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升树模型:Lightgbm原理深入探究

时间:2024-04-14 10:34:23

本篇博客是提升树模型博客的第三篇文章,也是最后一篇文章。

第一篇介绍GBDT的博客可以参看这里

第二篇介绍Xgboost的博客可以参看这里

本篇博客主要讲解轻量级的提升树模型-LightGBM。

LightGBM的资料网上也出现很多,但是讲解的都很浅,大部分都是从官方文档摘抄过来的,没有深究。我的能力也比较有限,无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路。对于LightGBM很多细节,我也是一知半解。

但是,我还是在参考部分资料和源码的基础上,整理出了本文。供读者参考,非常欢迎读者留言讨论,共同进步。

目录

一、前言

二、LightGBM优化

2.1 速度和内存的优化

2.2 准确率的优化

2.2.1 Leaf-wise (Best-first) 的决策树生长策略

2.2.2 类别特征值的最优分割

2.3 并行学习的优化

2.3.1 特征并行

2.3.2 数据并行

2.3.3 投票并行

三、细节Q&A

3.1 如果改变数据集的特征的顺序,为什么训练的结果却不一样?

3.2 在custom objective中Hessian的作用是什么呢?

3. 3 scale_pos_weight参数实现的机制是什么?

 3.4 LGBM如何计算增益的?

3.5 LGBM中,回归和二分类问题中的初始第0颗树的预测值是什么?

3.6 当我们训练完模型后,测试集预测的值是怎么样基于训练模型得到的?

3.7 LGBM如何画出决策树?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一、前言

16年底,微软DMTK(分布式机器学习工具包)团队在GitHub上开源了性能超越其他boosting工具的LightGBM,在三天之内GitHub上被star了1000次,fork了200次,可见LightGBM的火爆程度。

在前面我们也说过,GBDT (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是机器学习中一个长盛不衰的模型,其主要思想是利用弱分类器(决策树)迭代训练以得到最优模型,该模型具有训练效果好、不易过拟合等优点。GBDT在工业界应用广泛,通常被用于点击率预测,搜索排序等任务。GBDT也是各种数据挖掘竞赛的致命武器,据统计Kaggle上的比赛有一半以上的冠军方案都是基于GBDT。Xgboost是GBDT的集大成者,但是LightGBM的出现挑战了Xgboost在“江湖”上的地位,因此,本文接下来介绍LightGBM的内容,主要与Xgboost进行对比。

LightGBM (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官方github英文官方文档中文官方文档)是一个实现GBDT算法的轻量级框架,支持高效率的并行训练,并且具有以下优点:

  • 更快的训练效率

  • 低内存使用

  • 更高的准确率

  • 支持并行化学习

  • 可处理大规模数据

从LightGBM的GitHub主页上可以直接看到与Xgboost的对比实验结果:

训练速度方面

(三)提升树模型:Lightgbm原理深入探究

内存消耗方面

(三)提升树模型:Lightgbm原理深入探究

准确率方面

(三)提升树模型:Lightgbm原理深入探究

从多个实验数据可以看出,LightGBM在不损失学习精度的情况下,不仅比XGBoost快,且占用内存低。

二、LightGBM优化

LightGBM实现了Xgboost的几乎所有功能,除GPU支持,多种应用,多种度量方式外,还做了许多的优化。

2.1 速度和内存的优化

xgboost中默认的算法对于决策树的学习使用基于 pre-sorted 的算法 [1, 2],这是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但是不易于优化。

LightGBM 利用基于 histogram 的算法 [3, 4, 5],通过将连续特征(属性)值分段为 discrete bins 来加快训练的速度并减少内存的使用。 如下的是基于 histogram 算法的优点:

  • 减少分割增益的计算量
    • Pre-sorted 算法需要 O(#data) 次的计算。即计算最大分裂增益需要O(#data*#features)
    • Histogram 算法只需要计算 O(#bins) 次, 并且 #bins 远少于 #data。即计算最大分裂增益需要O(#bins*#features) 
  • 通过直方图的相减来进行进一步的加速
    • 在二叉树中可以通过利用叶节点的父节点和相邻节点的直方图的相减来获得该叶节点的直方图
    • 所以仅仅需要为一个叶节点建立直方图 (其 #data 小于它的相邻节点)就可以通过直方图的相减来获得相邻节点的直方图,而这花费的代价(O(#bins))很小。
  • 减少内存的使用
    • 可以将连续的值替换为 discrete bins。 如果 #bins 较小, 可以利用较小的数据类型来存储训练数据, 如 uint8_t。
    • 无需为 pre-sorting 特征值存储额外的信息
  • 减少并行学习的通信代价

综上,直方图算法是LightGBM在速度和内存上优化的主要方法。关于LightGBM的直方图算法的详细讨论,可以参看我的另一篇博客

2.2 准确率的优化

2.2.1 Leaf-wise (Best-first) 的决策树生长策略

大部分决策树的学习算法通过 level(depth)-wise 策略生长树,如下图一样:

(三)提升树模型:Lightgbm原理深入探究

LightGBM 通过 leaf-wise (best-first)[6] 策略来生长树。它将选取具有最大 delta loss 的叶节点来生长。 当生长相同的 #leaf,leaf-wise 算法可以比 level-wise 算法减少更多的损失。

#data 较小的时候,leaf-wise 可能会造成过拟合。 所以,LightGBM 可以利用额外的参数 max_depth 来限制树的深度并避免过拟合(树的生长仍然通过 leaf-wise 策略)。

(三)提升树模型:Lightgbm原理深入探究

2.2.2 类别特征值的最优分割

我们通常将类别特征转化为 one-hot coding。 然而,对于学习树来说这不是个好的解决方案。 原因是,对于一个基数较大的类别特征,学习树会生长的非常不平衡,并且需要非常深的深度才能来达到较好的准确率。

事实上,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将类别特征划分为两个子集,总共有 2^(k-1) - 1 种可能的划分,k是这个类别特征的可能取值个数。但是对于回归树 [7] 有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了寻找最优的划分需要大约 k * log(k) .

基本的思想是根据训练目标的相关性对类别进行重排序。 更具体的说,根据累加值(sum_gradient / sum_hessian)重新对(类别特征的)直方图进行排序,然后在排好序的直方图中寻找最好的分割点。

关于LightGBM的类别特征值的最优分割的详细讨论,可以参看我的另一篇博客

2.3 并行学习的优化

LightGBM 提供以下并行学习优化算法:

2.3.1 特征并行

传统算法

传统的特征并行算法旨在于在并行化决策树中的Find Best Split.主要流程如下:

  1. 垂直划分数据(不同的机器有不同的特征集)
  2. 在本地特征集寻找最佳划分点 {特征, 阈值}
  3. 本地进行各个划分的通信整合并得到最佳划分
  4. 以最佳划分方法对数据进行划分,并将数据划分结果传递给其他线程
  5. 其他线程对接受到的数据进一步划分

传统的特征并行方法主要不足:

  • split finding计算复杂度高为O(#data),当数据量很大的时候,慢。
  • 需要对划分的结果进行通信整合,其额外的时间复杂度约为 “O(#data/8)”(一个数据一个字节)。

(三)提升树模型:Lightgbm原理深入探究

LightGBM 中的特征并行

既然在数据量很大时,传统数据并行方法无法有效地加速,我们做了一些改变:不再垂直划分数据,即每个线程都持有全部数据。 因此,LightGBM中没有数据划分结果之间通信的开销,各个线程都知道如何划分数据。 而且,“#data” 不会变得更大,所以,在使每天机器都持有全部数据是合理的。

LightGBM 中特征并行的流程如下:

  1. 每个线程都在本地数据集上寻找最佳划分点{特征, 阈值}
  2. 本地进行各个划分的通信整合并得到最佳划分
  3. 执行最佳划分

然而,该特征并行算法在数据量很大时,每个机器存储所有数据代价高。因此,建议在数据量很大时使用数据并行

2.3.2 数据并行

传统算法

数据并行旨在于并行化整个决策学习过程。数据并行的主要流程如下:

  1. 水平划分数据
  2. 线程以本地数据构建本地直方图
  3. 将本地直方图整合成全局整合图
  4. 在全局直方图中寻找最佳划分,然后执行此划分

(三)提升树模型:Lightgbm原理深入探究

传统数据划分的不足:

  • 高通讯开销。 如果使用点对点的通讯算法,一个机器的通讯开销大约为 “O(#machine * #feature * #bin)” 。 如果使用集成的通讯算法(例如, “All Reduce”等),通讯开销大约为 “O(2 * #feature * #bin)”[8] 。

LightGBM中的数据并行

LightGBM 中采用以下方法较少数据并行中的通讯开销:

  1. 不同于“整合所有本地直方图以形成全局直方图”的方式,LightGBM 使用分散规约(Reduce scatter)的方式,把直方图合并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机器,对不同机器的不同特征(不重叠的)进行整合。 然后线程从本地整合直方图中寻找最佳划分并同步到全局的最佳划分中。
  2. LightGBM 通过直方图做差法加速训练。 基于此,我们可以进行单叶子的直方图通讯,并且在相邻直方图上使用做差法。

通过上述方法,LightGBM 将数据并行中的通讯开销减少到 “O(0.5 * #feature * #bin)”。

2.3.3 投票并行

投票并行未来将致力于将“数据并行”中的通讯开销减少至常数级别。 其将会通过两阶段的投票过程较少特征直方图的通讯开销 [9] .(三)提升树模型:Lightgbm原理深入探究

基于投票的并行是对数据并行的优化,数据并行的瓶颈主要在于合并直方图的时候,通信代价比较大。根据这一点,基于投票的并行,用投票的方式只合并部分特征值的直方图,达到了降低通信量的目的。首先,通过本地的数据找到本地的top k best features. 然后利用投票筛选出可能是全局最优分割点的特征,合并直方图的时候只合并这些被选出来的特征,从此降低了通信量。

三、细节Q&A

3.1 如果改变数据集的特征的顺序,为什么训练的结果却不一样?

也就是说,第一次训练特征的顺序为[col1,col2.col3],第一次训练特征的顺序为[col3,col1.col2],但是训练的结果却不一样

A: 在LGBM中,当选择一个特征进行分裂时,如果2个特征的增益相同,那么就会选择较小索引(smaller index(id))的特征。

参考:https://github.com/Microsoft/LightGBM/issues/1294

3.2 在custom objective中Hessian的作用是什么呢?

在LightGBM的论文中,分裂增益是计算的梯度的方差增益,那么在custom objective中定义的Hessian的作用是什么呢?

A:在论文3.2公式(1)中,可以看到分母都是样本的个数,如果把样本的个数换成Hessian,那么就变成了Hessian最优了。

具体的增益公式需要从代码中读,先留个坑。

参考:https://github.com/Microsoft/LightGBM/issues/1463

3. 3 scale_pos_weight参数实现的机制是什么?

A:先看一下官方文档对scale_pos_weight的介绍:

(三)提升树模型:Lightgbm原理深入探究

默认值为1,只能在二分类中使用。

无论是在xgboost还是LightGBM, scale_pos_weight=1代表了正样例和负样例是完美地平衡:

number of positive samples = number of negative samples

scale_pos_weight的定义是:

sample_pos_weight = number of negative samples / number of positive samples

也就是负样本的个数除以正样本的个数。

换句话说,number of positive samples * sample_pos_weight = number of negative samples

Related C++ code:

  • xgboost proof: w += y * ((param_.scale_pos_weight * w) - w); where y is the label (0 negative or 1 positive in src/objective/regression_obj.cc)

  • LightGBM proof: label_weights_[1] *= scale_pos_weight_; where the 2nd index (1) is for positive labels (in src/objective/binary_objective.hpp)

3.4 LGBM如何计算增益的?

A: 在xgb中,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叶子的纯度分数为:-sum_grad / (sum_hess + lamdba)

而在LGB中,lambda_l2其实就是lamdba,代表L2正则化的参数。

源码:https://github.com/Microsoft/LightGBM/blob/master/src/treelearner/feature_histogram.hpp#L291-L297

在源码450行:可以看到, LGBM的一个叶子的纯度分数也为:-sum_grad / (sum_hess + lambda_l2)

  static double CalculateSplittedLeafOutput(double sum_gradients, double sum_hessians, double l1, double l2, double max_delta_step) {
    double ret = -ThresholdL1(sum_gradients, l1) / (sum_hessians + l2);
    if (max_delta_step <= 0.0f || std::fabs(ret) <= max_delta_step) {
      return ret;
    } else {
      return Common::Sign(ret) * max_delta_step;
    }
  }

在源码461行:可以看到增益GetSplitGains是:GetLeafSplitGainGivenOutput(sum_left_gradients, sum_left_hessians, l1, l2, left_output) + GetLeafSplitGainGivenOutput(sum_right_gradients, sum_right_hessians, l1, l2, right_output)

  static double GetSplitGains(double sum_left_gradients, double sum_left_hessians,
                              double sum_right_gradients, double sum_right_hessians,
                              double l1, double l2, double max_delta_step,
                              double min_constraint, double max_constraint, int8_t monotone_constraint) {
    double left_output = CalculateSplittedLeafOutput(sum_left_gradients, sum_left_hessians, l1, l2, max_delta_step, min_constraint, max_constraint);
    double right_output = CalculateSplittedLeafOutput(sum_right_gradients, sum_right_hessians, l1, l2, max_delta_step, min_constraint, max_constraint);
    if (((monotone_constraint > 0) && (left_output > right_output)) ||
      ((monotone_constraint < 0) && (left_output < right_output))) {
      return 0;
    }
    return GetLeafSplitGainGivenOutput(sum_left_gradients, sum_left_hessians, l1, l2, left_output)
      + GetLeafSplitGainGivenOutput(sum_right_gradients, sum_right_hessians, l1, l2, right_output);
  }

在源码503行,可以看到 GetLeafSplitGainGivenOutput

  static double GetLeafSplitGainGivenOutput(double sum_gradients, double sum_hessians, double l1, double l2, double output) {
    const double sg_l1 = ThresholdL1(sum_gradients, l1);
    return -(2.0 * sg_l1 * output + (sum_hessians + l2) * output * output);
  }

我们这时候来推一下GetLeafSplitGainGivenOutput的结果-(2.0 * sg_l1 * output + (sum_hessians + l2) * output * output):

output就是(三)提升树模型:Lightgbm原理深入探究;sg_l1可以认为是G。

代入约减后是:(三)提升树模型:Lightgbm原理深入探究

GetSplitGains即为:

(三)提升树模型:Lightgbm原理深入探究

我疑惑的点是仍然与XGB中的增益不同:

(三)提升树模型:Lightgbm原理深入探究

有读者知道的麻烦留言告诉我。

参考:https://github.com/Microsoft/LightGBM/issues/1283

3.5 LGBM中,回归和二分类问题中的初始第0颗树的预测值是什么?

A: 根据boost_from_average设定,使用所有标签的均值作为第0颗树的预测值。

3.6 当我们训练完模型后,测试集预测的值是怎么样基于训练模型得到的?

A: LGBM是类似于xgb的加法模型,在这篇文章里已经讲过了这是一个加法模型,即一个测试样本在每颗树的叶子节点的值相加就是最终预测的值。假如一共有3颗树,测试样本所在的3个树的叶子节点直接相加就是预测值。

那么,learning_rate的作用体现在了哪里呢?在上述链接的例子里就可以体现。也就是说,叶子节点的值已经乘过了learning_rate。

3.7 LGBM如何画出决策树?

A: 与xgb画图的过程是一样的,参考链接。只是plot_tree的参数不一样。其余都是一样的。

# 获取测试集落在树模型的哪个叶子节点上
y_leaf_index = gbm.predict(X_test,  pred_leaf = True)
# 画出最后一棵树
lgb.plot_tree(gbm, tree_index=gbm.best_iteration_-1)

 

参考文献:

[1] Mehta, Manish, Rakesh Agrawal, and Jorma Rissanen. “SLIQ: A fast scalable classifier for data min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tending Database Technology.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996.

[2] Shafer, John, Rakesh Agrawal, and Manish Mehta. “SPRINT: A scalable parallel classifier for data mining.” Proc. 1996 Int. Conf. Very Large Data Bases. 1996.

[3] Ranka, Sanjay, and V. Singh. “CLOUDS: A decision tree classifier for large datasets.” Proceedings of the 4th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Conference. 1998.

[4] Machado, F. P. “Communication and memory efficient parallel decision tree construction.” (2003).

[5] Li, Ping, Qiang Wu, and Christopher J. Burges. “Mcrank: Learning to rank using multiple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ent boosting.”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07.

[6] Shi, Haijian. “Best-first decision tree learning.” Diss. 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 2007.

[7] Walter D. Fisher. “On Grouping for Maximum Homogene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Vol. 53, No. 284 (Dec., 1958), pp. 789-798.

[8] Thakur, Rajeev, Rolf Rabenseifner, and William Gropp. “Optimization of collective communication operations in MPI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pplications 19.1 (2005): 49-66.

[9] Qi Meng, Guolin Ke, Taifeng Wang, Wei Chen, Qiwei Ye, Zhi-Ming Ma, Tieyan Liu. “A Communication-Efficient Parallel Algorithm for Decision Tree.”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9 (NIPS 2016).

[10] 如何看待微软新开源的LightGBM?

[11] 开源|LightGBM:三天内收获GitHub 100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