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先幸福还是先成功”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4-04-05 09:55:33

我们知道,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如果工作消耗了意志力,回到家中我们就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来控制情绪了。但是这是不对的。如果必须做出选择的话,我宁可少赚些钱,慢点升职。

其实,心理学过去二十年最颠覆的一系列研究(“正向心理学”)表明,人们总是以为我们要先成功,再幸福。如果我们上了什么大学,得到了什么职位,赚了多少钱,就可以幸福了。然而事实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人都是先得到幸福,再获得成功。长时间的研究表明,那些生活幸福的人最后往往都会获得成功,得到自己想要的。而那些不幸福的人,虽然起点可能是一样的(例如都是哈佛的新生,或是投行在同一职位的员工),但最后追求到成功的概率却要低上不少。原因很简单,一个处于幸福中的大脑在记忆力,信息处理,判断力等方面都要远远好于一个处于不幸中的大脑。大家应该也有所体会,难道不是心情好的时候做事情的效率更高吗?

哈佛大学教授 Shawn Achor 将这个现象称为 “the Happiness Advantage” —— 幸福的优势。非常建议大家去读一读这本同名著作。它还告诉我,大量的研究表明,对一个人幸福感贡献最大的就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没有之一。这一点相信大家也都多有体会,回想我们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又有多少场景是少了这些人在场呢?

所以,如果我们选择将更多的意志力用于促进与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关系,建立长期的幸福感,说不定我们反而可以更快的升职,赚更多的钱,因为工作的效率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呢。不过这不应是本文的重点,因为对我来说,即便是必须要做出选择,我也会选择菱纱,天河那样的生活态度。

梦醒人间看微雨,*还似旧温柔。

不管我们取得多少成就,梦醒之后,回看人间烟雨,最美之处却依然是儿女之情,朋友之情,父母之情。如果没有悉心照料,我们岂不是要错过人间最美的东西。

上篇文章写到了 “the Happiness Advantage” —— 幸福的优势。即过去二十年心理学上的最大发现就是 “先幸福,后成功”,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 “先成功,再得到幸福”,因为一个幸福的大脑在记忆力,信息处理,以及判断力等等功能上都要远远超过一个处于不幸中的大脑。

不过这个概念很容易被误解,例如现在有些朋友可能正坐在办公室里面对一个棘手的 project,却对自己说:“哎呀,好烦,先幸福,后成功,我还是去看看 Murph 的微博有没有更新,寻找一下快乐。” 很明显,这样的想法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

因为它混淆了快感 (Pleasure) 和幸福 (Happiness) 这两个概念。如图,(当然,这是一个简化了的解释)

当我们对眼前的 project 感觉到 “无聊” 的时候,我们会干什么?多数人都会选择打开手机看看新闻,刷刷微博等。甚至这个动作是在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发生了的。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已经对 “感到无聊就刷微博” 这个习惯完全上瘾了。如图左侧,每当我们刷微博时,大脑都会释放多巴胺 (Dopamine),让我们感觉到很 “爽”。

大脑为什么有这样的机制呢?因为人类在 70 万年前的非洲草原上生活时,肯定是那些到处打听或探索更多新奇事物的人生存下去的概率大,例如我知道这个地方可能有猛兽出没,那种草是有毒的。因此,大脑用释放多巴胺的方式鼓励我们去寻找 “新奇的事物”。而微博,毫无疑问,就是一个 “无限新奇事物供应机”,我们会对它上瘾也就不奇怪了。游戏,电影(为什么票房大片都是科幻电影)等等也一样。

有关微博这类产品是如何让人上瘾的,我推荐所有的朋友都去读一本叫做 Hooked 的书,读完就知道那些科技巨头们是如何利用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知识来操纵它的用户的。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如果我们用什么产品不用花钱,那么我们自己就是产品。从微博到 Youtube,从王者荣耀到魔兽世界,它的设计理念就是让用户上瘾,而不是打心底里想帮助用户(这里缅怀乔布斯一分钟,因为他的的名言 —— “很多企业家都没有打心底里想要帮助它的用户”。)

想要寻找新奇的事物本来并没有错,所以大脑才要鼓励这种行为。但问题在于现代生活中新奇的事物实在太多了,刷微博可以连续刷几个小时,打游戏可以连续打几天,这对我们的生活当然是有影响的。就算是在工作中因为感到无聊而刷了一分钟的微博,对工作效率也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在分心之后,我们的大脑需要大概 15 分钟的时间才能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回我们的工作中。

与释放多巴胺以及获得 “快感” 相对应的,是图片的右边,即血清素 (Serotonin) 的释放,带来 “幸福感 (Happiness)”。我们知道,获取幸福感最直接的两种方式就是 ① 与家人朋友聚在一起;② 帮助别人。第一条上篇文章已经写过,它是给人们带来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原因也很简单,在 70 万年前的草丛里,如果没有小伙伴的帮助,以人类的体力是根本没办法生存的。所以对于生存第一重要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帮助别人也是同理,当时的人类必须懂得互相帮助才能生存下去。

希望大家现在已经知道了为什么在感到无聊的时候去刷微博并不是有效提升幸福感的行为。不如换成打个电话给家人呢?

下篇文章我们去看看哈佛大学教授,Tal ben shahar 在其 “正向心理学” 的奠基之作 Happier 中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建议。

上篇文章我们写到在运用 “正向心理学”,也就是 “先幸福,再成功” 这个概念的时候要注意区分 “快感” 与 “幸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聊聊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由“先幸福还是先成功”引发的思考

如图,哈佛大学教授,Tal Ben Shahar 在其 “正向心理学” 的奠基之作 Happier 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模型:

左上角的绿色象限,代表让我们感到厌烦,但会带来长期好处的行为,例如跑步,或者吃健康但是不好吃的食物;

右上角的蓝色象限,代表即让我们感到快乐,又会带来长期好处的行为,例如和家人朋友聚会,或是聆听积极向上的音乐;

左下角的黑色象限,代表让我们感到痛苦,且会带来长期坏处的行为,我能想到的就是和亲近的人吵架了;

右下角的红色象限,代表让我们得到快感,但会带来长期坏处的行为,例如刷微博,打游戏,吃麦当劳,数不胜数 …… 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这个象限了。

Happier 的作者给出的建议是花些时间,仔细想想对我们来说有哪些行为是属于右上角的,然后多去做那些行为,这样便可以不断提升幸福感。很容易理解。不过我认为一个更好的方法是想办法将左上角这个象限里的行为移到右上角。

我们先从工作说起。工作对我们来说是在左上角还是右上角?我敢说对于那些工作是属于右上角蓝色象限的人来说,她们的生活一定很幸福。这里我要再次引用一下乔布斯的名言:“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不要妥协,继续寻找。” 因为这太重要了。

我个人的感受是,一个让我们热爱的工作就像真爱一样,如果很幸运的被我们找到了,那么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如果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就是还没有找到。例如我就很清楚的知道研究公司,投资股票就是我最喜欢做的事,读特斯拉的财报可以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为此我已经放弃了很多好机会,例如读研时我最喜欢的美国 Top 名校的教授曾邀请我去读本校的 Ph.D.,并承诺不用申请,直接录取。但被我拒绝了。

不过我也意识到投资这个工作本身可能就很有趣,因为新奇的事物多,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的工作本身很乏味怎么办?当然,我的第一建议还是跟乔布斯一样,“不要妥协,继续寻找”,找到喜欢的事业为止。

如果暂时找不到呢?让我讲个小故事。前段时间我遇到了一位日本朋友,她曾在野村证券工作,后来来到美国发展,原因很简单,日本可能是发达国家中最歧视女性的国家。她对我这样说,“因为在工作场合的女性太少了,因此管理者们(清一色的男性)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激励女性。例如我做这份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客户,而老板总是强调业绩只要达到多少就可以升官发财。”

也就是说,即便工作本身真的很乏味,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转换思维的方式,例如将工作从赚钱为目的变成以帮助客户为目的,不是也可以得到幸福感吗?因为获取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帮助别人。

Okay,工作已经被我们成功的从绿色变成蓝色了,下一步是运动。

每天早晨 6:00 起床之后,我会和最好的好友约在健身房,并且带上重金投资的*耳机和随身听。虽然跑步很烦,但是和好友在一起让我很快乐,聆听最喜欢的音乐也很快乐。当然,我承认,如果可以不跑步的话,我还是会选择不跑步,所以这些手段并不能够彻底将跑步从绿色变成蓝色,但至少可以把它往右边移一移,直到我可以靠意志力一直坚持下去。

接下来是我认为最容易成为蓝色象限的行为 —— 读书。每天晚上我都会从 7 点一直读书到 10 点。对我来说,读书从来都属于蓝色象限,而且是最蓝最蓝的那一种,我想不到还有什么可以比读书更有趣,有益。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对有些人来说,读书是绿色的,长期有益但过程乏味。我的建议还是跟跑步一样,想办法让它的过程变得快乐。例如可以与好友约定一起读一本书,然后在周末一起讨论它的内容。或者从最有趣的书开始读,对什么感兴趣就读什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培养读书的习惯,学会从知识中找到乐趣是最重要的。

最后总结一下。跑步,虽然有点讨厌但是可以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且在脑袋里也会胡思乱想一些可以写成微博的趣事,总体来说还是满意的。然后做最热爱的工作,永远不会感觉到无聊。晚上则关掉电脑和手机专心读书。可以说从早到晚我都是在蓝色的象限里度过,很开心,很幸福,所以我自言自语最多的一句话大概就是 “I love my life” 了。

由“先幸福还是先成功”引发的思考

希望你也可以!

Cal Newport 在 Deep Work 这本书中写到他在 MIT 读 Ph.D. 的时候曾经问教授们要过一套 PPT,上面记录着一些如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然后 Cal 写了这么一句话:“这些教授们没有把工作的效率当作随机的事件,而是把它视为一个科学问题并且可以被系统性的提高的。”

我觉得生活其实也一样。如果我们相信没有灵魂这种东西的存在,那么我们每天的心情,效率,思维,等等其实都变成了生物学,而生物学是一门科学,是可以被系统性的解决的。

举个例子。昨天晚上我被一件事情气到了,而且非常的生气,直到凌晨一点才能睡觉。不过因为生物钟的关系,我早晨还是六点就起床了。当时我真的很烦,很不想去跑步。但是我又知道,去跑步几乎是让自己重新开心起来的唯一途径。于是我还是去跑步了,并且不断循环这首《踏歌行》。果然,跑完步之后我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从情绪中完全恢复了过来,并且已经制定好了计划去解决昨天那件事。

为什么跑步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首先,我们为什么生气?因为压力。承受压力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释放一种叫做 Cortisol 的东西。当 Cortisol 在大脑中越积越多时,我们就会爆发。为什么会爆发呢?因为当 Cortisol 达到一个临界值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触发 fight or flight (要么打,要么跑) 的机制。就像我们在 70 万年前的非洲丛林里碰到了剑齿虎,此时你的大脑会非常的紧张,将血液紧急的供给给四肢而不是大脑,因为不管是打还是跑,你最需要的都是四肢而不是大脑,你没有时间思考!所以此时你的智商会严重下降,并且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下会后悔的事情。

但是大脑也有自我的保护机制。如果你面临的压力持续了一段时间,那么你的大脑就会自动减少接收 Cortisol 的接收器,因为长期不断的压力对你的身体是有巨大负面影响的(不仅是大脑,免疫系统,骨骼等也得不到足够的供血了)。

所以运动有什么用呢?因为运动本身对你的身体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运动的时候你会产生压力,不断释放 Cortisol,然后你的大脑就会自动减少 Cortisol 接收器,让你在接下来的 24 小时之内对压力 “免疫”(免疫这个词有点夸张,但是可以有效的降低压力对你大脑的影响)!大脑是会不断自己调节的,因此这个效果只能持续 24 小时,之后大脑又会增加接收器了。

所以跑步要每天跑,最好是每天同一时间跑。或者下次当你感觉到生气,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不如赶快去健身房运动一下吧。我保证你会立刻感觉到不一样的。

有关运动的好处,我之前写过一篇微博,大家可以去翻一翻,或者去看一本书叫做 Spark: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the brain.

什么运动都可以,不一定必须是跑步,但要注意必须让心率达到 80% 以上(对我这样 20 多岁的人来说,如果是 18 岁以下,要达到 85% 以上)。心率达到 80% 以上的感觉就是说不了话。如果你可以边运动边和朋友聊天的话,那么肯定是没有达到 80% 的。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给身体足够的压力呀,要打破它的临界值。另外就是持续的时间要足够长,最少要 20 分钟,不包括热身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