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角度解读《活着》:父亲的言行,映射孩子人生的高度

时间:2024-03-21 10:11:31

“许叔惠我倒是很器重他的,要照这样,我还真替他可惜,年纪轻轻的,去跟这样一个女人搅在一起。”

这句话出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男主人公沈世钧的父亲沈啸桐之口。年轻时,抛弃结发妻子,另娶了一房姨太太。这样还不算完,舞厅酒楼是他的常驻地,灯红酒绿,好不热闹。
从教育角度解读《活着》:父亲的言行,映射孩子人生的高度
上了年纪,沈啸桐也知道了收敛。他“金盆洗手”,把年轻时候干过的风流史一笔勾销,竟也能道貌岸然点评起女人的不堪来。

每当读到沈啸桐,总让我联想到另一个父亲——余华的小说《活着》里,富贵的爹。同为男人,他们的情感世界多姿多彩,各有千秋;身为父亲,却也是个顶个的失败

按理说,沈世钧要比富贵幸运得多,毕竟是母亲拉扯大,虽然渗透给他骨子里的懦弱,起码没熏染上父亲的不良恶习。

然而,富贵就逃不过了。先是泡在妓房,进而将手伸进了**,地主家的傻儿子智商哪能敌得过开赌场的油头,没多久,把家产败了个精光。

从教育角度解读《活着》:父亲的言行,映射孩子人生的高度
“哀其不幸,恨其不争”,本是家境优渥的富家少爷,富贵是不争气,生生把自己逼到了赤贫的地步。万事皆有因果,先别急着盖棺定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坏孩子也不是一天就给毁掉的,富贵之所以沦落到今天,父亲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下面,我们就站在富贵爹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富贵“败家”的真相。

一:你年少不为,也是下一代的悲哀

《活着》是以富贵的人生为时间线,对徐家的历史并未有太多着墨。不过,透过富贵自嘲式的回忆,不难看出,他的种种劣迹是有前车之鉴的。

我爹坐在椅子上,一听这话眼睛就眯成了两条门缝,嘿嘿笑了一下。我爹年轻时也不检点,他是老了干不动了才老实起来。

都说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你以为孩子太少不懂事,其实被他尽收眼底。而这时,正是孩子建立价值观的时候。

所以,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确切来讲,你表现出什么样的人设,往往映射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你积极,他就向上;你萎靡,他绝不会高贵。

其实,长大后的富贵,不过是年轻父亲的加强版。他穿梭于花柳之间,富贵就去花钱买快感,而他曾经玩乐的**,最终富贵在上面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所以,富贵只是在父亲的基础上,变得变本加厉了而已。

从教育角度解读《活着》:父亲的言行,映射孩子人生的高度
想来也是可悲,“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鸡,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

这话从富贵父亲嘴里说出,不管语气再平静,也让人嗅到一股苦涩的味道。徐家不是经商的暴发户,他们最值钱的家产是田地,说到底,也是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步步过来的。

容易吗?不容易,多少代省吃俭用,才换来几百亩产业,让后代衣食无忧,过上富足生活。可到了他手中,两百亩折半成一百亩,再到了富贵这儿,全没了。

富贵的父亲盼着自己儿子光耀祖宗,可富贵不急,这任务他做不到,就推到了他的儿子有庆身上。而有庆,彼时还是个尚在母亲肚子里的胎儿。

“你别犯愁啦,我儿子会光耀祖宗的。”多么云淡风轻,不愧是父子,这话,富贵爹对爷爷说过,富贵也对他爹说过。

可你年少不为,又有何资格要求下一代有所作为?你前半生碌碌,浪费的不光是自己,更是下一代的悲哀。

二:你满于守成,下一代也是优哉游哉

封建时代,刨去上流社会的王孙贵族和朝野子弟,普通百姓要么被剥削,要么剥削他人。前者是生活在最底层,连一块自留地都没有,算是贫民;而后者是高级的农民,不必亲自下田种地,单把田产租赁出去,每年就能有不菲的收入,这叫地主。

富贵是地主家的傻儿子,那他爹理所应当就是地主了。不像其他地主一样,满脸横肉,泛着油光,一笑露出两颗新镶的大金牙。追根溯源,徐家根上也是贫农起家,所以对佃农还是颇为和气。

从教育角度解读《活着》:父亲的言行,映射孩子人生的高度

但地主到底是地主,有钱就有底气,他虽不会压榨下面这些人,但身份也是摆在了那儿。别家地主都是财大气粗,他呼吸正常,但出恭就有些特色了。

每天到了傍晚的时候,我爹打着饱嗝,那声响和青蛙叫唤差不多,走出屋去,慢吞吞地朝村口的粪缸走去。
走到了粪缸旁,他嫌杠沿脏,就抬脚踩上去蹲在上面。我爹年纪大了,屎也跟着老了,出来不容易,那时候我们全家人都会听到他在村口嗷嗷叫着。

大老远跑到村口,还嗷嗷着弄得人尽皆知,本以为是人老了,不过一个习惯问题,可富贵赌输了家业之后,老爹蹲在缸沿上再也叫不出来。儿媳怀着孩子,上对祖宗有了交代;佃农兢兢业业,下对家产得到了稳固。

酒足饭饱,人啊,就容易自满。

靠着祖上打下来的*,他对这样的小资生活甚为知足。都说知足常乐,可那也是基于一番艰苦奋斗之后再谈的淡然,而富贵爹从未在此基业上开阔疆土,财产缩水一半不说,更是只想守着这片地颐养天年。

年轻的时候,他把时间和精力填充给了花花世界;垂垂老矣,风华不再,他躺在自己家的竹椅上,洋洋自得晒起了太阳。要么就是倒插着手,去放眼一片绿油油的田地,跟工作正起劲儿的佃农打个招呼,心里做一番感慨:徐家的企业,真是蒸蒸日上啊!

从教育角度解读《活着》:父亲的言行,映射孩子人生的高度

试想一下,一个只知道玩手机的父亲,他的孩子能心无旁骛地学习吗?同样,“啃祖”的富贵爹,又怎能要求富贵成为奋发有为好青年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寄托太大的希望给别人。十几年光阴,在父亲的笼罩下,富贵早已失去了这个年龄该有的韧劲。他不想拼,也懒得拼,我爹就是这样过来的,不也挺好嘛!

你贪得安逸,下一代也会不思进取;你啃老,你的下一代,想的也是啃你。只是,你还为他留下多少呢?

三:你的棍棒教育,真的为时晚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后来儒家思想从中脱颖而出,占据中国传统的主流地位。严父慈母的家庭设定,便是该环境下的衍生。

像是《红楼梦》里的富家少爷贾宝玉,集宠爱于一身,谁都不怕,单单畏惧他的政老爹。而王夫人,扮演的是一个柔情似水、和蔼可亲的母亲形象。

看上去,富贵受的也是典型“严父慈母”的教育,那为何宝玉乖巧可喜、惹人怜爱,而富贵却只能口出秽言、惹是生非呢?

从教育角度解读《活着》:父亲的言行,映射孩子人生的高度
仔细想想,其实二者的教育有着本质的差别。相比宝玉,富贵受的,更像是一种“高仿”的教育。

一:教育,讲究未雨绸缪

富贵爹拿鞋跟打过富贵,贾政直接上的是杖刑,先不说到底谁更狠,我们来探究一下他们的出发点。

宝玉挨打,不过是隐瞒了戏子蒋玉菡的私宅住址,通过二人互换汗巾子,显然已经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宝玉的善良是出了名的,他连丫头都甚为怜惜,更何况是出卖自己的朋友呢?换个角度想想,十几岁的年纪,男孩最重义气,担待下来也无可厚非。

贾政这场棍棒教育,更像是防患于未然,只要你做一点出格的事情,都得用武力把你拉回来。

从教育角度解读《活着》:父亲的言行,映射孩子人生的高度
而富贵就不一样了,没日没夜的在城里待,不是赌就是嫖,抱着一个靠**发扬家业的空洞梦想,没有一丝悔改的味道。他已经在不归路上走了太远太远,这错误,老早就犯下了。

所以,富贵爹虽说将棍棒对准了自己的儿子,但力道是苍白的。本该苗头初现就制止,他却等到东窗事发才后知后觉,悬崖勒马,浪子回头,可马已经纵身跳下去了,浪子也已经渐行渐远,没了踪影。

富贵爹的“严”,更是一种无可奈何,对儿子无力掌控的没落。下手太晚,真的一切都来不及了。

教育不能速成,家庭教育尤其不能。从头抓起,该走的路,一步也不能少。

二:慈母,是严父的辅助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关于母爱,乳汁是爱的第一方面的象征,即关心和肯定的象征。蜜象征着生活的甜美、爱和生存的幸福。”大部分母亲有能力贡献“乳汁”,只有少数母亲能同时贡献“蜜”。

富贵爹不算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富贵娘也算不上是一个真正负责的母亲,就像弗洛姆说的,她只会源源不断提供物质满足,却未曾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

从教育角度解读《活着》:父亲的言行,映射孩子人生的高度

王夫人吃斋念佛,她关心宝玉的衣食,会为他留几瓶玫瑰露,同时她也会跟宝玉沟通,做儿子的精神支柱。所以,宝玉会对贾政敬而远之,却能滚到王夫人怀里撒娇,一严一慈,相得益彰。

但富贵的母亲显然逊色太多,儿子有何要求,她总是尽力满足。富贵看上米行老板的女儿,她可以派人下聘礼去求亲;富贵在城里厮混,她竟然劝家珍,男人都是馋嘴的猫,还搬出富贵爹自我安慰;儿子嗜赌成性,丈夫恨铁不成钢打了两下,她却在旁边拼命拦着。

这样的爱,是溺爱;溺爱,是会吃人的。

达尔文说过,适者生存,淘汰机制下,万事万物都是其存在的道理。“严父慈母”的设定,想来也有它的合理之处。只是,富贵得到的家庭教育,父亲严得太晚,母亲慈得失衡。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后来的失败。

从教育角度解读《活着》:父亲的言行,映射孩子人生的高度

棍棒之下,出的不一定是孝子,武力能否解决教育问题,还是要看时间的。如果富贵爹能尽早意识到这一点,儿子的悲剧,或许真的可以避免。


小说《活着》的作者余华, 并不是一名高产作家,可每一部作品字字见血,能带给读者巨大的冲击。

他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我想,这才是文学最大的价值所在吧,你不懂的,都能在这里找到想要的答案。其实不只教育,《活着》还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地方。

让你看见人生悲苦,看见底层人物的坚强和乐观,也看见了教育,那不动声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