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交流潮流、直流潮流

时间:2024-03-15 10:55:35

DC Power Flow

参考文献

  1. handout_DC power flow and PTDF
  2. 李文沅. 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模型和方法[M]. 第1版.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89.

交流潮流

下图为N端口网络,共有N+1个节点(0,1,2,…,N),其中节点0为参考节点。

【电力系统】——交流潮流、直流潮流

假设各节点电压为Vbus=[V1,V2,...,VN]T{V_{bus}} = {[{V_1},{V_2},...,{V_N}]^T},各节点注入电流为Ibus=[I1,I2,...,IN]T{I_{bus}} = {[{I_1},{I_2},...,{I_N}]^T}。用导纳矩阵形式表示的网络方程可写为:
Ibus=YbusVbus(1) {I_{bus}} = {Y_{bus}}{V_{bus}} \tag{1}
对于节点ii,式(1)(1)可写为:
Ii=j=1NYijVj(2) {I_i} = \sum\limits_{j = 1}^N {{Y_{ij}}{V_j}} \tag{2}

对式(2)(2)两边取共轭,并左乘节点ii电压,可得:

Si=Pi+jQi=ViIi=Vij=1NYijVj(3) {S_i} = {P_i} + j{Q_i}= {V_i}I_i^* = {V_i}\sum\limits_{j = 1}^N {Y_{ij}^*V_j^*} \tag{3}

(3)(3)即为N节点电力系统潮流方程的一般形式,亦称为直角坐标形式的潮流方程。

注意,此处的「N节点」是指除去地节点后系统包含的节点数。事实上,日常称呼的「6节点系统」、「39节点系统」中的节点数均是如此。和正文开篇的说法有所不同,但正文开篇的描述十分严谨,不会有理解上的问题。

将展开式(3)(3)为实部和虚部,可得:
【电力系统】——交流潮流、直流潮流

其中Yij=Gij+jBij{Y_{ij}} = {G_{ij}} + j{B_{ij}}

(4)(4)进一步用极坐标形式表示,即极坐标形式的潮流方程:

【电力系统】——交流潮流、直流潮流

注意,目前式子里出现的功率都还只是PiP_i,表示注入节点ii的功率,尚未涉及线路具体的潮流分布,即线路ijij流过的有功功率,下面就继续推导得到线路潮流PijP_{ij}

表示节点电压的UUVV用串了,在本文中都是表示节点电压。

线路潮流的推导需要借助于下面这张图(用visio手画的,说实话觉得还挺好看),这张图真的很重要!!

【电力系统】——交流潮流、直流潮流

由上图,有下列各式成立:

Pij+jQij=U˙iI˙ij=U˙i(I˙i0+I˙ij)(6) {P_{ij}} + j{Q_{ij}} = {{\dot U}_i}\dot I_{ij}^* = {{\dot U}_i}\left( {\dot I_{i0}^* + \dot I_{ij}^{'*}} \right)\tag{6}

【电力系统】——交流潮流、直流潮流

电路理论知识:
【电力系统】——交流潮流、直流潮流

联立式(678)(6、7、8)可得:
【电力系统】——交流潮流、直流潮流
(9)(9)即为线路潮流分布。在节点的情况(注入有功无功功率、电压幅值和相位)确定后,潮流分布是唯一确定的,所以潮流计算的直接目的是求取节点电气量(注入功率、电压幅值+相位),潮流分布是后续进一步计算得到的。

几点假设

直流潮流主要是进行有功潮流的分布计算,有以下几点假设:

  • 支路电抗比支路电阻大得多,忽略支路电阻,即Gij=0G_{ij}=0,故有如下式子成立

G+jB=jB=1R+jX=1jX=j1X(10) G + jB = jB = {1 \over {R + jX}} = {1 \over {jX}} = - j{1 \over X} \tag{10}

因此线路导纳为:
Bij1xij(11) {B_{ij}} \approx - {1 \over {{x_{ij}}}}\tag{11}

  • 支路两端电压相角差很小,故有

【电力系统】——交流潮流、直流潮流

  • 忽略所有对地支路,即Gi0+jBi0=0G_{i0}+jB_{i0}=0

【电力系统】——交流潮流、直流潮流

  • 各节点电压幅值相等,并等于标幺值1,即Ui=1\left| {{U_i}} \right|=1

简化—>直流潮流

将式(7)(8)(7)(8)代入式(5)(5)中的有功表达式,可得:

Pi=j=1N(Bij(θiθj))=j=1,jiNBijθij=1,jiNBijθj=θij=1,jiNBijj=1,jiNBijθj(13) {P_i} = \sum\limits_{j = 1}^N {({B_{ij}}({\theta _i} - {\theta _j}))} = \sum\limits_{j = 1,j \ne i}^N {{B_{ij}}{\theta _i}} - \sum\limits_{j = 1,j \ne i}^N {{B_{ij}}{\theta _j}} = {\theta _i}\sum\limits_{j = 1,j \ne i}^N {{B_{ij}}} - \sum\limits_{j = 1,j \ne i}^N {{B_{ij}}{\theta _j}} \tag{13}

上式可写为矩阵形式:

P=Bθ(14) P = B\theta \tag{14}
其中,P=[P1,P2,...,PN]TP = {[{P_1},{P_2},...,{P_N}]^T}θ=[θ1,θ2,...,θN]T\theta = {[{\theta _1},{\theta _2},...,{\theta _N}]^T}BB 矩阵是一个NNN*N的矩阵,其中元素可表达如下:

【电力系统】——交流潮流、直流潮流

注意这里的BijB_{ij}BB矩阵的元素,前文的BijB_{ij}指线路ijij的电纳。本来我是想用bijb_{ij}表示线路电纳,但是看到很多参考书都是用大写字母,所以就没有换。

(15)(15)中的第一、二行由式(13)(13)很容易得到,至于未直接相连节点之间的BijB_{ij}为0,可以这么想:没有直接相连,可以认为xij=x_{ij}=\infty,取倒数,自然为0。

直​流潮流模型下,线路潮流PijP_{ij}的表达式可通过将直流潮流的假设条件代入式(9)(9)得到:

Pij=Bijθij=θijxij=θiθjxij(16) {P_{ij}} = - {B_{ij}}{\theta _{ij}} = {{{\theta _{ij}}} \over {{x_{ij}}}} = {{{\theta _i} - {\theta _j}} \over {{x_{ij}}}} \tag{16}
(16)(16)就是优化模型中写了无数遍的直流潮流方程约束了。

理论上,直流潮流应该先利用式(14)(14)求得节点电压相角,然后利用式(16)(16)求得潮流分布。

但由于直流潮流只是一些简单的线性方程式,实际求解过程中,直接给出式(16)(16)形式的系列等式约束,然后丢给求解器求解即可。

小结

只是推导潮流方程的话本身并不是什么难事,网络方程一些,再搭配电路理论的基本等式就出来了。直流潮流不过是假设了一些条件,使得方程极大程度简化,并不是另辟蹊径的新东西。

还有就是直流潮流并未涉及无功功率,假定电压幅值都为1其实就已经忽略了无功了,因为电压水平是需要无功支撑的,这里默认电压幅值稳定在1,所以不考虑无功也是自然而然的。

潮流计算的重点其实在于计算,本文并未涉及这部分内容。当初学电分的时候,这部分也是颇难理解的章节之一,后续有必要采取同样的形式整理一篇笔记出来。

另外,最近越发觉得有必要自己动手编程实现一下潮流计算。编程语言的话,我觉得无论采取什么语言实现了第一遍,后面改用其他语言难度应该是不大的。

没想到这东西写起来这么费时,敲公式的确是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但是敲完然后贴到typora里面那一瞬的感觉还是颇为舒爽。

起初以为自己已经看懂的直流潮流,重新梳理一遍发现之前脑海中还是有些想当然的点,比如式(16)(16)的得出还是需要借助于交流潮流分布的表达式的。所以能够亲自整理的话的确能极大程度上加深理解。

吐槽

CSDN的公式兼容得不如typora呀!!typora上都正常显示了,到这里就error,所以好几个公式都是截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