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貌学知识总结

时间:2024-05-21 14:05:31

1. 导论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形色色的各种空间实物形体,分为自然形体人工形体两大类。

1.1 地貌体

1.1.1 地貌体分类

地貌形体是指地球表面形形色色的高低起伏的各个局部的(长、宽、高、地面坡向等形态要素组合构成的)空间实体状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表起伏单元。

按照地貌发育发展过程,可分为原生的地貌形体次生的地貌形体。

按照地貌在地表的存在与分布范围,可分为星体地貌形体、巨地貌形体、大地貌形体、中地貌形体、小地貌形体和微地貌形体

按照相近邻地貌形体的相对高低关系,可分为正向地貌形体负向地貌形体。正向地貌形体指相对于某一近似水平面或周围邻近的另一地貌形态为凸(高)起的形态;负向地貌形体是相对于该水平面或周围邻近的地貌面为凹(底)下的形态。

地貌形体最基本的形态指标为高度、底平面形状和底平面面积、地表面的倾斜方位与倾斜程度(坡向和坡度)。

现代地貌学知识总结

1.1.2 地貌形体要素

地貌体由地貌面地貌线地貌点组成。

地貌面须知:平面(0-2°)、斜面(2°-55°)、垂直面(>55°),还可分为平缓面、凸形面、凹形面。地貌面的组成要素有坡面高度、倾斜度(坡度)、坡长、倾斜方向(坡向 0-360°)、延伸方向,以及水平面投影形状和面积。值得注意的是倾斜方向是地貌面上最大倾斜线在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平面上与某一投影面成最大倾角的直线,称为平面上对该投影面的最大倾斜线

地貌线须知:分为坡度变换线(坡折线)和棱线(坡向变换线)两种。

地貌点是地貌面的交点或者地貌线的交点,例如山顶点、洼地的最低点等。

1.2 地貌类型与结构

1.2.1 地貌类型

 

定义:地貌发育发展的动力过程或者组成物质相似并在一定地域内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地貌形体的组合称为地貌类型。

分类条件一:地貌形体的物质组成,分为岩石质地貌形体与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地貌形体两大类。

分类条件二:地貌形体的生成过程与生成动力,分为以内动力为主形成的地貌(构造地貌)和以外动力为主形成的地貌。(好像也是原生的地貌类型和次生的地貌类型诶)


1.2.2 地貌结构

定义:指某地域范围内不同的地貌类型系统的各种地貌类型的时、空组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