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互联网的祖宗!

时间:2024-03-25 16:13:37

了解互联网风云的窗口、JAVA学习的一站式平台,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最高权限比特流。

互联网,知多少

如果说起互联网,你一定会说:“哦,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没错,互联网确实在方方面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但这样了解互联网,未免有些肤浅。

我们常说,了解一个人,你应当知道他的过去和现在。而我们看待互联网时,也不应该只看到他的现在。

尤其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像《计算机网络》这种概念极多的专业课,你一定会觉得课上老师讲的东西干干巴巴,听的摇摇欲睡。

我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寓教于乐。所以,本文是“寓教于史”,在其中穿插技术,希望你能够喜欢这篇文章。

战争——技术的催化剂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

那时,美苏正疯狂的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在1957年发射了两枚人造卫星,而美国毫不知情。为了解决这种尴尬的情况,美国紧锣密鼓筹备“指令与控制网络研究室”。

研究室成立的目的很明确——即便美国受到苏联的核打击,通讯系统也不会瘫痪
在下!互联网的祖宗!

这在当时,有些像是痴人说梦。

要知道,当时美国的军事通讯网络以电话网络为主。

而电话网络是什么结构?

那时一种基于分层模式的网络。

在下!互联网的祖宗!

如果你还不了解,我们可以大概说明一下。

电话网络全称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当年的电话网络,和我们看的谍战片中的差不多。

当你拨通电话时,信号并非直接传输到目的地,而是要经过“呼叫中心”,由呼叫中心再转播到目的地。可与看到,呼叫中心的作用很像“路由器”。但请注意,仅仅是像而已!

所以,一旦苏联定点打击美国这种“呼叫中心”的话,那么全美的通讯网络,很可能会迅速瘫痪。

这项任务交给交给了保罗巴郎

不问过程,只问结果

巴郎不负所托,直接祭出了奠定当代互联网架构的经典论文。

论文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分布式网络。这种观点认为,我们无需关心数据信息传输的具体路线,只需要将信息准确的送到目的地即可。

不问过程,只问结果——这便是分布式网络

具体方案是这样的:在每台电脑过着每个网络之间建立一种接口,使得网络互联。而且,这种借口完全不需要*控制,只通过网络接口直接链接。这种方案避免了建立“呼叫中心”的情况,不用呼叫中心,数据照样可以正常传输,一个接口损坏,数据完全可以沿着另外的路线和接口继续运转。

而这个数据则被巴郎称为“包”。巴郎还得出结论,想要实现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必须以包交换为基础。(所谓“包”,就是将整个数据,切割成固定大小的数据块。)

补充一句,巴郎提出分布式网络概念时,仅29岁(大神NB)!

1962年,巴郎的分布式通讯网络完成,由1024个交换节点组成。

因特网的爸爸——阿帕网

1968年,美国国防部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犹他大学安装了分组交换机。至此,基础的分布式通讯网络正式完成。

而这个网络就是本文的大标题:因特网的爸爸——阿帕网(ARPA)。
在下!互联网的祖宗!

作为后人,我们知道了分布式网络催生了”阿帕网“这个结果。但是作为当时的研究人员,还有个艰巨的任务在等着他们。

在当时,电脑行业正蓬勃发展,电脑终端越来越多。

可这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当时的电脑十分混乱,他们有着不同的操作系统以及不同的文件格式,这就使得两台不同型号的电脑之间通讯像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所谓时势造英雄,出现了问题,自然会有解决问题的人出现。

于是,阿帕网之父拉利罗伯茨出现了。

拉利罗伯茨首次提出了“中介电脑”的概念:在所有主机与网络之间安装一台中介电脑,将远程网络传来的信息转换为本地主机能识别的格式。

这,就是路由器的前身。

1969年10月29日,具有四个节点的阿帕网正式投入使用之中,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
在下!互联网的祖宗!

写在最后

袁隆平爷爷说:“多看历史”。

计算机行业能有如今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前辈们的努力奋斗。

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当饮水思泉。

更新预告:路由算法

关注微信公众号:“最高权限比特流”,了解互联网风云、学习JAVA知识!

参照

《互联网:一部概念史》
《互联网:从神话到实现》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