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人“解封微信”犯法?全国首例!判刑!

时间:2024-02-25 11:14:29

01-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2020年8月27日,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的全国首例“微信解封”入罪案开庭审理。

江干区人民法院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本案被告人高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全称是“利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这个罪名在《*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明确写出。

其实这条法律设置时间并没有很久,相关司法解释去年也才出来。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群聊、路边、地铁口拿十几块钱帮人解封并不构成犯罪,帮人解封后也没有什么麻烦,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该法也很正常。

但是在这个案件中,这对情侣明知解封有风险,依然在19年11月成立了自己的“super工作室”,

甚至招募了许多在校大学生甚至高中生,专门帮助他人解封微信账号。


官方推文:被告人高某在校期间通过微信自助解封功能帮助他人解封微信账号兼职赚钱,并于2019年11月成立“super工作室”专门帮助他人解封微信账号,其伙同女友张某在明知他人利用微信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情况下,仍指使工作室成员以“预加好友”和“人脸解封”的方式先后多次为微信名“哈啰小姐”“李雅”“海阔天空”等诈骗犯罪嫌疑人提供微信账户解封帮助。截至2020年4月8日,工作室相继解封了3315个诈骗微信账号,这些微信号涉及诈骗案件300多个,其中有立案的12起诈骗案件被害人被骗总金额高达96万余元。
 

02-衍生灰色产业链 协助解封诈骗微信号

正常情况下,如果自己的微信号被封,只要不是被永久封号,可以通过自己的微信好友来辅助操作,完成解封。

但还有一些被封的账号,并不能自助完成解封。例如公司的运营号、微商号等微信号,不可能都实名认证、添加真实的好友。

一旦被封只能寻求“特殊”的解封方法,因此不少人看上了微信解封的商机。

量大、价高、操作简单让不少人趋之若鹜,因此,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微信解封”就诞生了。

但是微信官方对辅助解封帐号的要求非常严格。

辅助解封微信号注册必须半年以上;

解封次数不超过:1次/月,2次/半年,3次/年;

帐号需要绑定手机号、银行卡和身份证;

有些解封操作甚至还对辅助帐号的所在地域有要求。

也就是说一个账号短期内只能使用一次,那么那么多的账号从哪儿来呢?

 

1.平台引流

最常见的就是微博、贴吧、问答社区等管理较为宽松的地方。

特别是微博平台,广告、微商的引流贴数不胜数。

即使在一段时间后被举报屏蔽,获客的目的也能实现,因为管控不严,一旦被屏蔽再新发一条就可以。

2.层层分发

这些协助解封的工作室将客户导进来之后不可能内部帮助解封。

他们一般联系下层的代理,代理再联系下下层的辅助解封的人,一层一层下去形成一个巨大的解封网。

只要有客户进来就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解封任务,并从中获取利润。

3.底层账号

通过上级的层层分发,最终通过活动、兼职等形式诱导最底层的“账号主”进行解封。

目前,解封渠道不仅仅局限在线上,例如微信群;

不少不法人员甚至伪装成官方进行地推,诱导路人扫码参与解封。这些协助解封的人一般是没有工作的宝妈、在校大学生等等。

 

 图片来自于微信安全中心

 

03-安全辅助验证时 仔细核对对方身份

首先,大家要弄清楚一点,那就是大部分被封的微信号,都是因为违规才会被平台封禁。
原因一般涉及赌博、色情、虚假广告、诈骗等行为。
针对频繁出现利用微信进行违法行为的事件,以小礼品诱惑,辅助进行微信注册或解封。微信安全中心对此现象做了提醒:
官方账号发布“针对利诱用户参与虚假辅助注册行为的治理公告”。
《微信个人账号使用规范》明确规定,诱导普通用户来完成各种安全辅助验证,进而达到批量注册微信帐号的目的,此类行为属于违规行为。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恶意为他人注册、解封微信账号进行辅助验证也属于违规行为。
对于多次为恶意账号提供辅助者,一旦核实二者存在关联,微信也将对该账号进行限制使用部分或全部功能、短期或长期封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