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中台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4-05-22 21:06:03

过去30年,企业数据管理都以传统的IT架构为基础,以采集数据为主要目的。每当技术部门为业务部门解决问题时,需要从业务需求的探查、技术壁垒的打通等从上到下各个方面来建设新系统。每个系统的建成都自成一体,各个系统数据孤立存在,在其基础上搭建的应用系统更是'烟囱林立',各自满足业务部门的不同需求。这种情况不仅耗费各部门大量的精力,也使得各个系统难以打通管理,无法形成更强大的数据能力。

 

不同于IT信息技术,中台战略以数据技术为核心,以提升客户价值为目的。数字化中台基于共享服务单元和多层次(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和业务中台)驱动的架构设计思想,彻底颠覆了企业传统的IT以及组织和业务的纵向架构。同传统的IT架构相比,数字化中台需要更完善的方法论与工具的支撑,同时涉及对业务的高度认同和管理的全面协同(见图5)。

 

数字化中台的基本特征

 

那么,数字化中台有哪些基本特征?

 

首先,数字化中台是能力共享平台。如今,很多产品应用研发初始都在强调功能性,各个功能存在或多或少的重复性。然而企业对这些产品功能的定义并不相同,当客户产生某些需求时,由于定义的不同,产品功能和功能间的数据很难打通,也无法实现能力共享。在数字化中台基础上的应用开发并不强调功能性,更注重能力的共享。这种能力就像水电煤一样可以直接向外输出使用,从而满足业务部门和用户的不同需求。

 

第二,数字化中台是有机的一体化平台,包含模型资产、应用资产、工具资产、技术资产为一体的赋能平台。数字化中台不只是输出技术能力,数据能力、资产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制度能力等也是中台的价值输出。数字化中台的核心点在于赋能业务部门及用户,以应用为出发点,快速响应前台和外部的需求,帮助业务部门产生业绩,形成企业增长。

 

第三,数字化中台是新一代的数据架构思路,其工作原理是以应用为出发点,进行数据整合,最终呈现的结果是数据应用的平台。随着未来科学技术愈发先进,人们的需求千变万化,各种应用的产生也就顺其自然,而以纯技术为导向的中台很难快速响应外部的应用需求。

 

数字化中台是一种端到端的技术平台,而不是一堆API的接口,其更注重业务端的使用和业务价值的体现。数字化中台的建设需要结合业务部门灵活的应用需求,技术部门强大的数据治理、数据建模等能力,以及公司各个部门和资产的多维配合。它是集业务、技术和公司资产的有机结合体,并不是片面的模块的组合体。

 

第四,数字化中台是一种新的技术建设思路,它打破了企业以前传统的功能式和集成式的建设思路。企业以前产品打造的过程先依靠工程师搭建基础技术架构,架构搭建完成后再添加应用功能。这种建设思路比较适合产品模式稳定的企业,对于应用需求多变、应用出发点无法一时统一的公司来说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这种因为工程或者基础设施建设出的产品最终会无法为业务部门提供更多价值。因此,以应用为核心思考点的建设思路才是企业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而数字化中台的建设将帮助企业改变传统的产品应用建设方式。

 

最后,数字化中台不是多个管理系统和分析工具的集成。传统企业为提高管理效率会部署CRM、ERP等多种管理系统,这些管理系统主要承担管理基础数据的作用,虽然也提供一些简单业务分析,但对企业运营决策价值有限,尤其当企业外部需求越来越多变,仅仅具有数据采集、存储和简单分析功能的传统企业信息化系统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摆脱困境,一些企业通过将多个管理系统的账号打通,并增设各种分析工具的方式来对原有系统进行'技术升级',但这种集成式的建设思路仍无法真正赋能业务对象。数据应用多样化,大量临时的、即时的、分散的需求不时产生,数据模型需要根据业务重点经常调整,企业仅仅通过联通各个管理系统账号和添加分析工具,无法真正有效地响应前台和外部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多个管理系统和分析工具的集成虽然可能一时为企业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各个系统产品的建设思路不一致,产品与产品间既有重叠功能,也有边界划分,且产品之间定义并不相同,无法形成统一的、无缝结合的数据资产。产品与产品之间的技术出入会导致应用的出错,最终影响用户对产品的信任。由此,集成式的建设方式给技术部门形成巨大的维护成本和治理成本,并没有达到数字化中台建设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