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基本法则的解读

时间:2024-04-09 20:27:01

主动投资基本法则的解读

为什么说选择大于努力?

敏捷开发到底有什么好处?

当领导有什么好呢?

        这一次我们来谈一下主动投资的基本法则,但笔者并不是要用繁复且令人讨厌的数学来推导和证明这个法则;而是帮助大家从直观上理解它,并尝试扩展它的内在含义,从而利用它来解释上面三个看上去与这个法则无关的问题。

一. 主动投资基本法则简要介绍

​        笔者在本人所写的量化投资系列中曾经介绍过,当时写的比较浅显,我们现在来简单回顾一下且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

​        先看此法则的公式:

E(RA)=TC×IC×BR×σAE(R_A)=TC\times IC \times \sqrt{BR} \times \sigma_A (1)

IR=TC×IC×BRIR=TC\times IC \times \sqrt{BR} (2)

其中,

E(RA)E(R_A) 代表预期的主动收益

TCTC 即 Transfer Coefficient , 转换系数

ICIC 即 Information Coefficient, 信息系数

BRBR 即Breadth, 策略的广度

IRIR 即 Information Ratio, 信息比率

σA\sigma_A 即主动风险

​        从这两个式子中很容易看出,IR=E(Ra)σAIR=\frac{E(R_a)}{\sigma_A} , 信息比率即为单位主动风险所获得的主动收益。读者可能在其他书籍上看到的公式没有 TCTC ,那就是假定 TC=1TC=1 。为了更好的解释变量的含义从而直观理解这个公式,我们需要引入相关三角形,
投资基本法则的解读

​        在相关三角形中,右下角的Realized Active Returns指已实现的主动收益 RAiR_{Ai} ;上角Forecasted Active Returns代表所预测估计的主动收益 μi\mu_i ,而两者之间的连线就代表信息系数 ICIC ,它表示从实际数据结合投资者的知识和技能来构建策略,从而由该策略所得到的预期主动收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条边代表了投资者的信息处理能力。

​        左下角的Active Weights代表投资组合的主动权重 wiw_i ,是指在实际的投资组合中实际所作出的主动选择和实施。从 Active Returns到Active Weights的边就代表转换系数,指的是投资者构建的策略有多少可以具体落实和实施,TCTC 是小于1的。

​        下边 Value Added就比较好理解了,就是通过主动构建的投资组合为投资者带来了多少增值,也就是实现了多少收益。

​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就是 BRBR ,它是指投资者所作出的独立决策的数量。

​        现在,让我们重新理解以下公式(2),信息比率代表投资者的主动风险调整后收益,它取决于其技能、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IC,其落实能力——TC,还有就是做了多少独立决策——BR。

​        关于这个话题还远远没有说完,实际上关于IC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但在这篇文章中,关于理论部分我们就先说到这里。

二. 基本法则泛化

​        前面聊的都是和投资相关的事,有些无聊,是吧?我们现在把基本法则泛化到其他领域。

​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TC)×(IC)×(BR)\frac{一个人可以获得多少}{风险} = 可实施性(TC) \times 技能和决策能力(IC) \times \sqrt{决策次数(BR)}
(3)

​        严格来说,上式与基本法则有点儿不同,但其含义是类似的。

​        这个式子不再单单是指投资领域,它已经被泛化到了全领域。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会在很多事情上做很多选择和决策,那么他的单位风险收益应和其判断能力、决策的可执行情况和决策的次数相关的。

三. 为什么说选择大于努力

​        人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这个结论基本上也被绝大多数人认可。依照公式(3),我们看到 ICIC 就是指选择,就是根据其知识、技能和经验结合所能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决策的能力。而所谓的努力就是决策次数。举个例子来说,例如有两个人都是赌术高手,他们都有80%的胜率;一个人每天去赌场赌十次,那他的收益显然不如另外一个每天去赌场赌二十次的。

​        从公式上来说,选择能力和收益成正比,但努力程度是需要开平方根的。也就是说,选择的好效果更好。从投资收益角度上来说,如果你资产选择错了,再努力也没有什么用。就好比一个只有40%胜率的赌徒,他越勤奋输的越惨。

四. 敏捷开发的优势

​        相比于前面那个问题,这个问题似乎与基本法则更加无关了。我们先看一下敏捷开发与传统诸如瀑布式开发模式的不同。关于敏捷开发,就笔者所知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但大多数开发人员认可的是在需求不是非常具体的情况下,合理划分模块,每个模块和服务独立开发,轻文档重迭代强沟通;对比之下,传统开发模式是首先要把需求落实的很清楚和详细,架构设计精益求精,文档细致全面。

​        笔者认为这两种模式并不存在优略之分,而是适用的场景不同而已。但在目前服务架构主导的情况下,似乎敏捷的方式更多一些。(有些人一说到敏捷,就会提到敏捷开发工具,似乎这些工具是必要条件。这种想法非常可笑,试想很多优秀项目都是敏捷开发的产物,那时还没有敏捷辅助工具,难不成就不算敏捷开发了?)

​        结合投资法则的泛化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简单把开发的结果看作是收益,而把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过程看作是 ICIC ,其细致程度看作 BRBR ,把具体开发和编码工作看作是 TCTC

​        传统开发模式就是把 BRBRICIC 看得很重,但即使在这个环节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不能保证最后交付的产品的效果。因为需求通常是在变化的,再好的架构师也不能保证所设计的架构就是最合理的。在前期投入很重的情况下,万一架构选型有问题或者需求变化,其成本是巨大的。

​        相比之下,敏捷开发是比较重 TCTC , 这种方法是基于不确定需求和产出的情况下,以反复迭代试错的代价来逐步收敛于较好的产品,它加速了相关三角形的转动速度,这种快速转动逐步提高了其 ICIC 。实际上其 BRBR 也是很高的。

​        所以,敏捷开发实际上是提高了 ICIC 并降低了风险。

五. 做领导有什么好处

​        升官发财是几乎人人都想往的事情,似乎当了领导就代表了成功。但是为什么呢,当领导究竟有什么好呢?实际上,领导确实收入相对更高,但其风险也理应更大才对,且付出也更多,其风险调整后收益又如何呢?

​        我们现在把这个问题模型化,带入基本法则泛化公式来看一看为什么当领导有很多好处。

​        首先看 ICICICIC 代表其信息处理能力及其知识和技能,我们假设领导的知识和技能和普通员工没有区别,但其 ICIC 实际上远高于员工,因为作为领导可触达的信息远比员工要多。领导与员工的博弈是信息不对称博弈。

​        其次我们来看 BRBR , 就独立决策的次数而言,员工和领导就更加不再一个档次了。因为作为员工实际上是在执行层,他的决策只是在低级层面上的;而作为领导是需要经常做决策的。

​        最后就是 TCTC 了,领导需要把自己的意图落实,所以需要监督和管理员工来切实执行并落实完成。所以领导都喜欢执行力强的。有谁见过一个好领导下面有一批很差的员工;而如果一群优秀的员工上面经常有一位“好领导”。员工的执行力实际上是服务于领导的执行力的。

​        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领导的信息比率应该远高于员工的,这就是从投资法则角度解释的作为领导的好处。当然,就这个话题还远远没完,有机会和读者从博弈论的角度重新探讨这个问题。

总结

​        这里,笔者和大家简单了解了主动投资基本法则,并尝试将其泛化到其他领域。我们讨论了选择大于努力、敏捷开发的优势、做领导的好处,并使用法则来进行解释。整体而言,从逻辑上还是成立的,但所谈到的东西并不十分严谨,欢迎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