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世界的真相 - 风雨者2

时间:2024-03-04 18:20:31

阿姜查: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世界的真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5c2640102v9hy.html

 

摘自阿姜查《这个世界的真相》果儒译

 

 

非男非女的身体

 

  这次的雨安居我没什么体力,身体不适,所以就来山上呼吸一些新鲜空气。人们来拜访我,我却无法像往常那样接待他们,因为我的声音几乎快听不见了,气也快耗尽了。这个身体现在还能坐在这里给大家看,可算是一种恩赐了,很快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的气将尽,声音也将消失,像所有因缘和合的事物,身体会逐渐衰老而灭去,佛陀称之为灭尽、衰坏。

 

  现在所有坐在这个大厅里的人,不论比丘、沙弥、男女居士,都将是衰坏的、灭尽的,这一点毫无例外。现在我们的身体是结实的,像坚硬的冰一样,起初是水,后来变成冰,最后又融为水;你可以看到自身的衰坏吗?看看这个身体吧,它每天都在老化,头发在老化,指甲在老化,一切都在老化。你以前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不是吗?大概比现在小多了,而今已长大成人。随着自然的法则,身体的衰坏就像冰块融化一般,不久就会消失。

 

  一切众生都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组成;我们所谓的身体是由四大元素组合而成。最初,要称它为什么是很难的,而现在我们称之为“人”。我们被它弄糊涂了,说它是男生、女生;给它先生、太太等名称,以便我们能更容易分辨彼此,然而事实上并没有“人”,只有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当它们构成这个已知的形体时,我们称之为“人”,如果你深入观察,你会发现四大元素中没有“人”。身体中坚硬的部分,如牙齿、骨头等称为“地大”;身体里流动的液体成为“水大”;身体里温暖的能量称为“火大”;当风在体内流动时称做“风大”。

 

  在巴蓬寺,我们有一具非男非女的身体,那就是挂在正厅的骷髅,看上去你无法知道它是男人或是女人,人们互问那是男的还是女的骷髅,而最后只是茫然地看着对方。它只是一具骷髅,所有的皮肉都没有了。有些人到了巴蓬寺,当他们走进大厅时,看到那具骷髅就立刻跑出去,他们不忍卒睹,他们害怕,害怕这句骷髅。我想这些人大概从来没有观察过自己吧,他们惧怕这具骷髅,从不去思考这具骷髅的意义。

 

  即使是年纪大的人看了也害怕,为什么大惊小怪呢?这表示他们对自己完全陌生,不了解自己,也许他们回家后,三四天都无法入眠,而他们一直都和骷髅睡在一起啊!穿衣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做任何事都和它在一起,而他们竟然会害怕。

 

  这表示人们对自己是多么陌生,多可怜啊!他们总是往外看,看树、看别人、看外在的事物,说道:“这个是大的”、“那个是小的”、“这是短的”、“这是长的”。他们忙着看其他东西,却从不观察自己。老实说,人们真的很可怜,他们没有皈依处!

 

 

寻找我们的归宿

 

阿姜查: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世界的真相

  在出家仪式中,出家的仪轨提到五种必须学习的禅修法: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有些弟子和受过教育的人,当他们读到出家仪式中的一部分时,会暗自笑道:“师父到底要教我们什么呢?竟然教我们长久以来就拥有的毛发,他没有必要教我们这些东西,我们早就知道了,为什么还要费神来教一些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呢?”

 

  愚人就是如此,他们认为他们已经看见头发了,我告诉他们,当我说“观看头发”时,我指如实观察它的本质;如实观察体毛、指甲、牙齿、皮肤的本质,这就是我所谓的“观看”,并非只看表面,而是根据实相来看。它们有没有实体呢?它们是稳固吗?不是!它们并不漂亮,然而我们却认为漂亮;它们没有实体,而我们却认为它们有实体。

 

  头发、指甲、牙齿、皮肤……人们对这些产生执着,佛陀以这些事物作为修禅的对象,他教我们去了解这些东西,它们是易变的、无常的,没有实体,它们不是“我”或“我们”。我们与生俱来就有这些东西,我们被它们所迷惑,事实上,它们是污秽的。假如我们一个星期没有洗澡,我们能忍受彼此接近吗?我们真的很难闻呢!当人们流很多汗,例如:许多人一起努力工作时,那味道可真糟,我们回家用肥皂和水将身体洗净,味道就会减轻,肥皂的香味取而代之。在身上抹肥皂也许可以使身体闻起来很想,然而事实上,身体的臭味依然存在,只是暂时被掩盖住了,一旦肥皂的香味消失后,身体的味道又会再度出现。

 

  我们却认为这些身体是漂亮、可爱、健康的,我们被身体迷惑、愚弄,因而对我们真正的皈依处一无所知。真正的皈依处是这颗心,心是我们真正的归宿。这个大厅相当大,然而它不能当做真正的归宿,鸽子住在这里,壁虎住在这里,蜥蜴也住在这里,或许我们会认为这间大厅是我们的,其实不然,我们是和其他东西住在一起的,这只是暂时的栖身处,不久我们就得离开,而人们却视这栖身处为皈依处。

 

  因此佛陀说“去寻找你们的归宿”,意思是要你们去寻找自己的“心”,这颗心非常重要。人们通常不看重的事物,反而花时间去看不重要的事物,例如,当他们在清扫房子时,他们可能会尽力地打扫房子、洗涤餐具等,却不看看自己的心。他们的心可能不清净,也许正在生气,摆着一张臭脸在洗碗盘。他们没有发现自己的心是不干净的,这就是我所谓的“以暂时的栖身处作为皈依处”。

 

  他们美化房子、住所,却没有想到要美化自己的心,他们没有观察苦。“心”是最重要的,佛陀教导我们:要我们在自己的心里找到皈依处,亦即“以自己为自己的依止”,还有谁能作为你们的依止呢?心才是真正的依止处,别无他物可依止。你可能会试着去依靠其他的事物,然而它们都是不可靠的,除非你的心已经有了依止,你才能去依靠别的事物。在你依靠他人之前,你必须先以自己为依止。

 

  因此,你们(无论在家与出家)请想一想这个教导,然后问你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里?”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出生?”有些人不知道,他们想要快乐,但痛苦却不曾止息过。无论贫富、老少,同样受苦。一切都是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智慧,穷人不快乐,因为他们拥有的不够多;有钱人也不快乐,因为他们有太多事情要照料。

 

 

暮色早已降临

 

阿姜查: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世界的真相

 

  当我还是个年轻沙弥时,曾做过一次佛法讲演,我谈到拥有财产和仆佣的快乐,拥有一百个男佣、一百个女佣、一百头乳牛、一百头水牛等,样样皆百,在家人真的很喜欢拥有这些,然而你能想象要如何照料这一百头水牛、一百头乳牛和两百位的男女佣人吗?你能想象如何照料所有这些人畜吗?这样好玩吗?人们没有考虑到这个层面,他们只想拥有,拥有母牛、水牛、仆佣,愈多愈好。我说五十头水牛就已经太多了,光搓绳子来绑住这些家畜就已经很麻烦了,然而一般人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们只想到获得的快乐,而不考虑其中滋生的烦恼。

 

  如果我们没有智慧,所有围绕我们周遭的事物会成为苦的根源;如果有智慧的话,这些事物会促使我们脱离痛苦。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例,例如,如果你爱上别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爱会带来痛苦,爱与恨两者都是苦,想要得到是苦,得不到更苦。想得到某些东西,即使得到了,也是苦,因为你怕失去它们。一切都是“苦”,你要如何与它共存呢?你可能拥有一栋豪华的房子,可是,如果你的心不好,你还是不会满足。

 

  因此,我们应该“反求诸己”,为什么我们会出生?这辈子我们得到了什么东西呢?在乡下地方,人们从孩童时就已经开始种田了,到了十七八岁便匆匆忙忙地结婚,唯恐没有足够的时间赚钱。他们从少年就开始工作,心想:如此一来,他们将能致富。他们从少年就开始工作,心想:如此一来,他们将能致富。他们种田,一直种到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岁。我问他们:“从出生以来,你就一直在工作,现在差不多要往生了,你能带走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们只会说:“我不知道。”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一则谚语:“别因为沿途采莓子而耽搁了,在你察觉以前,暮色早已降临。”正因为“不知道”,他们既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他们却满足于“不知道”,他们坐在莓树间,以莓子喂饱自己,至于“我们为何生于此:,他们只会说“我不知道”。

 

  当你还年轻时,认为单身不好,你觉得有点孤独,于是找到了个伴儿,生活在一起,两个人在一起就会有摩擦,独自生活太安静了,而和别人住又会产生摩擦。

 

  当孩子们还小时,父母会想:“当他们长大时,我们会过得好些。”他们养小孩,三个、四个或五个,父母心想:当小孩长大时,他们的负担会减轻;然而当孩子长大时,他们的负担反而更重,就好像有两根木头,一大一小,你丢掉小的,拿起大的,认为那会比较轻,然而事实不然。当孩子小时,他们不会烦扰你们太多,只要给他们饭团、香蕉就好了。当他们长大时,他们希望有摩托车或汽车。喔,你爱你的孩子,你无法拒绝,因为你试着去给他们所要的东西。问题来了,有时候父母会为了这件事而争执:“不要给他买车子,我们的经济能力还不够。”因为你爱你的孩子,所以就向别人借钱,也许父母还得省吃俭用,为了省下钱来买孩子想要的东西。接下来,又有教育问题,“当他们完成学业时,我们就没问题了。”然而学习是无止境的,他们究竟要完成什么呢?到头来可真令人头痛啊!

 

 

从内而生的痛苦

 

阿姜查: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世界的真相

  潜藏于未来的“苦”是我们无法看清的,我们认为它永远不会发生;当它发生了我们才知道。这种苦是与生俱来的,是难以预知的。当我还是放牛的孩子时,我会拿杨柳枝来擦牙齿使牙齿洁白,我会回家照镜子,看到牙齿如此美好洁白。当我到了五六十岁时,我的牙齿开始掉落时,实在好痛,吃东西的时候,感觉嘴巴好像被人踢中了一样,真是痛得不得了,我有这种经验,于是干脆请牙医帮我把牙齿给拔光,现在我有了假牙。我的牙齿给我带来许多麻烦,我就将他们全部拔光,一次拔掉十六颗。牙医不愿意一次拔十六颗,然而我告诉他:“拔光它们就对了,后果由我承担。”所以他就一次把牙齿全部拔掉了,有些还是完好的,至少有五颗,将它们一次统统拔光,可真危险!拔掉后,整整两三年,我完全无法吃东西。

 

  当我还是个放牛小孩时,我总认为擦亮牙齿是件重要的事。我爱我的牙齿,我想它们是好东西,然而最后它们还是被拔除,牙痛几乎要了我的命,我经年累月惨遭牙痛之苦;有时上下牙龈还同时肿起来。他们将来可能会体验这种事,如果你的牙齿还很好,你每天刷牙保持它们的光洁,然而,或许不久,它们就会跟你恶作剧呢。

 

  现在我们只是让你晓得这些事情,痛苦是从内生起的,是从我们身体的内部生起,身体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我们依靠。当你们年轻时还不太坏,但年岁渐增时,它们开始衰坏。随着自然法则,一切事物都会败坏,不管我们对它们笑或苦,他们仍继续它们的自然法则;无论我们对它们的感觉如何,它们并无不同。无论我们处于痛苦或困厄,是死是活,对它们而言都没什么两样,而且没有任何知识或科学能阻止这种自然法则。你也许能让牙医检查你的牙齿,然而即使他能把牙齿医治好,它们终究要步上它们的自然法则——生、住、异、灭,最后,甚至这牙医也有同样的问题。

 

  一切事物终归败坏,这是我们精力还旺盛时就应该观察到的,我们应该趁年轻时进修。如果你要修功德的话,那么赶快行动吧!别等到老了才去寺院,才去修习佛法。女生男生说的都一样:“等我老了再说!”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说,老年人有足够的精力吗?让他们和年轻人赛跑,看看有什么差别?他们为什么要等到老了才开始呢?就好像他们永远不会死一样。当他们到了五六十岁或更老时,孙子说:“祖母,一起到寺院去吧”,“你去吧,我的耳朵不行了。”懂我的意思吗?当她的耳朵还很好的时候,她听到的是什么?“我不知道”,她将时间花在采莓子上,最后,当耳朵听不到时才去寺院,那是没有用的。她听开示,却对开示的内容毫无所知。人们要等到体力耗尽时,才会想到要修习佛法。

 

  今天讲的,对你们或许有所帮助,如果你们能了解的话。这些事情你们应该去观察,它们会渐渐地越变越重,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负荷的重担。以前我的双腿很强健,能够跑;现在,只要稍微走动一下,就感到沉重了。以前我的双脚带着我;现在,我必须带着它们。当我小的时候,看到老人家从椅子上站起来,叹了声“哎”,甚至到了这个时候他们还是不了解。坐下时,他们也叹一身“哎”,站起来时也叹一声“哎”,总是有这声“哎”,然而,他们却不晓得:到底是什么使他们唉声叹气。

 

  即使到了这种地步,人们还是不了解身体的危害,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离开这个身体。身体随着自然法则在运行,因而造成所有的病痛,人们称之为关节炎、风湿病、痛风等,虽然医师开了药方,却无法完全根治,最后还是衰坏,甚至连医生也不例外,这是有为法随着它们自然的过程(生、住、异、灭),这是它们的本质。

  现在请观察此事,如果你能提早了解,你会好过些,如同看到一条毒蛇在你面前的路上一样。如果你看到毒蛇在那里,你可以避开,不会被它咬到;如果没看到,就会继续向前走,可能踩到它,然后被它咬了。一旦痛苦生起,一般人都不知道怎么办,到哪里去医治呢?他们想要避免痛苦,想要解脱痛苦,想要解脱痛苦,当痛苦产生时,却不知要如何对治,他们就这样活下去,直到他们年老、生病,最后死亡。

 

  据说,从前如果有人病入膏肓时,他的一位近亲会在他的耳边轻声地说:“哺哆、哺哆”(Buddha,佛陀)。他们说哺哆做什么呢?当你们将被抬上火葬的柴堆时,对他们而言,哺哆有什么用处呢?当他们年轻力壮时,他们为什么不学哺哆呢?现在呼吸都很困难了,你去对她说:“妈,哺哆,哺哆。”何必浪费时间,这样只会使她困惑,不如让她安详地去吧!

 

 

世俗生活的牢笼

 

阿姜查: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世界的真相

 

  一般人不知如何解决他们内心的问题,他们没有皈依处,他们容易发怒,而且欲望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没有皈依处。当人们新婚时,他们可以和睦相处,然而在大约五十岁后,他们却无法了解对方,无论妻子说什么,丈夫都觉得无法忍受;无论丈夫说什么,妻子都不想听,他们背道而驰。

 

  我没有家庭,我为什么没有家庭?看看“household”(家庭)这个单字,什么是“household”?当我们做在这里时,如果有人拿了一条绳子来捆住我们,这叫什么?这叫做“being held”(被抓住)。无论看起来像什么,“被抓住”就像那样,而且有个限定的范围,男人在他的限制范围内生活,妇女也在她们的限制范围内生活。当我读“household”这个单字时,这个字非同小可,它是真正的元凶,“hold”这个字是痛苦的象征,你不能去别的地方,你必须待在你的限制范围内。

 

  现在,我们谈“house”这个字,“house”指“hassles”(挣扎、争吵)。你曾经烘培过红辣椒吗?整间屋子令人窒息和打喷嚏。由于这个字,我才出家,而且不会还俗。“household”如牢笼,你被黏住,不得解脱,被孩子的问题、钱财和其他事务所缠缚,你能去哪里呢?你被家人绑住,不得解脱。你有子女,家人经常争吵不休,无论有多痛苦,你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直到你往生。在家里,有时候你会泪如泉涌,不断哭泣,你知道眼泪绝不会与这个“家庭”断绝关系;如果没有家累,你可能不再掉泪。

 

  想想这件事,如果你还没有碰到,以后你可能会碰到,有些人已经体验相当多了,有些人已经之穷力竭,“我要留下来,还是离开?”在巴蓬寺约有七八十间小屋,当屋子住满时,我告诉负责的僧侣,空出几间茅舍,以防万一有些人与他们的配偶争执时,可以来寺小住几天。果然,不久,有位女士带着包袱来到巴蓬寺,说道:“我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我说:“不要这么说,这话真的很沉重。”后来她先生也来巴蓬寺,也说很厌倦。在寺院待了两三天后,他们的疲惫感消失了。

 

  他们说他们感到厌烦,然而他们在欺骗自己,当他们去茅舍静坐时,过了一会儿,念头生起了:“我太太什么时候会来要求我回家?”他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他们“对世间感到疲惫”指的是什么?他们对某些事情感到厌倦,所以跑来寺院。在家里,一切都不对劲,先生不对,太太不对,在三天安静的沉思后,“哎,我太太是对的,是我不对”,或“我先生是对的,我不该如此厌烦”,他们改变立场。如此这般,这是我不愿意过世俗生活的原因,我知道它的详细情况,这是我选择成为一个僧侣的原因。

 

 

染一块肮脏的布

 

阿姜查: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世界的真相

  这些日子,人们到处去寻找功德,他们似乎总是会在巴蓬寺停下来。如果他们不在去的路上停下,也会在回程中停下,巴蓬寺变成了一个中途停靠站。有些人是如此匆忙,我甚至没有机会看到他们或与他们谈话。许多人在寻找功德,然而我没看到在寻找离恶之道的人,他们热衷于获得功德,却不知道在何处存放它;这好像想要去染一件肮脏的布,却不先把它清洗干净一般。

 

  对大部分的人而言,很难将这种教导付诸实践,之所以会如此困难,是因为他们不识佛法;如果他们了解佛法,那就容易多了。假设有一个洞,有某种东西在洞底,现在,有人将他的手放进洞里,但探不到底部,他会说:“这洞太深了!”成百上千的人将他们的手放进洞里,他们全都说“这洞太深了”,却没有人说是他自己的手臂太短了!

 

  有那么多人寻找功德,他们迟早会寻求离恶之道,然而并非许多人对此感兴趣。佛陀的教导是如此简洁,可是大多数的人忽略它,就好像他们经过巴蓬寺一样,对他们而言,法只是中途的停靠处罢了。“诸恶莫做”是佛教的教导,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然而人们却总是忽视它,他们不想从身、语、意中,弃绝一切恶行。

 

  如果我们要染一块布,首先必须把它洗干净,然而大部分的人不这样做,他们连看都不看,便直接把布浸到染液里。如果这块布是脏的、旧的破布,会更好看吗?你了解吗?这是佛陀的教导,然而大部分的人忽视它。他们想要把事情做好,却不愿停止恶行,这放佛说:“这洞太深了。”

 

  有时,人们坐汽车去寻找功德,或许他们会在车上争吵,或是喝醉酒。如果问他们:“要去哪里?”他们说:“要去找功德。”他们想要功德,却不停止恶行,这样他们会永远找不到功德。人们就是如此这般,你们应该仔细观察,观察自己的心。佛陀教导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正念和觉知。恶行在身、语、意中生起;一切善恶、祸福皆来自我们的行为、语言和念头。

 

  今天,你是否带了你的行为、言语和念头来此?抑或将它们留在家里?这是你们必须观察的地方,就在这里,你们无须往外看,观察你的行为、言语和念头吧!仔细观察你的行为是否有缺失。人们不认真观察自己的行为、言语和念头,就像家庭主妇皱者眉头洗碗盘一样,她非常专心地洗碗盘,却没有发现自己内心的肮脏。你们有没有发现:她只看到碗盘,她看得很近了,不是吗?我想,你们可能也有这种经验,这是你应该观察的地方。人们专注于清洗碗盘,却把自己的心弄脏,这是不好的,他们忘了自己。

 

 

观察我们的心

 

阿姜查: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世界的真相

 

  由于人们没有自我观察,所以会犯下各种恶行,他们没有观察自己的心。当人们想要做坏事时,最初他们必定会四处张望,看看是否有人在看他,“我妈妈会看到我吗?”“我先生会看到我吗?”“孩子们会看到我吗?”“我太太会看到我吗?”……如果没有人看到,那么他们会立刻去做坏事。这是侮辱他们自己,他们说没有人看到,所以在别人发现之前,他们很快地把坏事做完。他们是什么呢?难道他们不是“某个人”吗?

 

  你知道吗?由于他们无法自我观察,他们便无法知道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他们没有找到“佛法”。如果你自我观察,你会了解自己。每当你想要做坏事时,假如你能及时观察自己,你会停止作恶。如果你想去做值得做的事,就观察你的心吧。如果你知道如何去观察你的心,那么你就知道对错、祸福和善恶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假如我不谈这些事情,你们可能不会知道这些道理,你们心中有贪、嗔、痴,自己却不知道。如果你们老是往外看的话,你们就不会了解自己,这就是人们不观察自己的缺失。往自己内心看,你们会看到善与恶,看到善的一面,我们可以将它付诸实践。“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诸佛的教诲。无论是从身、语、意上,都不犯任何恶行,这才是正确的修行,这是诸佛的教导。现在“我们的布”是干净的。

 

  如果我们使这颗心变得美善的话,我们便无须搭汽车行遍乡间,到处去寻找功德,即使坐在家中也能获得功德。然而,大部分的人只会在乡间到处找功德,却不愿意停止他们的恶行。当他们两手空空回到家时,又恢复了原先的愁眉苦脸,他们以不高兴的面容在洗碗盘,只专心在洗碗盘,却不知道内心的干净,这是人们没有看到的地方,他们离功德好远啊!

 

  我们可能知道这些事情,却不了解自己的心,佛法并没有进入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的心美好又善良,就会有微笑在我们心中,然而,大部分人很难有时间微笑,不是吗?我们只能自事情合我们的意时才微笑。他们要别人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情,这是你们如何寻求的快乐之道吗?有可能让世上的每个人只说让人愉快的事吗?若是这样,你什么时候才会找到幸福呢?

 

  我们必须用佛法去寻找幸福,那就是无论什么事务,无论是对还是错的,都不要盲目地执着它,观察它们,然后放下。当这颗心平静时,你便微笑了。当你对某件事物心生厌恶时,此时,你的心是不干净的,而且没有什么是好的。

 

  清除了心中的污染,这颗心不再有烦恼,这时的心是宁静、仁慈、美善的。当这颗心是清净的,已经戒除恶,便能时时自在,无忧无虑,这平和、宁静的心,是人类真正的幸福所在。

 

 

一颗清净的心

 

阿姜查: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世界的真相

  当别人讨论使我们欢喜的事物时,我们会微笑;如果他们说的是让我们生起气的事,我们便会皱眉。我们怎能要求别人每天都说我们喜欢听的话呢?可能吗?即使是你的孩子,他们说过使你生气的话吗?你们曾经让你们的父母难过吗?不只是别人让我们苦恼,甚至我们的心也会使我们烦恼。有时,我们想的事情是不愉快的,心情不好,怎么办?你可能在走路时突然踢到了一棵树的残株,砰!“哎哟!”怎么了?到底谁踢谁了?你要去怪谁呢?这是你自己的错啊!甚至我们的心也会惹我们生气,如果你仔细思考,你会发现这是真的。有时,我们做一些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事,这时,你只能懊恼地说:“该死!”这是没有人可以怪罪的。

 

  以佛教的教义,做功德是要放弃恶事的。当我们舍弃了恶,我们便不再有错;当不再有错时,便不再有压力。在没有压力时,心便平静了。这平静的心是一颗清净的心,没有嗔恨,是一颗清明的心。

 

  你如何使这颗心清净呢?只需去观察它,例如,你可能会想:“今天,我的心情真坏,我看到的每件事物都惹我生气,甚至碗柜里的碗、盘、碟等。”你想要敲碎它们,摔破它们。任何你看到的,似乎都是不好的,鸡、鸭、猫、狗,你通通都讨厌。你先生所说的每件事都令你不快,甚至当你观察自己的内心时,你也是不满意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办?这种痛苦是从哪里来的?这叫做“没有功德”。在泰国,最近有一种说法:当某人死后,他的福报功德便结束了。其实不然,有许多仍然活着的人,他们的福报功德早就结束了。这些人并不了解福报功德,他们的坏心肠,只会积聚越来越多的恶业。

 

  这种情形,就好像建筑一栋漂亮的房子,却没有打好地基一般,不久,这房子就会倒塌,不是吗?这计划并不好,现在你必须再试一次,用不同的方法。你必须自我观察,仔细观察你的行为、言语及念头的过错。除了在你的行为、言语、念头上修行外,你要到什么地方修行呢?人们迷失了,他们想去宁静的地方,在森林里或在巴蓬寺休息佛法,然而巴蓬寺宁静吗?不宁静,真正宁静的地方是你自己的家里,在你心里。

 

  如果你拥有佛法的智慧,无论你到哪里,你都会自在。整个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在这森林里树木,有高的、矮的,有中控的,各式各样,它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由于我们对它们的本质无知,因此强将我们的看法加在它们身上,例如,我们会说:“这棵树太矮了,这棵树是中空的。”这是为什么我要把上面写了小诗的木板悬挂在树上的原因,让树来教你,你是否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什么?你应该从他们那里学到至少一件事,有那么多的树,它们都有某种事物可以教导你。佛法无所不在,在每件事物上,在自然当中,你应该了解这点。别去责怪这洞太深,反过来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吧,如果你能了解,你就会快乐。

 

   假如你修了福,做了功德,将它保存在心中,那是存放它最好的地方。像今天你们修了福,做了功德是好的,然而这不是最好的方式;建筑寺院是好的,但也不失最好的事;使你的心变成美善,这才是最好的方式。以这种方式,不论你来这里或待在家里,你会发现善良美德,你会发现最好的就在心中。外在的建筑物,如这座厅堂好似树的“皮”一般,它们不是“树心”。

如此而已

 

阿姜查: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世界的真相

  如果你拥有智慧,无论你观察哪里,哪里都会有佛法;假如你缺乏智慧,那么即使是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这坏事从何而来?从我们的内心。看看这颗心是如何变化的,每件事物都在变化。丈夫和妻子若和谐相处,他们会彼此愉悦地交谈,然而有一天,当他们的心情变坏时,这对配偶所说的每件事似乎都令人不悦。这心变坏了,外境便会改变,就是这样,心改变一切。

 

  因此,要弃恶修善,你无须观看其他地方,如果你的心变坏了,不要看别人,只要观察自己的心,并找出这些念头为何生起,为什么这颗心会想这些事情?了解所有的事物都是短暂的,爱是无常的,恨过他们吗?我可以替你回答,有时候你也恨过他们,不是吗?你能抛弃他们吗?你不能抛弃他们,为什么不能?孩子们不像子弹,子弹是向外发射的,然而孩子们却射回父母的内心。

 

  如果这孩子是好的,孩子的“好”会回到父母身上;如果他们是坏的,孩子的“坏”也会回到父母身上。即使是残废的孩子,对父母而言也是宝贝,有人生下来便是坡脚或残废,却被疼惜胜过其他孩子。只要离家一会儿,你都会交代说:“照顾这小的,他不是很健壮。”你爱他甚至超过其他的孩子。所以你应该净化你的心,心有爱有憎,别爱憎不分。你的孩子是你的“业”,他们是你生的,因此,你必须对他们负责。如果他们真的让你痛苦,要提醒自己:“这是我的业!”如果他们是你高兴,也要提醒自己:“这是我的业。”有时,在家里,你会有很大的挫折感,你可能想要逃开,情况非常糟,有些人甚至想上吊自杀,这就是业。我们必须接受这种事实,避免恶行,那么你就能更清楚地观察自己。

 

  这是为什么观察事物是如此重要,通常人们禅修时,他们有一个禅修的所缘境,像“佛陀”、“达摩”、“僧伽”。当然,你也可以让它变得更短。每当你感到懊恼或心情不好时,只要说:“如此而已。”当你感到心情好多了,也只说:“如此而已。”如果你喜爱某人,也只是说:“如此而已。”你无须精通经、律、论三藏,只要说声:“如此而已。”它的意思是一切虚幻无常的,爱是无常的,恨是无常的,善恶也是无常的。它们怎么可能永远不变呢?它们哪里有“恒常性”呢?

 

  就它们必定是无常的而言,你可以说它们是恒常的,在这方面,它们是必然的,它们绝不会改变。例如,前一分钟有爱,下一分钟变成恨,事情就是如此。在这方面,它们是恒常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说,每当爱生起时,只要告诉它“如此而已”,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你必须说“无常、苦、无我”,如果你不要很长的禅修对象,就用这个简单的字。若是情爱生起,在你陷溺下去之前,只要告诉自己“如此而已”,这就够了。

 

  一切事物都是短暂无常的,在必然会如此的情况下,它是恒常的。只要了解这些,就是了解佛法的精要,了解真正的佛法。如果每个人都说“如此而已”,并不断地联系、应用,执着会愈来愈少,人们不会为爱恨所苦,也不会执着事物。他们会相信这真理而非其他事物。只要了解这些就够了,还有什么你需要去知道的呢?

 

  听了这教导,你要试着记住它。你应该记住什么呢?要记得禅修,懂吗?如果你懂,那么佛法会让你受益无穷,你的嗔心不会生起,只要说声“如此而已”,这就够了,你的嗔心会立刻停止。如果你仍然不了解,那么深入观察这件事;如果了解,当起嗔心时,你可以说“如此而已”来止息嗔心,因为嗔心也是无常的。

 

  今天,你们有机会以“内在和外在”两种方式记下佛法。内在是指声音透过两耳进入你的心里,记在心里,如果你做不到,那么,你在巴蓬寺的时间就浪费了。外在的方式是指录在录音带里,在这里录音机不是很重要,因为它是易坏之物,真正重要的是牢记在心,如果佛法真正深入内心,它是不会损坏的,它永远在那里,而且,你不必浪费金钱在电池上。

 

阿姜查: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世界的真相

 

 

 
 
继克里希那穆提、奥修之后,又一位智者之书为我们点亮人生的智慧之灯。作为风靡全球的伟大禅师,阿姜查被称为我们时代的伟大智者,他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欢迎,他用最通俗的语言对困扰我们的最深奥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我们活着为了什么?生活的真正归宿是什么?怎样才能快乐地生活?这些近乎终极的问题,在《这个世界的真相》中都能找到答案,在阿姜查看来,这些问题只是存在于呼吸之间的简单问题。如果你能呼吸,你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他的书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能以一种格外简单的方式自然地融入我们的心灵。与生活在都市中奔波、劳碌的人们能轻易地发生对接与碰撞。他的书,是献给都市心灵的田园牧歌,是进入疲惫心灵的一捧甘泉。

2作者简介编辑

阿姜·查,20世纪最伟大的禅师之一。1918年6月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汶省的一个小村庄。9岁剃度受沙弥戒,20岁正式受戒为比丘。1946年通过*正规佛学课程考试后,开始托钵行脚,寻师访道。1948年在森林中与20世纪伟大的森林禅师阿姜曼相遇,获得重要的启发,改变了他的修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乡乌汶省巴蓬森林,并建立巴蓬寺。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两大特色:头陀行与禅定体验。他的教导方式简明深远,吸引了全世界无数信众。

3图书目录编辑

序 森林中的功课
第一章 我们为何生于此
非男非女的身体
寻找我们的归宿
暮色早已降临
从内而生的痛苦
世俗生活的牢笼
染一块肮脏的布
观察我们的心
一颗清净的心
如此而已
第二章 生活在世界的真相中
嫁接与种子
如何改变心
大苹果与小苹果
快乐的本质
世人的行为模式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装满水的瓶子
牛车的痕迹
第三章 今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谁在痛苦
正确的想法
最伟大的法门
自我的观念
无常中的真理
没有师父的佛陀
第四章 人世间的局限
获得解脱的“圣道”
一把禅修的钥匙
为什么要训练心
肉眼与心眼
事物的本质
第五章 不确定的世界
跑来跑去的心
心是什么样子
训练心的正确方法
猴子都是一样的
圣者的“安全阀”
静止的流水
第六章 生活的佛法
与“法”同在的人
有为法与无为法
贪欲的奴隶
世俗的概念
随时随地疗救心
无法隐藏的善与恶
第七章 佛法真的很简单
正常状态下的心
亲自体验
身心内的真谛
全部放下
观察的力量
心中之贼
第八章 纠正我们的知见
歧途与正见
烦恼像老虎
猴子的骨头
稻田中的水牛
人世间的问题
第九章 生活即修行
苦乐如捉蛇
为什么要持戒
自然生起的智慧
感官的节制
独自奋斗
请放下经典
第十章 觉醒之路
谁是真正的主人
了解每一位访客
每天的行禅
世界与镜子
忍耐与坚持
让心*自在
学习放下
事物是如何分开的
第十一章 心的证悟
僧侣的生活
安静地修行
只有这颗心
捡芒果
证悟的时刻
第十二章 问师父的问题
附一:我们真正的归宿
附二:来自森林寺院的阿姜·查
附三:阿姜·查略传

4文摘编辑

世人的行为模式
当你发现一切事物都是不完美时你会想要出离,心会变得无动于衷并会寻求出离之道出离心是来自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如实知道事物和爱恨的本质,无动于衷,指我们不再执著,从执著中出离,以平静的心观察,可以去除执著,这种平静是修行所致。
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禅修的要点,他们认为行禅、坐禅和听佛法的开示就是修行,这些只是外在形式。当心碰到外尘时,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这是修行之所在,此时,有感官的接触当人们说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时,我们会生气;如果他们说我们喜欢的事,我们就高兴,这就是修行的地方。我们如何修行呢?如果我们只是跑来跑去,想追逐快乐,远离痛苦,如果这样修行,即使到了老死,我们仍然无法了解法,这是没有用的。当苦乐生起时,我们如何用佛法来解脱痛苦烦恼?这是修行的要点。
通常人们碰到不如意的事,他们会不开心,例如,有人会说:“不要打扰我,不要打扰我!为什么责备我?”这是自我封闭的人。这正是修行之所在:当人们批评我们时我们应该反省他们说的是实话吗?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和想想他们说的内容 ,或许言之有理或许我们有该责备的地方,他们可能是对的通常我们会立刻生气 。如果有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应该努力改正、改进,这是聪明人修行的方式。
混乱的地方正是让我们平静下来的地方,当我们以智慧观察混乱的外境时,心会平静下来。有些人不能接受批评,他们自大、傲慢,他们会替自己辩护,如果你是一位教师,有时你的学生或许会告诉你不知道的事,因为你是老师,你听不下去,这不是正确的心态。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非常聪慧。有一次,当佛陀在说法时,佛陀问这位弟子:“舍利弗,你相信这个吗?”舍利弗尊者回答说:“我还没有完全相信。”佛陀赞许他的回答:“非常好,舍利弗,你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不轻信,在相信或不相信。”
之前,他会敞开心怀去倾听,然后仔细思量那件事情的真相。佛陀为为人师者做了很好的典范,舍利弗的话是真的,他只说他的真实感受。有些人认为,说你不相信老师说的话好像是,在质疑老师的权威,他们会害怕,不敢这样说,他们会赞同老师的说法,这是世人的行为模式,然而佛陀不会生气。佛陀说:“你无须为那些不是错误的事或恶事感到羞耻。如果你不相信,就说:你不相信 ,这是对 的。在这里 ,佛陀的行为是为人师表的典范。
有时,你甚至可以从小孩子身上学到一些事情,不要盲目地相信权威。
无论是站是坐或是在不同的地方走动,你总是可以观察周遭的事物,我们以,自然的方式,以色、声、香、味等感受或想法来接触所有事物,聪慧的人会去思考。真正修行时,我们不再关心任何外境。

5编辑推荐编辑

《这个世界的真相》编辑推荐:继印度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佛界宗师星云大师之后,又一位智者之书为读者指导人生迷津,破解生活烦恼。
风靡全球的伟大禅师阿姜·查被称为我们时代的伟大智者。
最深奥的人生哲理,最通俗的文字表述,最经典的心灵导修著作。

6专业书评编辑

阿姜·查的书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能以一种格外简单的方式自然地融入我们的心灵。与生活在都市中奔波、劳碌的人们能轻易地发生对接与碰撞。他的书,是献给都市心灵的田园牧歌,是进入疲惫心灵的一捧甘泉。
 
 
 

阿姜查: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世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