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开课:批判性思维 笔记

时间:2024-03-06 07:15:06

第一课:理性的声影:批判性思维

1、批判性思维定义

是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

1)批判:①对象—公正准确透彻的理解VS一知半解、曲解误解

      ②标准—中立的标准VS立场性标准

      ③目的—好的判断VS坏的判断

2、批判的原则

1)对象:理解的宽容原则

     ①以合理性的最大限度理解所批判的对象,对对象要透彻、公正、准确的理解。尽量避免误解、曲解一知半解等。

②理解方面出问题,会严重影响批判的质量。

2)标准:批判的中立原则

     ①中立原则就是以无争议的或者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准则作为批判的标准。比如,逻辑准则、科学准则、法律准则、道德准则等等。

    ②宽容原则和中立原则是确保思维的客观性、公正性与合理性的原则。

3、批判的目标

1)目标:得出好的判断(决断、决策)。基于宽容原则和中立原则所得出的判断,要比以其他方式得出的判断,其质量要高很多。

Tip:反省思维=复盘式思维:在第一层思维上的再反思

2)批判是一种反思性的思维活动

①有思考就会有错误,所以铅笔的一端是笔铅,另一端是橡皮。

②人贵有自知之明。

3)什么叫自知之明?怎样做到自知之明?

①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②知道自己所知中的缺陷

4)苏格拉底的批判方法—合作式批判:以准确、透彻地理解批判对象为基础,以逻辑学的矛盾律为标准,以逻辑推论为手段,以帮助对方认知他所知中的缺陷为目标。这就是苏格拉底创建的中立式批判方式,或称之为合作式批判方式。(精神助产士)

5)苏格拉底的道德信念:道德上正当的行为遵从良善的理由。道德观念是对是错,道德行为是否正当,不取决于某种道德观念或行为本身,取决于支持这种观念或行为的理由。所以他坚信: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

4、批判性思维

是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

1)基于宽容原则和中立原则:批判意味着理解与评判,而不是辩论或反驳。批判是建设性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破坏性的。

2)基于反省思维:批判重在自我批判。是自我指导、自我规范、自我检测和自我校正的思考。

5、批判性思维的价值

1)应该把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爱因斯坦

2)3个问题:你最相信谁?你最听谁的?谁最能改变你?

3)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意味着每个人都按着自己所确信的真理而行动,然而自己所确信的真理不就是真理,其中有真理,也有错觉、偏见、妄念、陈规陋习甚至迷信。我们所确信的真理是一个鱼龙混杂的信念系统。但它确实在支配着我们的行动。因而我们需要净化、校正、更新和优化我们的信念系统。

4)自我改变:既然最听自己的,既然没人能改变你,那就只能寻求自我改变。批判性思维是寻求自我改变的工具,其本质是审验和评估、净化、校正、更新优化我们信念系统,以便形成更好的选择和判断,并由此提高我们生活和工作的质量,成就卓越的人生。会选择的人总是幸运的。

 

第二课:批判精神与理性美德

1、独立思考的精神

1)独立思考:在寻找和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以及接受或拒绝中思想观念时,充分发挥理性的自主。

2)批判性思维预设独立思考,或者说独立思考是批判性思维的最低要求。

3)独立思考不是标新立异,独立于现存知识体系之外的“独立思考”是不存在的。它需要严肃的探究和缜密的推论。

2、反思质疑的精神

1)反思就是对思考的再思考,对自己的初始想法或看法进行推敲、审验、评估,找出其中的偏见、错觉、妄念甚至迷信等缺陷。

2)质疑是对观念的真理性和行动方案的合理性持有的疑问。“我相信……,是因为……;我这样做,是因为……”理由是真的吗?潜在的假设可靠吗?推论合理吗?

3)反思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反思不是重复思考,如同借助镜子观察自己的面容一样,反思需要以换位思考所得到的看法为镜子,审查自己所知中的缺陷。换位思考需要对社会中的各个角色有所认识,质疑不是情感性的怀疑。

3、开放兼容的精神

1)开放就是拓宽视野、突破局限。

2)自我中心与斯格托玛: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以形成的思维方式,来感知和判断眼前的事物,并以为我的感知和判断更好。心理学家将“我的更好”这样的认知方式称为自我中心。自我中心会限制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排斥不同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认知方面的盲点。心理学家把这种由于集中关注自我的认知而形成的盲点叫斯格托玛。

3)开放精神就是勇于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破除斯格托玛的精神,亨特教授提出“三的规则”,即对问题至少要从三种角度去思考,提出三种方案来决定行动,考察三种反驳你的观点。寻找三个例子来解释一个概念,等等。

4)兼容就是减少分别心,对不同观点一视同仁。兼容优于宽容,宽容是一元价值观下的宽宏大量。宽容是有限度的;兼容是多元价值观下的海纳百川,没有限度。兼容指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不是不讲原则,没有立场,不是应当存在,而是已经存在。

5)小结:具有独立思考、反思质疑和开放兼容精神的人,才能成为好的批判性思考着。批判精神是克服懒惰和模仿、盲从和冲动、超越自我,是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条件。精神在一种持久的追求中才得以显现出来,持久地追求独立思考、反思质疑和开放兼容的精神,需要有勇气和毅力,需要有勤奋、诚实、谦逊、执着、公正等理性的美德做保障。

4、三种理性的美德

理性的谦逊、理性的执着、理性的公正

5、虚心

意味着放弃捍卫自己信念的态度,愿意倾听多方面的意见,留意来自各种渠道的事实和信息,关注各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和方案,对新的思想观念持有一种好奇和主动追求的态度。虚心的态度+开放兼容的精神=理性的谦逊。

6、专心和执着

1)专心与深思: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

2)执着与熟虑:只有人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才可能有反省的思维。一次只全力思考一个问题,不要让大脑兵荒马乱。深思=专心+执着。

3)贪欲导致浮躁,心急导致武断。专心的态度+独立思考的精神=理性的执着。

7、平和与公正

公正的思考就是对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或者相对立的观点一视同仁,尽量减少受自身利益和自我形象的影响。培养公正的思考离不开平和的心态,心态不平大多与自身利益或自我形象受损有关。自私的思考态度引导我们为当前的信念和思考方式辩护,为谋求私利寻找理由,还会引起情感上的忐忑不安,理智上的强词夺理。平和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过分看重自己的利益和形象,才能一碗水端平,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将自身利益和自我形象的影响降到最小。平和的心态+反思质疑的精神=理性的公正。

8、本课小结:精神是人在思考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和持久的追求。态度是人在思考时表现出来的当下意愿和倾向。将当下的意愿和持久的追求结合起来就会形成诸如理性的谦逊、执着、公正、勇敢、诚实、勤奋等好的理性美德。

9、荐书:《思考的力量》理查德保罗,丁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思考的艺术》文森特赖安拉吉罗,马昕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第三课:思维品质与思维技能

1、一致性、有限性、宽容原则;思维品质:清晰性(入门标准);思维工具:概念、断言、推理和论证。

1)清晰性:指的是思考问题时的条理和层次要清楚运用概念和断言。表达思想时,概念和断言的意义要清楚。

2)相关性:指的是围绕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搜索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对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避免将不相关的问题牵扯进来。

争执的三段论:①一开始讨论事实问题;②谁的观点重要谁的不重要,谁有意义谁无意义;③过渡到价值、情感上的互相攻击。

3)一致性:在清晰和相关的前提下,存在一致或不一致的问题,不一致的思想是荒谬的,不一致的问题没法回答的,不一致的行为是有害的。

4)总结:就理性自身的特征而言,清晰、相关、一致是思考的最低要求,就如同正直、诚实、勤劳是做人的最低要求一样。此外,诸如准确、严谨、深刻、充足、辩证等理性的要求,都是衡量思考质量的标准。在日常的思维活动中,将这些理性的要求内化为思维的品质,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理性是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2、思维技能

1)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我们会产生一些想法或主张。当我们考量一个主张好不好时,就是在进行批判性思维。判定一个主张的好坏,是对思考的再思考,也就是反思。判定一个主张好坏的根据不是这个主张本身,而是支持它的根据、理由和推理。一个主张的好坏取决于支持它的理由和推理的质量。给出支持主张的理由叫论证。对论证好坏的评估,其核心就是对理由和推理质量的评估。

尽管专家们对批判性思维技能有不同的看法,绝大多数专家都认同:评估论证好坏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核心的思维技能。

2)评估论证好坏的核心标准

      ①理由真实;②推理符合逻辑规则。

3)评估论证的任务和技能:围绕论证的三个要素(主张、理由、推理),提出批判性问题

     ①一体和主张;②理由和假设;③推理

4)透彻的理解、中立的标准

    ①中心议题是什么?

   ②在中心议题上的主张或结论是什么?

   ③支持主张的断言或理由是什么?

   ④对议题、主张、理由以及论证语境下的表达是否清晰?

   ⑤理由真实吗?若真实,与主张相关吗?

   ⑥推论是建立在某种假设上吗?若是,假设合理吗?

   ⑦从理由得出结论的推理符合逻辑规则吗?

   ⑧结论是否超出了理由担保的限度?

   ⑨是否存在削弱结论的其他依据?

3、本课小结

训练批判性思维不仅要有批判精神和好的思维品质,还要有熟练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的技能。训练思维技能,如同训练钢琴和开车等其他技能一样,掌握正确的方法,再加上勤奋苦练。

 

第四课:批判性阅读的方法和实践

1、批判性阅读的方法合技术

1)批判性阅读的阶段、目的和任务

   ①阶段1:理解阶段;目的:理解;立场:与作者对话;任务:发掘论证。

   ②阶段2:批判阶段;目的:评估;立场:自主思考;任务:拷问论证。

2)理解方法:宽容原则/发掘论证

理解性问题:

   ①了解作者、出版和背景信息;

   ②文章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③作者的主张或结论是什么?

   ④支持结论的理由或前提是什么—抓住结论、寻找理由或前提;

   ⑤关键性概念或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⑥论证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⑦分析论证结构、由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是什么?

3)批判方法:中立原则/拷问论证

批判性问题:

   ①理由是真的吗?

   ②理由与结论相关吗?

   ③若相关,推理合乎逻辑吗?

   ④从理由得出结论,需要依靠某种假设(为表达的前提)吗?

   ⑤这种假设合理吗?

   ⑥是否存在与结论相关的反例?

   ⑦需要限定或解释论证中的某些概念或词语吗?

2、图尔明模型

1)一个好论证,由6个部分组成

   ①数据:事实、证据(相当于小前提);

   ②断言:被证明的结论、主张、观点;

   ③保证:用来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普遍性原则、规律(相当于大前提);

   ④支撑:为保证(大前提)提供进一步支撑的陈述、理由,以表明原则或规律是真的;

   ⑤辩驳:对已知反例的考虑;

   ⑥限定: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反例,对结论的范围和强度进行限定。

3、本课小结

批判性阅读就是要在坚持宽容原则的基础上,准确地回答理解性问题;在坚持中立原则的基础上,恰当地回答评估性问题,在准确的理解和恰当的评估基础上,得出论证好坏的判断。分析论证的结构是批判性阅读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图尔明模型为完成这项任务提供了帮助,而且为构造好论证提供了指引。

 

第五课:理由与原因

1、论证的概念

论证就是给出支持主张的理由。好论证使我们确立信念的工具。一个好论证必须满足2个条件:①理由真实;②推理符合逻辑规则。

2、区分理由与原因

1)给出支持主张的理由叫论证,给出事物产生的原因叫因果解释。

2)论证和解释都可用“因为,所以”来联结;论证是为了支持或证明主张,解释是为了指明某事物产生或形成的原因。由于论证和解释都是对“为什么”的直接回答,两者容易混淆。

3)区分论证与解释的标志词

   ①理由的标志词:根据……;基于……;理由是……;

   ②主张的标志词:得出……;推断……;证明……;

原因的标志词:归因于……;

结果的标志词:导致……。

4)区分方法①:用“证明”替换“因为,所以”,说得通,表达的是论证;说不通,表达的是解释。或者用“导致”替换“因为,所以”,说得通,是解释;不通,则是论证。

区分方法②:如果上下文的语境只是A需要证明,而B不需要,则“A,因为B”型的语段表达的是论证;如果上下文的语境指示A至少与B具有同样的真实性或可信性,那么“A,因为B”型的语段可能表达的是一种解释。

5)区分论证与假设陈述

“因为B,所以A”与“如果B,则A”的区别:在“因为B,所以A”中,B与A得到了断定,表达的是论证;在“如果B,则A”中,B与A未得到断定,B是某种假设,A是在这种假设情况下所产生的后果,表达的是假言陈述。

3、因果解释与因果论证

因果解释本身不是论证,比如,细菌导致感染;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因果解释本身只是一种因果陈述或者因果主张。但是,因果解释的提出隐含着推理和论证,而且因果解释需要检验和确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4、本课小结

理由是支持主张的论据;原因是对已知事实给出的解释。因果解释本身不是论证,把因果解释本身当成论证,不但会把因果解释的提出及其检验简单化,而且也会把论证简单化。

尽管因果解释的提出与检验都含有论证,但是,判断好论证与判断好解释的标准不同。好论证:理由真实;推理符合逻辑准则;好解释:一致性、简单性、可检验、不循环。

 

 

第六课:前提与假设

1、什么是假设

论证中未表达的前提称为假设。前提是明确表达出来的;假设是被省略的前提,以及前提(已表述的或未表述的)得以成立的深层依据。

2、假设的分类

1)预设:判定一个陈述真假的必要条件(这杯中有酒)

2)省略的前提:又称“填空者”(这杯里的酒不太香)

3)支撑假设:使前提成立的深层依据(我的嗅觉正常 我没喝多……)

3、假设有预设、填空者和支撑假设

它们是论证赖以成立的前提之一,其中有一个为假,就会导致论证的破产。然而,假设在论证中并没有表达出来,需要理解者将它们挖掘出来。挖掘论证的假设标志着一个人的理解功力理解深度。

4、挖掘假设

评估论证的标准有2个:理由真实;推理符合逻辑规则。判断理由是否真实,需要挖掘潜在的假设;判断推理是否符合逻辑规则,需要剖析论证的结构。剖析论证结构,挖掘潜在假设,考验读者理解力的深度。二者是批判性阅读面临的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是评判读者是否真正读懂一篇论证性文章的标准。

5、练习:

1)陈英略是鬼谷子纵横学派八十二代传人。

a陈述的假设(判定陈述真假的必要条件)

   ①存在鬼谷子纵横学派;

   ②鬼谷子纵横学派有师徒传承;

   ③知道鬼谷子纵横学派创立的具体时间;

   ④有鬼谷子纵横学派传承的谱系;

……

2)山东安徽两省三地(阳谷、临清、黄山市徽州区)争夺西门庆故里

b争议的预设(判定争议有无意义的必要条件)

   ①西门庆实有其人;

   ②《水浒传》和《金**》描写的西门庆是显示中人;

……

3)这实在令人吃惊,因为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还能写出那样优秀的作品(《一场事先张扬的命案》)

c论证的假设(填空者、被省略的大前提或小前提)

省略的大前提:

   ①获奖后的作家几乎不能再写出优秀的作品;

   ②获奖后写出优秀作品是超乎寻常而令人吃惊的。

假设要紧紧围绕支持结论的那个对结论起着证据支持效力的那个前提。

4)警察只拍下了不到一半的超速汽车,因为警察拍下的超速车不到自动摄影机拍下的一半。

d论证的假设(填空者)

省略的大前提:绝大部分经过自动摄影机时超速的车,在经过警察身边时仍然保持超速。

5)父母:自上高一原来,小明的成绩一直在下滑,为了防止成绩下滑,必须杜绝小明玩网络游戏。

e:

   ①如果玩网络游戏成绩就会下滑

   ②为了防止成绩下滑

   ③必须杜绝小明玩网络游戏

e以因果解释为假设:①也可以表述为:玩网络游戏导致成绩下滑。

6)每一张照片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从不同角度得到的照片总是反映了物体某个侧面的真实性,而不是全部的真实性,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假的。因此,仅仅一张照片不能证实任何事物。

f该论证的假设:任何不能完全反映全部真实的东西,都不能成为证实任何事物的证据。

6、本课小结

掌握正确的推理形式,有助于寻找填空者,除此之外,挖掘假设是理解的艺术,没有固定的方法和规则。牢记论证,可见结构中的理由和主张,关注那些足以影响支持主张力度的假设。科学家长期默认的假设也可能是错误的,挖掘假设的价值在于训练和提高理解力,识别深层的谬误。

7、荐书

赫尔利《简明逻辑学寻论》;科恩《逻辑学导论》

 

第七课:含糊、虚假和关联性谬误

1、含糊不清:A组:含糊;歧义;混淆概念

2、理由虚假:B组:绝对化;非黑即白;遮盖论据

3、关联性谬误:C组:人身攻击;诉诸同情;诉诸恐惧;诉诸不胜任的权威;诉诸众人

 

1、含糊不清

论证中使用的概念或词语、断言或语句,出现词义上的含糊或歧义,称之为含糊不清的谬误。混淆或者偷换概念的诡辩通常是借助概念或者词的含糊或歧义而进行的。混淆概念通常是一种不正当论证的诡辩手法,它或是利用同一语词在不同意义上的使用,或是利用两个语词在语义上的相似或部分相同,来达到混淆或偷换概念的目的。

1)含糊:含糊指的是概念或语词、断言或词句的含义模糊不清、含混笼统。比如抵制日货的三段论。爱国行为体现爱国精神—抵制日货是爱国行为—抵制日货体现爱国精神。 “抵制日货”指的是什么?怎样抵制?

2)歧义:论证依靠了一个概念或词语在两种不同意义上的使用,无论是明显地还是含蓄地使用,该论证都会产生歧义的谬误。

3)混淆概念:混淆概念实在论证中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概念来使用的错误,混淆概念通常是一种不正当论证的诡辩手法。它或是利用同一语词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或是利用2个语词在语义或语形上的相似或部分相同,来达到混淆概念的目的。

4)小结:歧义和模糊不同,歧义通常可以分析出2种或2种以上清楚的含义,模糊则没有清楚的含义。由于句子的语法结构不严谨而导致的歧义,通常易于澄清;通过玩弄语词歧义,运用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等手法进行诡辩,使不合理的论证貌似合理,澄清这种歧义具有挑战性。

2、理由虚假

判定前提或理由的真假,也许不是逻辑学家的职责,但是,好的批判性思考首先要审查,检验的则是理由或前提的真假。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审查证据的质量,这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任务之一。

1)绝对化:在论证中,对概括性陈述进行无条件的断定,就会产生绝对化的错误,将概括性或一般性陈述绝对化,会导致反例的产生。无法证明绝对化的主张为真,因为绝对化的主张导致反例的产生。

公共政策批评中的绝对化倾向:

   ①制度洁癖:带着理想化和完美的苛求去看待制度,以为制度必须是完美无缺的……以这样绝对化的眼光去看*的制度安排,就会把政策批得体无完肤;

   ②根治预期:苛求某个制度必须治本,不能仅停在治标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制度才是一个好制度,“治标”毫无用处……事实上,如反腐败、治公车、治公款吃喝等等,无法根治,治标的努力是可取的,有些恶是无法根除的;

   ③苛求立竿见影。苛求制度或政策要起到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效果,否则就把这个制度或政策骂得一无是处。

2)非黑即白:又称为假二择一或假二难选择。指的是在还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却局限于2个极端的选择之间进行推论。黑白比喻2个极端,而在黑白之间,还有其他中间色,非黑即白的思考,却无视这些中间色的存在,其推论形式是:因为不是黑的,所以一定是白的。

3)遮盖论据:理由真实意味着论证的前提不能忽视某些重要的论据,这些论据可能比已经表述出来的论据更重要,它可能削弱原论证的结论,或者得出一个与原论证的结论不同的结论。如果在论证中有意或无意地忽略这样的论据,就会产生遮盖论据的谬误。与回避、遮盖、隐瞒论据相比,捏造证据的错误更加严重。

4)小结:绝对化、非黑即白、遮盖论据或者捏造证据违背了真实性的要求。检验理由或前提的真假,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审查论据的质量,这时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任务之一。

5)警言:最应该警惕的就是符合你愿望的谎言,符合你想象的假消息。当一种传言非常符合你的愿望,或某个消息非常符合你的想象时,你要警惕了,有人在利用你的弱点,作为以理性为分析工具的评论人,一定要有“一事当前,先问真假”的理性。——曹林

3、关联性谬误

当论证的理由和主张不相关时,就会产生关联性谬误,关联性谬误具有的共同特征是论证中的前提与结论在心理上相关,而是逻辑上不相关。关联性误会使前提与结论之间表现出心理上的关联,看起来结论好像是从前提得出的,实际上结论与前提没有逻辑推理关系。

1)诉诸人身:将论证者的人格、处境等特征,与论证者的断言(信念、观点、建议、理由等)的特征混为一谈。如果以某个人自身的特征为根据,甚至以往对方身上泼脏水的形式来“反驳”他的断言,就犯了诉诸人身的谬误。通俗地说,因人立言或因人废言这样的指向人的论证就是诉诸人身。

2)诉诸同情:人们对弱者、遭遇不幸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容易产生同情,一旦唤起了同情和怜悯之心,在有能力支持和帮助他们时,就会产生愧疚感或负罪感。

对人怀有同情和怜悯之心,这绝对无可非议,但是,当论证者只通过唤起读者和听者的同情心,或者玩弄人的愧疚感来试图支持其结论或主张时,就会产生诉诸同情的谬误。

3)诉诸恐惧:当人的利益、名誉、健康或生命等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如果论证者向听者或读者施加将会受到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威胁,并借助对方的恐惧感,迫使对方支持或反对某一主张或做法,就会产生诉诸恐惧的谬误。恰当、合理的警告不是谬误。

4)诉诸不胜任的权威:恰当引用公认专家或权威的意见来支持某个结论或某种做法这是一种合理的论证方式,而且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需要依赖专家的看法。但是,如果论证者所引用的权威,在所讨论的问题上失去了信用,就会产生诉诸不胜任权威的谬误。

   ①在某个领域的权威在其专业领域之外,很可能会失去信用;

   ②权威者在下判断时,心存偏见或者明显具有说谎的动机,会使权威者失去信用;

   ③假冒或伪造的权威,自然没有信用。

5)诉诸众人:生活在人群中的人,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接受、重视和赞赏,不希望受到群体的排斥和打击,诉诸众人就是利用这些愿望迫使对方采纳和支持某种信念、建议或行动。这种谬误常见的表现形式有:

   ①通过煽动公众的*情绪,迫使人赞同某种主张或采取某种行动;

   ②诉诸众人的意见或做法,因为大家都这么看或这么做,所以这种看法或做法就是正确的。

4、本课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礼”字大于“理”字,在许多问题上,仁爱和情义都胜过事实和真理。同情弱者就意味着有仁爱的美德,反抗强权就意味着是正义的化身。我这样做这样看是道德的,你反对这样看,这样做就是不道德。这种泛道德化的简单思维使说理和论证成为多余的东西。

5、警言

在公共事务上运用自己的理性,一定要摒弃那种“反抗即正义”,“弱者代表一种道德优势”的道义幻觉。不要动不动就问自己到底站在哪一边,穷人那边还是富人那边,*那边还是民众那边,领导那边还是平民那边——这种先入为主地区分敌友和贴上善恶的身份标签,容易使评论进入一种道德陷阱,从而使判断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失去客观和理性。——曹林

6、荐书

《时评写作十讲》曹林;《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文森特鲁罗吉 顾萧/董玉荣译

 

第八课:转移论题和弱归纳的谬误

从问题的角度说,论题是所争议或讨论的问题,主张是对问题的回答,论证就是提供证据证明一种回答是有道理的。如果在争议或论证中,通过转移视线、歪曲篡改、捏造假想敌、放烟幕弹等手法,转移争议或论证的主题,就会犯转移论题的错误。

弱归纳谬误的产生不是因为前提与结论在逻辑上不相关,而是因为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不足以为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持。在这种谬误中,前提多少为支持其结论提供了少许的论据,但是,这些论据对于接受其结论而言太不充分了。

1、转移论题:D组:熏鲱;稻草人;以错制错;

2、轻率概括与误用数据:E组:过度概括;样本没有代表性;滥用数据;

3、弱类比与假因果:F组:弱类比;以时间先后为因果;单因的谬误;滑坡的谬误。

 

1转移议题

1)熏鲱(用于立论)

论证者以转移读者或听者注意力等方式转变议论的主题,通过推出一个与已转变的议题相关的结论来完成他的论证,这就是熏鲱的谬误。

表现形式:

   ①拖放熏鲱的高手在转变议题时,使转变后的主题与原来的主题有微妙的关系,通常让人难以察觉;

   ②拖放熏鲱的另一个做法就是将所议论的主题,转向那些足以能吸引听者注意力的问题,包括性、犯罪、丑闻、道德败坏、死亡以及其他任何可能适合作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③熏鲱的另一种形式是放烟幕弹。烟幕弹是堆砌问题或者使问题极度复杂化,直到将当初的问题淹没在“烟幕”中。

2)稻草人(用于反驳)

为了使论证易于被驳倒,先歪曲对手的论证,或者捏造一个假想敌嫁祸于读者,然后再驳斥被歪曲的论证或假想敌,这就犯了稻草人的错误。稻草人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论证者的反驳犹如先绑扎一个稻草人,然后将它击倒。绑扎稻草人的手法:歪曲对方的观点,或者将对方的观点极端化,或者捏造一个假想敌,而事实上这个敌人并不存在。

方法:

   ①歪曲篡改;

   ②极端化或夸张;

   ③捏造假想敌。

3)以错制错:他人所犯的错不会使你的错变得正当,他人的非法行为也不会是你的非法行为变得合法。错误的行为之间不能相互抵消。常见形式:①报复型;②“还有更糟”型。

4)小结:通过转移视线、歪曲篡改、捏造假想敌、放烟幕弹、以错制错等手法转移议题,大多属于明知故犯,许多论证者或争辩者无视这些谬误,甚至把它们当成一种论战策略,其主要目的是维护论证者的利益,或者发泄某种不良的情绪。

由此可见,理性方面的德育是多么重要。行为上的欺诈会遭受谴责,严重者要受法律制裁;而理性的欺诈,有意识地转移论题或者运用有缺陷的推理诱导别人去做对他有利的事,这种欺诈却不用承担任何后果。理性的诚实和公正,可能是当今社会最稀有的美德。

2、轻率概括与滥用数据

E组:过度概括;样本没有代表性;滥用数据。

以一类事物中选取的样本为根据,推出与这类事物所有分子有关的结论,称之为归纳概括。如果在归纳概括中所基于的样本没有代表性,或者过高地估计基于小样本的论证强度,就会犯轻率概括的错误。在论证中,用统计数据作论据,就像法庭上第三者的证明一样,具有很强的证据支持效力。对数据的不正当使用,就像老实人的谎言一样,它的欺诈性更大。

1)过度概括:过度概括就是以小样本为根据,得出了断定范围或断定强度过高的结论。

2)样本没有代表性:以样本为根据进行概括:①要有足够的样本容量;②要满足随机抽样的准则:样本数量太少不必然意味着样本没有代表性,要看样本属性(污染对速度的影响/牛奶温度)的同质性程度。对一瓶奶的温度而言,同质性很高,样本之间几乎没有差异;就污染对速度的影响而言,同质性不高,靠一次正负实验难以得出准确的测量数据。

3)滥用数据

   ①数据不可比:统计概括的结论总是涉及到总体的性质,也就是总体的规模和它的质异性程度,由于忽略总体性质的差异而对2个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并试图在此基础上确立某一结论,这就犯了数据不可比的错误;

   ②精确度谬误:指的是由于忽略统计数值的误差而得出精确结论的错误。样本中的统计数值几乎不可能和总和中的统计数值完全相同。如果在从样本到总体的概括中忽视统计数值的误差,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精确值,就会产生精确度谬误。反之,将某个总体的平均值机械地分配给其中的个体成员,就会犯误用平均数的错误;

   ③数字陷阱:伪造数据。

4)小结:应该记住这一点,一个很长的讨论是谬误最有效的面纱,当谬误以凝缩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像毒药一样,它立刻会被防备和厌恶。一个谬误若用几句话赤裸裸地加以陈述,它不会欺骗到一个小孩,如果以四开本的书卷“稀释”时,可能会蒙蔽半个世界。——理查德怀特莱

3、弱类比

基于类比的论证可用公式表示为:实体A有属性a、b、c和z,实体B有属性a、b、c,所以实体B有属性z。类比推理是根据2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所进行的推理。如果属性a、b、c与z有重要的练习,这个推理通常是强的。如果它们之间没有重要的练习,这个推理通常就是弱的。

评估类比论证:①辨别属性a、b、c、……确定这些属性为实体A和B所共有,也就是确定A和B的可比性;②确定结论提到的z属性与属性a、b、c、……的关系。如果z与a、b或者c之间存在因果上的联系或者系统上的联系,这个论证就是强的,否则它就是弱的。

1) 以时间先后为因果:原因与结果在时间上总是前后相继或相互伴随。但是,在时间上前后相继或相互伴随的2个现象之间不一定有因果联系。只根据在时间上的前后相继或相互伴随,就断定2个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就会犯以时间先后为因果的错误。

2)单因的谬误:当一个特定的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时候,论证者只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对该结果产生原因的解释,而且使人看起来好像是导致该结果的唯一原因,论证者就犯了单因的错误。

3) 滑坡的谬误:在论证中,结论的得出依靠的是靠不住的连锁反应链,没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这种连锁反应将会在实际中发生,这时论证就会出现滑坡的谬误。在所预见的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由于其他因素的侵入而断开。

4、本课小结

人往往擅长什么,就喜欢什么;不擅长什么,就厌烦什么。如果你擅长打麻将而不擅长下围棋,你大概会喜欢打麻将而厌烦围棋,至少不会喜欢围棋。类似地,如果你擅长抒情、夸张、渲染而不擅长分析、推理、论证,你可能会对分析、推理、论证有厌烦感。这种厌烦感会使人远离论证,在需要说理的时候变得很不在行,不会使用理性的正当手段,不得不借用“渲染成文,错综成采;见微知著,浮想联翩;人格恢恢,文格恢恢;其心切切,其文煌煌;文调和鸣,开笔传神”这些让人不知所云的方法,极尽铺陈夸张、渲染抒情之能事。写议论文死活也要你写出真情实感来,这大概就是我们的文化和教育最大的一个谬误。

 

原文地址:https://www.douban.com/note/582566960/?type=like#s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