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最安全

时间:2024-01-23 09:21:39

“政治的主要任务是寻求将观念思想转变为制度的现实,而其工具便是其国家*”——《工业人的未来》,这是彼得·德鲁克描述国家社会管理层面的思想,如果我把这句话放到企业层面,那便是“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寻求将观念思想转变为企业制度的实现,而其产品或服务工具便是其企业的*”,如果我再把这句话放到个人层面,那就是“个人的主要任务是寻求观念思想转变为个人原则的实现,而其思想本身便是其个人的*”。什么是“道理都是相通的”,我想,我也开始逐渐理解,更重要的是同一道理的层层贯穿让我看到了“社会-企业(组织)-个人”之间的“同心圆”关系。

“分而治之”是我个人认为最为普遍和高效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按照我这个“同心圆”道理,解决国家社会问题应该会分解到企业(组织)层面,解决企业(组织)的问题应该会分解到个人层面,因为人是社会的“原子”,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本质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按这么个推理,无论国家的社会定义还是企业的文化底蕴,本质还是个人思想的表达。所以我常常对自己说,无论你管理的对象是代码还是人,最基本的还是先把自己管理好,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为什么做自己最安全

 我自己深知以上的所言所行都是自己的“主观想法”,既然我能写出今天这样的标题,证明“做自己最安全”已经经过了我自身的重重思考和验证才进入了我的“人生原则清单”。从国家层面看,我看到了我们的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呼吁了“中国应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给其以应有的回报,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企业家阶层”。借自媒体人连岳所说“企业家就是那些为了追逐利润而承担风险的人,他们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满足了需求,完成了创新,他们还是冒险家”。从企业层面看,我看到了星巴克在“丙烯酰胺”的威胁下“毫无动摇”,真正动摇的是群众内心深处的“自我焦虑”,而不是作为星巴克思想的呈现载体“咖啡”身上。作为群众一员的我其实对于星巴克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咖啡好像跟其它咖啡并没有什么不同”。再从个人层面看,一个企业的思想其实就是企业里的每一个个体思想相互碰撞所呈现的一种涌现效应,所以文化不是口号,而是我们企业每一个人的企业言行和真实感受。这已经无须任何外界证明,因为这是我目前自己在做和验证的事情。最后,再深入到自身的心里面去看,我看到了我自身言行的一条条“明文规章制度”,而这些“规则制度”都是我自身基于人性本质思考且不断迭代修正的个人观念,谁也不可轻易动摇,除非我对人性的错误理解,这也是我们必须不断思考的动力所在,只有不断自我深入认知,我才能理解更加本质的人性,才能让我自身存在的意义依据“坚不可摧”。如果自身观念的形成仅依据于外在的对象,那么可控性就非常脆弱。就像德鲁克所描述的19世纪现代欧洲社会崛起的*完全是依赖了旧资本主义的问题而存在的,那么当重商主义的旧资本主义崩溃的时候,*必然会跟随瓦解,当群众前无方向后无退路的时候,法西斯就有了可乘之机。在我“归零”的时候也借用了德鲁克这本质思想去破解我作为“程序员困境”的难题,当时对技术*的假象也仅仅是因为没有自身观念的指引,只能以一些“技术名人”作为自己临时性的行为准则,但我发现一旦自己所谓的“参照”对象并不是自己所想所要的时候,只会让自己再一次崩溃而深陷焦虑的旋涡。我相信谁都想做一个不会轻易受环境所影响的人,我想这就是我目前最好的答案。

如何才能做好自己

 当我看完《工业人的未来》的时候,我内心更是异常焦虑,因为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比“我同时遇到了两个自己”更加本质的焦虑问题所在。“发现问题必须立刻执行”是我的原则之一,我利用了当天整晚失眠的时间,把我整个焦虑问题的解决思路一条条梳理出来,并躺等白天的到来然后付诸行动。焦虑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谁也不可能屏蔽,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他们逐一消灭,而“焦虑=期望值×重视程度×不确定性”就是我自身处理焦虑的公式依据。焦虑的程度取决于自身对事物的期望值、重视程度以及对该事物的不确定性三个因子,焦虑值还有正负之分,而这个正负值取决于重视程度因子的正负,如果焦虑的对象是自己内心所重视的,那么就是正向焦虑,也就是所谓的压力等于动力。如果焦虑的对象是违反自己内心而*接受的,那就是负向焦虑。适当的正值焦虑是好事,但负值往往只存在一个恶性循环的结果。

因为“焦虑”的事实存在,我们就不会存在绝对的“平衡”或“稳定”。追求稳定曾经是我多次迷茫的向往,其实哪有什么稳定和平衡,社会一直在发展,企业一直在变更,李嘉诚先生在这个岁数还一直在工作,所谓的“平衡”更多是一种自我逃避,逃避是因为对未知的害怕,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炜疾忌医”的心态一样,如果我早早就认识到“害怕”只是我们每个人类基因决定的潜意识而已,那我就不会被焦虑折磨得够呛的。如果我足够专注的话,我会发现问题无处不在,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问题,都是不平衡的触点,例如自身的每一个脸色、每一个交流以及每一个情绪都是不平衡的“起点”,而这些个体的不平衡自然而然会带来企业组织层面的不平衡等“自小向大”推动的“蝴蝶效应”。作为个人的“绝对平衡”更多是一种负值焦虑的恶性循环,在企业层面,“绝对平衡”更是管理者带领企业坐上“破产号”列车的“稳步推进”。这些“真相”都是我对“不确定性”焦虑的认知,而这每一个认知都是我“规章制度”完善的驱动,我想这就是我目前所知道的最好的关于如何做好自己的答案。

结束语

 我不会怀疑目前主导着00后甚至是10后观念的其实大部分还是一帮做着自己的70后、60后,甚至是50后这个事实。换句话说,做自己的人就是“现代人”,不会存在“被淘汰”一说,因为“摆正姿态做事的人,做的都是别人看到的道理”同样是我自身经过深思熟虑思考而沉淀的观念,我想“做好自己”就是社会发展趋势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