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学第一章工程经济学概述笔记

时间:2024-04-04 13:37:47

工程经济学第一章工程经济学概述

1.1.1 工程与经济的概念

1. 工程的概念

工程不同于科学,也不同于技术
科学本质上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现象并取得认识的过程和结果。这
里的“过程”是指研究和探索的活动,即认识过程;这里的“结果”是指研究和探索得出的科学
理论体系,即理论化知识。
技术本质上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
狭义上的技术是指应用于自然,并将天然自然改造为人工自然的手段。
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技术的狭义定义的缺点是忽视了技术的动态过
程。
广义上的技术是指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
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协调、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方法和规则的总称,是一个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运动系统。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广义上的技术概念。
工程是指人们综合应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它所取得的实际成果。

2. 经济的概念

经济的概念有四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经济制度,它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政治和思想等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基础;
二是指国民经济的总称,如一国的社会产业部门的总称(第一产业:农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第三产业:服务业);
三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即对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
四是指节约、节省,即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节约,既包括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省,也包括个人家庭生活开支的节约。
工程经济学主要应用了经济学中节约的含义,它涉及的经济概念既有宏观层次,又有微观层次,但更多的是指微观层次。工程经济学研究的经济不仅指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效果,还包括不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效果;不仅包括技术所直接涉及的经济效果还包括由此而引起的间接效果。

1.1.2 工程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1. 经济的概念
    工程经济学正是研究工程技术与经济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的核心过程即为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经济分析与评价,选择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佳方案。
    工程技术的先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方面是它能够创造落后技术所不能创造的产品和劳务,例如宇宙航行技术、海底资源开发技
    术、原子能利用技术等;
    ⚫ 另一方面是它能够用更少的物力和人力创造出同等数量甚至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1)工程技术与经济的一致性
    (2)工程技术与经济的矛盾性
    交叉性的应用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应用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科学,
    是现代管理科学中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从经济的角度对具体的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进行经济分析、评价,为决策者提供有关经济效益方面的科学依据,以便正确地抉择。
    它以工程技术为主体,以技术经济系统为核心,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工程技术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科学
    工程经济学研究各种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是指研究各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工程经济学通常以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研究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即运用哪些经济理论、采用何
    种分析工具、建立什么样的方法体系,才能正确地估价工程项目的有效性。
    工程项目的经济性研究还有出发点的问题。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应包括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要做到宏观与微观并重。
    一方面,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要从整个国民经济或整个社会的角度对项目进行考察,考虑国民经济效益或社会经济效益,即宏观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工程项目的实现又必须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企业或项目,这就要求在进行经济评价时必须考虑这些企业或项目具体的经济效益,即微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是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1.1.5 工程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应用
工程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可分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应用三个部分。主要包括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经济要素、资金时间价值、工程经济评价指标、多方案的经济性比选、不确定性分析、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价值工程、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工程项目的后评价等。

1.3.1 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原理

  1. 经济效益的概念
    经济效益是指技术经济活动中有效成果劳动消耗的对比关系,或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与投入的
    对比关系,简称为“成果与消耗之比”、“产出与投入之比”。理解和运用经济效益的概念,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 有效成果原则。
    ➢ 全部消耗原则。
    ➢ 有效成果与劳动消耗相联系的原则。
  2. 经济效益的分类
    根据人们考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经济效益自身的可计量性不同,可将经济效益作如下分类。
    (1)直接经济效益和相关经济效益。这是从技术方案采纳者的角度所作的分类。
    (2)企业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这是根据受益范围大小所作的分类,也称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3)有形经济效益和无形效益。这是根据能否用货币计量所作的分类。
    (4)绝对经济效益和相对经济效益。这是根据经济评价用途所作的分类。绝对经济效益是指某技术方案本身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相对经济效益是指一方案与另一方案相对比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3. 经济效益的一般表达式
    其表示方法有如下三种:
    (1)差额表示法。这是一种用有效成果与劳动消耗之差表示经济效益大小的方法。表达式为:
    E=B-C
    式中
    E——经济效益,也称做净效果指标;
    B——有效成果;
    C——劳动消耗。
    式中的E、B、C必须使用相同的计量单位,B-C>0是技术方案可行的经济界限。当B、C都以
    货币单位计量时,计算的经济效益常称为净收益。这种方法一般不易用来衡量技术装备水平和内
    外部条件差异较大的技术方案。
    (2)比值表示法。这是一种用有效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表示经济效益大小的方法。表达式为:
    E=B/C
    这里的E也可称做效果耗费比。
    B、C可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
    当计量单位相同时,B/C>1是技术方案可行的经济界限。
    (3)差额-比值表示法。这是一种用差额表示法与比值表示法相结合来表示经济效益大小的方法。
    表达式为:
    工程经济学第一章工程经济学概述笔记
    这里的E也可称做净效果耗费比,它表示单位劳动消耗所取得的净效果,在技术经济分析中更为常用。 是技术方案可行的经济界限。
    以上三种表达式是建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基础,也是定量分析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一般均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4. 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可分为价值型指标、比率型指标、时间型指标三类。
    (1)价值型指标(又叫差额指标)。价值型指标是反映效果与耗费之差的指标。如,静态差额指、标有利润额、利税额、附加值等;动态差额指标有净现值、净年金、净终值等。这类指标数值越
    大越好。
    (2)比率型指标。比率型指标是反映效果与耗费之比,或净效果与耗费之比的指标。
    静态角度考察,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有投资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成本利润率等。
    动态角度考察,主要指标有内部收益率、外部收益率、净现值率等。
    (3)时间型指标。时间型指标是从时间上反映效果与耗费相比较的指标,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等。
    这个指标既可用静态计算,也可用动态计算
    根据经济效益的概念,可把其中用于衡量有效成果(产出)的指标称为效果指标;用于衡量劳动
    消耗(投入)的指标称为耗费指标;用于衡量二者对比关系的指标称为经济效益指标。
    (1)效果指标。效果指标的用途有两个:
    一是和耗费指标结合在一起用于衡量经济效益;
    二是在耗费一定时,单独用于衡量经济效益。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数量效果指标。社会需要首先表现在产出的数量方面。投入一定时,产出的数量越多越好。数
    量效果指标既可表现为实物形态,如产量、销量等,又可表现为价值形态,如销售收入、总产值、
    净产值等。
    2)质量效果指标
    社会对产出数量的需求总是建立在对其质量需求的基础之上。质量效果数量效果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技术方案的产出质量包括单个产品质量和总体产品质量两方面:单个产品质量主要指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和技术性能,如产品的寿命、可靠性、精度等;
    总体产品质量主要是指产品的经济性能指标,如品种、合格品率、优等品率、返修率、废品率等。
    质量指标的计量单位各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这给定量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可采用评分法、功能评价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对质量效果指标进行量化。
    3)时间效果指标。社会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数量多、质量好的产品,因此,产出的时间也是衡量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包括产品设计和制造周期、工程项目建设期、工程项目达产期等。
    在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时,可单独使用。但也经常通过时间价值的折算将其转化为数量效果指标。
    (2)耗费指标。耗费指标的用途与上述效果指标类似。耗费指标可分为劳动消耗指标(直接劳动消耗和间接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指标两种。
    1)劳动消耗指标。劳动消耗指标既可用实物形态表示,如技术方案在运行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生产设备等物化劳动消耗以及劳动力等活劳动消耗,又可用价值形态表示,如相应的
    原材料费、燃料费、动力费、折旧费及工资费用等。这些单项消耗指标都是产品制造成本的构成部分,因而产品制造成本是衡量劳动消耗的综合性价值指标。
    2)劳动占用指标。劳动占用指标通常也有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两种。实物形态的劳动占用指标通
    常指技术方案为正常进行生产而长期占用的厂房、设备、货币资金和各种物料的数量;价值形态的劳动占用指标是实物占用量的货币表现,通常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两部分。
    5. 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
    评价和优选方案时,遇到的首要问题是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问题。评价标准是选择和取舍方案的
    依据。一般来讲,一个技术方案应满足以下几方面评价标准
    的要求。
    (1)政治标准。技术方案的制定应服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关于引进技术的政策、节约能
    源的政策、产业政策等。
    (2)社会标准。技术方案应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利于增加就业、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改善人民生活等要求。
    (3)技术标准。技术方案应满足技术体系、技术结构合理的要求,做到既先进又适用。
    (4)经济标准。技术方案只有在经济上合理,才可以被采纳。
    6. 经济效益的评价程序
    经济效益评价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
    (1)明确评价目标。经济效益评价目标既可以是宏观经济目标,如产业布局、投资方向、技术政
    策等,也可以是微观目标,如企业规模、设备选择、新产品开发等。
    (2)粗选方案。对备选方案的主要优缺点及实施的可行性作分析论证,对其中存在严重缺陷且不
    能克服的方案,应予以剔除,以保留具有较大优势的少数方案,作进一步研究。
    (3)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注意兼顾方案系统自身的特性及系统对外部环境(诸
    如对政治、社会等)的影响作用,能量化的指标必须量化,不能量化的可定性描述。
    (4)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多方案比较的原则,运用科学方法评价各方
    案的过程。通过综合评价,选出最优方案。
    (5)完善方案。根据需要和可能,对所选方案作进一步完善。

1.3.2 工程经济分析的可比原则方案比较应遵循可比原则

工程技术方案比较应遵循可比原则。可比原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满足需要可比
    任何技术方案都以其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品种满足特定的需要。若是存在几个技术方案的话,必须能满足相同需要才可相互比较和相互替代。
  2. 消耗费用可比
  3. 价格指标可比
  4. 时间因素可比

1.3.3 工程经济分析的一般程序

从确定目标开始工程经济分析的程序是按照分析工作的时间先后依次安排的工作步骤,通常是从确定目标开始。一个工程项目或一个技术方案的目标,可以是单目标,也可以是多目标。当技术方案有多个目标时,应该明确目标之间的主次、隶属关系。此外,还应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指标和具体内容。
工程经济学第一章工程经济学概述笔记

1.4 工程经济学的特点

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工程经济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其特点如下:

  1. 综合性
    工程经济学往往是研究多目标、多因素的问题,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2. 应用性
    工程经济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着眼于具体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可操作性。
  3. 比较性
    工程经济学研究的实质是进行经济比较。多方案比较选优是工程经济学最突出的特点。在对任何
    技术方案决定取舍之前,都应找出可类比的不同技术方案。
  4. 预测性
    工程经济学是立足现在,预测未来。工程经济分析活动大多是在事件发生之前进行。对*将要实现
    的技术政策、技术措施、技术方案进行预先的分析评价。
  5. 定量性
    工程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以定量分析为主。
  6. 系统性
    工程经济学研究往往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综合性很强的系统。
    ---------------------------计算题补充

2.3.3 固定资产折旧

  1. 直线折旧法
    工程经济学第一章工程经济学概述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