认为考试并非一种衡量一个人成绩的标尺,但反过来想,考试其实是一种学习工具,相当于检索练习,帮助我们完善元认知,让我们清楚知道哪些是我们知道的,哪些是我们不知道的,从而能针对地去弥补。
主动检索(如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时花费的心思越多,收益就越多。
考试测验,有两个好处,一是完善我们的元认知,二是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的联系。
(5)小结
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于进行有规律的自测,重新校准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完善自己的元认知。
2、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
(1)知识最终将变成条件反射
人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经历获得一种必不可少的知识。
反思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记忆中检索已知,并与新的体验相联系,思考细化,形成新的知识。
(2)自我检测: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我们刚才还读过或听到的东西,有 70% 会在极短的时间里被忘却,剩下 30% 左右会被缓慢遗忘。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方法中断遗忘的过程。
心理学家将检索的威力称为测验效应。
大多数情况,测验用来评定学习效果,打分,而检索记忆中的知识有助于以后更容易想起来。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远好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这就是测验效应。
想要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这样才能达成认知,而不是无意识的背诵。
(3)只需 1 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 28% 跃迁为 39%
集中学习(填鸭式学习)能让人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但和检索式学习相比,集中学习遗忘得更快。
多次检索练习的效果一般都要好于只检索一次,尤其是有间隔地进行测验。
稍微花点心思在已有的提示上,生成答案,会加强对目标的记忆,这就是生成效应。
当检索练习有间隔的时候,我们会在检索练习之间遗忘一些内容,这让我们重新检索时,产生更强的长期记忆
(4)如何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
单纯的阅读对学习是没有多少帮助的,通过测验能上我们的学习效果更好。
用 9 次小测验代替 2 次大考,既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又增加了学生讨论问题的热情,最终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5)为何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对测验中出现的错误给出正确反馈,更能增强记忆,并且如果反馈延迟一段时间,会比立刻反馈的效果更好(相当于开卷考和闭卷考后解答的差别)。
需要学习者进行作答的测验,能产生长期性的好处。
重复测验不会导致死记硬背,因为它能让知识迁移到新背景或新问题中,提高一个人检索的能力。
经过测验的学生,能知道自己生疏的地方,从而着重学习。而未测验的学生,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水平,也就是元认知的不足。
(6)小结
检索练习,即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或新技能,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也是保持长久记忆的有力武器。
只有当头脑*工作时,才能将所学的东西记得更牢固。
进行有间隔的检索练习会有更好的效果,同时有延迟的反馈正确结果,也能产生更强的记忆。
3、“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
从 3 英尺远投沙包时,练习从 2 英尺和 4 英尺投的人,比只练习从 3 英尺投的人,要投得更准。
(1)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
集中练习虽然收效快,但后期的遗忘也快,只有当练习被分散安排在有间隔的培训里的时候,才更为有效。
有间隔的练习,穿插安排其他的学习内容,加上多样化的练习,会让你把学到的东西掌握得更加牢固,记忆得更长久,而且更为实用。
这种方法需要花费的努力更多,收效更慢,会让人有所动摇,但正是花费了更多的心血,学习成果才变得更牢固。
(2)间隔练习使得知识存储更牢固
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间隔练习能重复触发巩固过程,进一步强化记忆。
(3)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也是一种胜过集中练习的学习方法。
和间隔练习一样,穿插练习的效果来得也慢,但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看,穿插练习远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
(4)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
想要在不同条件下获得成功,就要有相应的行为,这样对条件的领悟更加透彻。
进行不同种类的练习会使用到大脑的不同区域,难度更大,效果更好。
多样化练习,能让我们看出事物之间更多的细微差别。
(5)善用练习组合,带来成长性思维
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如何评估背景,以及辨识问题间的差异,从一系列可选的答案中选择并应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6)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
事实性的知识是直白的,而更高层次的学问讲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最有效的检索练习,是哪些可以反映出你今后如何运用自己知识的检索练习。
反思是一种帮助我们获得经验的练习。
撰写日报或周报,总结自己做过什么事情、成效如何,以及下次如何从不同角度入手,从而做得更好。每天反思就是一种间隔练习。
集中学习(填鸭式学习)被学习方法研究证实是一项容易产生严重遗忘的方法,但现在大多数培训都采用这种方式,如参加培训会议。
每个人必须去上课,必须去参加这些会议,而且没有进一步的深入内容,完全是被动的。到最后,我们能学到的东西非常少。在无效的活动上投入如此多的资源,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
在参会过程中,应该做点事情,来试着中断遗忘的过程。比如会议结束时做一个小测验,之后再安排有间隔的检索练习。
(7)关于练习的几条普适性原则
检索、有间隔、有穿插的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以及细化。
(8)小结
重复练习有暂时性的优势,有间隔、有穿插的练习、多样化练习则会放缓明显的学习成效,但有长久的优势。
集中练习、填鸭式练习一直以来被比作贪食症,吃得多,但没过多久就会吐出来。
把学习和练习间隔分期进行,能让学习效果更加显著、记忆更加牢固,能有效地形成习惯优势。
间隔时间,只要练习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可以了,最低限度的时间是足够出现一点遗忘就对了。
练习环节出现遗忘是好事,只要它能让人更加努力地练习出来就行,通常两次练习间隔一天的时间是不错的做法。
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当心陷入“熟悉”这个陷阱里,你得自觉地说,“好吧,我要强迫自己把这些全想起来,这样我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熟悉了”。
穿插练习也相当于是一种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超越暂时性记忆,步入更深层次的概念性学习。
4、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有间隔、有穿插、多样化的练习会让人付出更多努力,同时延缓学习过程,但这些练习却能换来更牢固、更准确、更持久的学习效果。
用来描述这些使学习产生短期困难的练习的一个词是“合意困难”。
(1)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
何种程度的困难才是合意困难?
大脑把感官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这一过程称为“编码”。
同时把大脑中的这种新表征称为“记忆痕迹”,也就是短期记忆。
这种短期的、不规则的记忆会指导我们处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要记得今天要去看牙医。这类记忆不会存在太久,这件事做过后就不需要记住了,这是一件好事。但那些将来有用的经验和知识,就需要牢记了。
把这类心理表征(即短期记忆)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称为“巩固”。
新学到的东西并不稳固,需要至少数小时的时间去巩固,大脑会重新演绎学到的东西,赋予其含义,填补空白,并与已知联系起来。
理解新知识的前提就是具备已知。
巩固有助于组织并强化学问,从长期记忆中检索练习时,可以强化记忆痕迹,并让它们可以修改。
学习、记忆,以及遗忘会以有趣的方式共同作用。在我们把短期记忆重新编码并巩固成长期记忆后,我们还有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能很好的提取出来,这一过程称为“检索”。
只要有亲身体会,再加上时不时的练习,重要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就不会被遗忘。
(2)欲求新知,先忘旧事
只要能把所学和已知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学无穷多的知识。
而学习新知识有时候需要忘掉一些东西,比如在靠左行驶的国家开车时,你就不要采用靠右行驶的技能记忆。
(3)越容易想起,越不容易记住
检索练习是强化所学的一种方法。
越困难的检索练习,强化学习的效果越好。
“合意困难”的核心是检索(重新学习)某件事物所耗费的努力越多,你学得就越扎实。
换言之,关于一件事情你忘记得越多,重新学习就更为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知识。
(4)学习中必须要做哪些“努力”?
重新巩固记忆。在间隔练习中,重新学习的东西会强化你对其含义的理解,强化其与已知的练习,深化会议的心理线索和检索路径。遗忘可以强化你学到的知识。
打造心智模型。通过练习,将学到的彼此相关的复杂理论或技能融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心智模型。
举一反三。在不同时机、不同环境下多次进行检索练习(多样化学习:条件不同),期间穿插不同的学习资料(穿插学习:内容不同)。
构建概念学习。人类是如何学习概念的,比如如何区分猫和狗。这就强调辨析和归纳这两种技能,辨析留意的是特点,而归纳则是推测一般规律。
学习迁移。用有间隔、有穿插、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检索练习会带来困难。克服这种困难需要一套心理活动。学习迁移,是指在新环境下运用所学的一种能力。
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若是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自行寻找解决方案,就能更好地理解答案。
(5)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决方案出现,这种行为被称为“生成”。
克服小困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形式。
尝试一种解决方法但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也是要好于不去尝试的。
以写促学当做一种反思形式,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6)化解因失败带来的焦虑感
当学生们犯错并获得纠正性反馈时,学到的绝不是错误。
学习是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是常事。
学习时接受接连不断的艰巨挑战,并且不会把错误看成失败,而是将其视为通往精通之路的必修课与转折点。
困难是学习的重要一环,犯错是正常的,而且肯定会出现。
并不是学习中的所有困难都是合意困难,比如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认识到困难是学习的重要一环,困难能帮助我们学习,就能减少焦虑,从而更多心思放在学习上。
犯错不代表失败,反而更代表努力。
从巴黎的“错误节”发展到旧金山的“失败展”,爱迪生称:“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 10000种不适用的方法”
(7)创造性源于不设限的学习
在没有被教导的前提下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被称作生成性学习。
“迷茫的园丁”迷茫不是一件坏事,在迷茫中能把事情完成就是好事。
(8)别再无法克服的困难上浪费时间
合意困难是学习者加大努力就能克服的困难,而其他的困难则会导致学习效果很差。
5、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效率的本质取决于我们领悟周围世界的能力,以及衡量自己表现的能力。
对自身思维的审视,称为元认知。
(1)没头脑的机制1和爱自省的机制2
机制1(自动机制)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而且是瞬发式的。
机制2(受控机制)是有意识地分析与推理的过程。
机制2 可以用来管理、训练机制1。
(2)学习时避免错觉和记忆扭曲
人们有极强的天分说服自己接受自己想看到的结论,同时否认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真相。
人类有一种叙事的欲望,对于未知的事情,会想方设法用理性的方式来诠释身边发生的事情。
学到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之间练习越多,对一段记忆做越多的关联,就能更方便的查找并检索这段记忆。
暗示的东西才会被人们记住,而明确表述的东西则不然。
(3)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把做事的步骤集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心智模型。
对某事了解得越多,把它教授给其他人的难度越大。因为需要别人掌握的东西越多。
(4)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
无法胜任某项工作的人缺乏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分不清能与不能之间的区别。
当拥有一组自身以外的客观标准作为参照点时,我们就能避开错觉和误判。
(5)实践和测验才能暴露学习漏洞
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经常使用测验和检索,来验证什么是你真正知道的,以及什么是你以为自己知道的。
同伴教学法,通过与同伴一起讨论,对照他人评估自己的学习水平。
在判断自己学到了什么的时候,要留意判断的线索依据。最好的是能生成心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