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亡之路(9):南北谈判和清帝退位

时间:2021-09-05 01:30:31

解决了滦洲兵变之后,袁世凯更关心如何对付武昌的“叛军”,以及相继独立的南方数十省,甚至还有北方数省。袁世凯明白,北洋新军再厉害,可能也打不过这么多省。

黎元洪为代表的南方认为,如果能和平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打仗,革命的目标是结束清王朝统治,而不是让百姓生灵涂炭

于是双方通过各种途径,互相喊话示好。袁世凯建议:朝廷实行虚君立宪,皇族不再过问国政。黎元洪要求:实施共和*。

为了争取袁世凯,黎元洪许诺袁世凯出任新*大总统。

南北和谈

1911年11月11日,袁世凯派出代表刘承恩、蔡廷干,在武昌与黎元洪及军*各部部长举行了会谈。

刘承恩说,让我们公举代表,组织新内阁,重建君主立宪政治*。黎元洪直接拒绝,说君主立宪的思路不必再谈。

11月20日,袁世凯再派刘承恩和张春霆到汉口俄国领事馆,与黎元洪的代表孙发绪、曾广为会谈,向南方介绍新内阁的情况,表示皇族已经完全退出*,所以将来的政治改革必将能够顺利进行。

南方的态度很坚决,表示已不会重新回过头来承认清朝,而是要建设一个新的国家,新的*。

也就在这一天,南方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决,承认湖北军*为中华民国*军*。以武昌为中心的南方各省临时*已经成为一个既成事实。

袁世凯则利用权势,罢免了载沣的弟弟载涛的军谘府大臣职务(军谘府并不在内阁中),任命自己的老伙计徐世昌接替。

清亡之路(9):南北谈判和清帝退位载涛

清亡之路(9):南北谈判和清帝退位*接见载涛

载涛并非无能之辈,他能文能武,平易近人,思想新潮。1911年被赶*时他仅24岁。新中国成立后,*介绍载涛面见*,称其为清朝的“大内高手”,建议主席用他。由于他精通养马和马术,*遂安排其在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当顾问,并亲切地称之为“弼马温”。

12月6日,袁世凯在英国公使朱尔典的帮助下,软硬兼施,迫使载沣于12月6日引咎退位,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

载沣解职回府那天对妻子说:“从今天起我可回家抱小孩了!”其妻见他若无其事的轻松神态,气得大哭一场。 

12月7日,也就是载沣退归的第二天,清廷命袁世凯为全权大臣,全权处理清*与南方独立各省的问题。袁世凯委托他的老搭档唐绍仪着手开展南北和谈。

南方革命党人也很清楚,大清王朝只剩下一个名义,只要袁世凯出手,完全有能力将这个名义也废掉,袁世凯可谓是精明强干,浑身是计,他不仅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而且也是国内各党各派一致公认的政治强人,“非袁莫属”成为当时一个流行名词,清廷希望袁世凯重整河山,而革命党(包括黎元洪、孙中山、汪精卫等人)也都认为只有袁世凯才能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中国的新局面。

12月18日,南北议和代表团在上海南京路市政厅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南方代表伍廷芳说,他个人起初亦以为中国应该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共和立宪可能还有点早。只是现在中国的情形与先前大异,今日中国人的程度,可以共和*了。清帝也不是汉人,据君位两百年,弄成现在这个样子,败坏至于如此,就算是一个银行总办,任事十年,败坏信用,也应该辞职,况清帝之于中国?中国必须*,由百姓公举大总统,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国,亦且有利于满人,将来满人与汉人绝对平等,甚至将来某一天,满人再度被举为大总统亦未可知。

北方代表唐绍仪表示,袁世凯并不反对中国实行共和立宪,不过碍于他的身份,无法出头提倡而已。南方代表伍廷芳则表示,只要北方承认共和,其他都好谈,都好商量。

除了公开的商谈,南北在私下还有密谈,地点是在立宪派代表人物赵凤昌家中的惜阴堂,密谈达成的一致就是:只要袁世凯能够逼清帝逊位,那么就举他为*大总统。

清亡之路(9):南北谈判和清帝退位南北密谈所在地:惜阴堂。右一为赵凤昌。

12月27日,唐绍仪致电袁世凯,汇报谈判进展,表示南方革命党人坚持共和,请即明降谕旨,召集临时国会,决定国体。第二天,12月28日,袁世凯要求清廷召集宗室王公大臣会议,以决大计,袁世凯认为只有速开国民大会,将君主*问题付之公决是唯一办法。

唐绍仪来电有意夸大南方实力,称即将抵达上海的孙文携有巨款,还有“泰西水陆军官数十员”,甚至暗示将有“新制飞艇二艘”为孙文助战。不知详情的隆裕深受惊吓,以为“乱党”实力状况确如唐绍仪所叙说的那样,于是“连连摇首,大哭不已”。 

对于*体,皇族亲贵当然表示反对,袁世凯则以辞职要挟,隆裕含泪恳求袁世凯收回辞职请求。袁世凯又称:“现在库(国库)中只有廿余万两(银),不敷应用。”意即无力再战,隆裕于是无法坚持,宣布同意召集临时国会公决政体。

清亡之路(9):南北谈判和清帝退位隆裕

慈禧在死前指定载沣和隆裕联合作为清廷最高统治者,可谓败笔中的败笔,此二人的性格、阅历和能力,本不具备最高统治能力。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之位后,隆裕走上前台,担负起清室掌门人的职责,但隆裕完全无法控制南北和谈,只能寄希望于袁世凯的“忠心”。

“甲日满退,乙日拥公”

12月21日,长时期流亡海外的革命党人精神领袖孙中山自欧洲抵达香港,25日至上海,上海各界给予隆重欢迎,黄兴、陈其美等南方领袖开始策动选举孙中山为大总统。

12月29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东、广西、奉天等十七省代表会于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而孙中山也在这一天坦然致电袁世凯,表示他之所以愿意暂时担任这个临时大总统,主要还是希望袁世凯能够早定大计。言下之意,这个临时*是在帮袁世凯逼退清廷。

1月10日,张謇发密电给袁世凯:“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各方,一切通过。”意思是清朝头天退位,第二天你就是大总统,革命党人、立宪派、封疆大吏、知识分子都已商量好,请放心吧,肯定让您做中国的最高领导。

1月11日,由直隶提督姜桂题领衔,北洋将领冯国璋、张勋等联名致电清*,表示既然南方无意于和平,那么就应该坚持君主立宪主张,用武力踏平江南。他们呼吁宗室王公大臣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现值军情紧急,请求皇帝命令王公大臣捐献私财,毁家纾难,共济时艰”。他们的呼吁使隆裕和那些王公大臣非常感动,纷纷认捐,隆裕拿出内帑(此处内帑(tǎng)即太后的小金库)黄金八万两劳军,并命令张勋的辫子军开始向南京发动进攻,清*准备整军再战。

据档案记载,从1911年10月20日至1912年2月12日,隆裕先后7次从内帑拨款,总数约160万两银。后来又两次拿出黄金。

1912年1月12日,清皇室贵族分子良弼、毓朗、溥伟、载涛、载泽、铁良等秘密召开会议,1月19日以“君主立宪维持会”名义发布宣言,强烈要求隆裕太后坚持君主政权,反对共和。他们密谋赶下袁世凯,以毓朗、载泽出面组阁,铁良出任清军总司令,然后与南方革命军决一死战。这些人被称为“宗社党”(即“宗庙*”的简称)

1月15日,孙中山通过伍廷芳致电袁世凯,再次明确只要清帝退位,他就让位袁世凯。电文说“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1月16日,袁世凯率领全体阁员上奏隆裕太后,极力渲染清朝已经山穷水尽的窘境,声称已经没有能力镇压革命军,建议接受南方革命党人提出的优待皇室条件,这样不仅能保证皇室的尊严和体面,也能证明大清国历来爱民如子。

袁世凯请求太后和皇上召开皇族会议,速定方针。袁世凯还警告说:读法兰西革命史,假如法王路易十六能够早点顺应民情,接受妥协之策,何至于让其子孙后代一起受戮。

之后,当天,袁世凯遇刺,于是顺势称病不出,不再进宫,如需入朝,则让胡惟庸和赵秉钧代之。

1月17日、18日,隆裕太后接连主持召开皇族御前会议,专门讨论是否接受退位要求的问题。主张接受的只有奕劻、溥伦等少数人,而反对的则有良弼、铁良、载沣、载涛、载泽、溥伟、善耆等一大批少壮派。会议无果而终。

第三天(1月19日),御前会议继续举行。庆亲王的态度早已明朗,赞成退位。隆裕说自己也不赞同共和,但之前奕劻和袁世凯说“革命党太厉害,我们没枪炮,没军饷,万不能打仗”,自己又请求奕劻求助外国,结果奕劻称外国人不肯施援,经奕劻尽力求告,外国人才称唯有以摄政王退位,方肯施援。隆裕还对众亲贵说:“你们问载沣,是否这样说。”载沣说“是”。

载泽和溥伟认为冯国璋已经在湖北前线大败革命军,收复汉口和汉阳,不日即可渡江攻克,请求隆裕向冯国璋拨款饷银。隆裕却说“现在内帑已竭,前次所发之三万现金,是皇帝内库的,我真没有”。溥伟叩首再三请求,善耆也支持溥伟之议,请求“太后圣断立行”。至此,隆裕亮出底牌:“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么?”

此次御前会议,被召集者有十四人,但无人能说服隆裕拒绝优待条件。隆裕在御前会议上居于主导地位,而载沣也配合隆裕,压制持强硬立场的亲贵。溥伟对载沣如此作为,深感不满,责备载沣道:“太后既有此旨,万无再违旨说话之理,然而目睹危险,天颜咫尺之地,何忍缄默?”载沣答:“我处嫌疑之地,也不能说话。”

袁世凯遇刺

北方的革命党人并不满意南方的妥协政策(比如让袁世凯当大总统),而是要在北方彻底革命,于是密谋刺杀袁世凯,成立了北京暗杀团,暗杀袁世凯前在北京龙泉寺进行了隆重宣誓,1月15日他们得知袁世凯第二天要去早朝,连夜在荆州会馆召开紧急会议,做了具体布置并分四组人马隐蔽埋伏在袁世凯退朝回家的必经之路上。

1912年1月16日,上午11点40分至12点之间,袁世凯从皇宫退朝返家途中,行至东安门外丁字街拐弯处,革命党人严伯勋在路边从后掷弹,正落袁车下,但由于车行较速,爆炸时车已过去,这时张先培自三顺茶叶店楼上掷下一枚炸弹,未爆炸,而袁车已到祥宜坊肉铺前,黄芝萌仓促间,又投一弹,但未爆炸(也有说爆炸了)。也即三枚炸弹只爆炸一颗(顶多两颗),炸死袁车卫队管带一人、排长一名、炸伤亲兵二人、路人二名,见炸弹未能伤及袁世凯,革命党人“又连发两枪,均未击中”。

袁车立即改道,没有像往常那样继续向东穿行金鱼胡同,而是改道往南,走王府井大街,继而拐到东长安大街,在东单折向北,逃回石大人胡同寓所。见到子女后,袁世凯“简单地说了一下当时的情况,接着便哈哈地笑了起来”。之后,袁世凯向隆裕请假以“惊魂未定,发烧未已,步履尚难照常,心跳作烧及左肋疼痛”为由,不再进朝。

炸案甫一发生,当街巡警即开始大肆搜捕,被捕人姓名可考者23位,张先培、黄芝萌、杨禹昌三人被捕时,由身上搜出炸弹,所以次日便处死。同时被捕的另七人,由于郑毓秀运动法国记者从中斡旋,终以证据不足获保释。

清亡之路(9):南北谈判和清帝退位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车队被炸现场

良弼遇刺

1月26日,北洋将领段祺瑞等四十六人联名发表通电,强烈要求清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并声称要“带队入京”。再次威胁皇室,说一旦南北决裂,皇室优待条件也就没有了。

当日,宗社党领袖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满朝亲贵心惊胆战,人心惶惶,稍有办法的王公贵族纷纷携带家小逃往天津,逃往大连或青岛。还有一些携家带口躲进租界,或是在六国饭店租下房间,不敢出来。

彭家珍做事沉稳,有条不紊,他先通过社会关系找到了良弼的照片,对着照片揣摩,将良弼的面容烂熟于胸。然后用崇恭(其人在奉天,和良弼相熟)的名字给良弼发了封电报,大致内容是:现在奉天局势很紧,想到北京向良弼告密。目的是让良弼知道崇恭要来见他,消除其疑心。他还拿着崇恭的名贴乘良弼不在家的时候,到良府拜会良弼。彭家珍这样做是为了,是要让良弼家人认识自己就是崇恭。

彭家珍带着自制银质炸弹二枚、手枪一支,与同盟会诸同志同往西河沿中西旅馆静候时机。彭家珍对同伴说,准备两枚炸弹,先投一枚如果不能炸中,就再扔一枚,若再炸不中,被擒后即以手枪自尽。

彭家珍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行动,是因为清廷按照惯例,腊八这天要赏赐各王公大臣吃腊八粥,王公大臣要上朝谢恩。彭家珍分析这一天良弼必然在京,而且一定会在家中。

腊月初八夜,彭家珍来到前门东车站旁,换上事先置办好的标统官服,装成一副刚下火车的样子,然后坐人力车直到金台旅馆,过了一会儿,他吩咐店主代为雇车马,说要外出拜客,遂乘车抵达红罗厂良弼府第,家人说良弼尚未回府,还在军谘府议事,于是彭家珍又折往军谘府,恰遇良弼整队而出,遂尾追至红罗厂外。彭家珍命马夫问前面是否良大人卫队,得到肯定的答案,彭家珍即以事先准备好的崇恭名片求见良弼。

良弼见是崇恭名片,即请他到宅中谈话。彭家珍与良弼各自乘车行至良宅大门外齐下车,彭家珍走近良弼,说:“崇恭自奉来,有机密求见大人数次,请大人稍停,我详述机密。”良弼听到这个声音不熟悉,再一见此人并非崇恭,惊知有异,大呼卫队:“有刺客”,然后立即逃走。彭家珍见状马上追了上去,先投了一个炸弹,结果用力太猛扔得太靠前,没有炸中。接着彭家珍又掷一弹在良弼身后触石阶爆炸,一下炸断了良弼的左腿。然而炸裂的弹片亦反射伤及彭家珍的头部,彭家珍当场牺牲,年仅24岁。

良弼身受重伤,他对于彭家珍的行刺似乎有所悟,对家人说“朝廷不识我,惟此人识我,真吾知己也。”次日,良弼去世。

这次刺杀过程中,卫兵死8人,马夫死1人,重伤1人。警察讯问昏迷后苏醒的马夫,问他从何处来,答从金台旅馆。警察将金台旅馆团团围住,搜查该旅馆,仅空房一间,并无同伴。其实彭家珍的同党诸人此时就在离金台旅馆十余步远的中西旅馆,彭家珍怕连累大家,才做此周密安排,使得同伴皆得幸免。

彭家珍以一人之力刺杀清廷重臣,宗社党领袖,举国震惊。当时各报纸称彭家珍“一炸胜雄兵十万者”。

据袁世凯的亲信梁士诒记述:“良弼被炸之日,京师风云至急,入朝行礼后,隆裕太后掩面泣云:‘梁士诒啊!赵秉钧啊!胡惟德啊!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

清帝退位

1月25日,在隆裕的再三要求下,袁世凯带着一副沉重的面容、痛心疾首的样子来到紫禁城养心殿,跪在隆裕太后的脚下,满脸是泪,煞是伤心。

隆裕说:“我也是赞成共和的。但若说到要我们清室退位,目前阻力还很大,袁总理,你有什么两全其美的至善之策么?”这一幕,据长大后的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描述:“在最后的日子里所发生的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

清亡之路(9):南北谈判和清帝退位隆裕和溥仪

1月27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宣布,如果清帝不愿尽快退位,那么民国将士决意开战,决意武力北伐,统一中国。当天,北伐民军就光复了安徽固镇。

1月30日,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奕劻与载沣均到场,但与会者仍唯唯诺诺无决词。隆裕说:“尔等反复推求,迁延不定,疑义丛生,将来必演出同室操戈、涂炭生灵之惨剧。此后兹事,由我一人担承耳”。辞色甚厉,罢会。正是这次会议,隆裕太后最终下定了同意共和的决心。

隆裕当时对亲贵说:“时至今日,大事去矣。民军以死争共和,非达目的不止。吾苦心焦思,终不得一良策,以挽回大局。我朝二百余年之基业,竟丧失于吾手,真令人死不瞑目。

2月1日,段祺瑞的全权代表与湖北军*达成协定,约定在武昌前线的清军挥戈北上,促进共和,并承诺如果清廷不能在旧历年(2月17日)前答应共和,解决国体问题的纠纷,那么民军即当前进,以资援助。

2月3日,隆裕太后诏授袁世凯以全权与南京临时*磋商清帝退位条件,希望袁世凯能看在君臣关系的份上能多争得一分是一分。

在商量退位条件时,南方一开始用“逊位”,北方坚持改为“辞政”,南方认为,“辞政”是说退还政权,这早在十九信条里面就已经声明了,如果用“辞政”,表明仍然还是虚君立宪,故不能同意。双方反复搓磨,最后南方将“逊位”改为“辞位”,并声称不能再改,请袁世凯务必说服清廷接受这个措辞。

最后确定的优待条件主体为:仍然保留清帝的称号;中华民国*按照对待“外国君主之礼”来对待溥仪与隆裕;每年由民国*直接拨付400万两白银做生活费;隆裕母子以及他们侍卫、太监宫女等还可以继续居住在紫禁城。

2月9日,南京临时*向清*致送有关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修正案。

2月10日,袁世凯召集内阁各部大臣及近支王公会议,与会者比较顺利地接受了南方的这个最后修正案。11日,隆裕认可优待条件,决定清帝下诏退位。

1912年2月12日,隆裕忍痛颁发清帝退位诏书,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1912年2月22日,上海《申报》以《清后颁诏逊位时之伤心语》为标题报道说,袁世凯在养心殿内将《清帝逊位诏书》呈献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阅未终篇已泪如雨下,随后交给大臣世续、徐世昌盖用御宝(即盖章)。此时反对逊位共和的恭亲王溥伟自请召见,隆裕太后表示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此时无论是何贵族,均不准进内,于是盖用御宝陈于黄案。隆裕仍大哭。溥仪立隆裕怀中,见状亦哭,袁世凯君及各国务大臣亦同声一哭。

其实,袁世凯那天根本没去,是派胡惟德去的。

清亡之路(9):南北谈判和清帝退位清帝逊位现场图

清亡之路(9):南北谈判和清帝退位隆裕

至此,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显赫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正式终结。

这次王朝终结,其最大亮点是各方力量坚持谈判,各自让步。他们的目的就是要阻止战争爆发或延续,使亿万国民不受战火侵袭骚扰。这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地通过和平手段改朝换代,移交政权的先例。

清亡之路(9):南北谈判和清帝退位退位诏书

关于退位诏书的起草人,很多人说是张謇,其实他不是真正的执笔人,真正主笔的是张的智囊杨廷栋。杨是江苏省谘议局*,而张是谘议局主席,两人因此相识。杨演说时口若悬河,才思敏捷,每有文稿书函,均一挥而就。张謇作为南北谈判的协调人物,被推为诏书拟稿人。

接此任务后,张与另一人赴苏州赶往杨延栋家中商量,为避免干扰,三人选择在苏州火车站附近的维瀛旅社封闭写作,杨廷栋主笔写就诏书主体,张謇稍作修改,送往北京。(还有很多其他说法,有说刘厚生写的,有说赵凤昌写的,还有说张季直与赵竹君写的,但都说是张謇牵头)

稿内原无“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等语,隆裕阅后再三斟酌,认为:“这样下诏岂不是把天下双手交给革命党了吗?如果他们一翻脸,我们母子怎么活下去呢?”因此她两次提出要“由袁世凯组织共和*”。因此,就来往商量了两趟,才由袁叫人添写了这个句意。

清帝退位三天后,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率众拜谒明孝陵(朱元璋陵寝),向明太祖朱元璋祭告“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的目标成功实现,要知道,朱元璋曾经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并成功带领民众驱除了元朝的统治,恢复了汉族河山。另外,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洪秀全也曾率文武百官晋谒明孝陵。

清亡之路(9):南北谈判和清帝退位孙中山拜谒明孝陵

总结:对现代性的不适应

1793年马戛尔尼来华访问,大概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层面第一次来访,但略一接触就被乾隆赶走了。

对于英国来说,工业革命之后产能过剩需要寻找市场,而对清廷来说,要尽量减少一切可能引起麻烦的因素,毕竟这个外来力量进入中国后,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不可控因素。但你以为不见他,他就不来了吗?

乾隆的这种拒绝,使得中国失去了一次早早抓住现代化发展的机会,英国人带来的最新技术并没有让皇帝和重臣们产生兴趣,而是一直纠缠于英国使臣面见皇帝时是否下跪。最终英国人也没有双膝下跪,只是行了单膝下跪。这当然让乾隆十分生气,继而产生了后续一系列拒绝和排斥的行为。

清亡之路(9):南北谈判和清帝退位1793年,随马戛尔尼访华使团画家William Alexander所绘的使团觐见乾隆图

英国人给乾隆精心准备了礼物。很多都是体现英国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如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榴弹炮、迫击炮、枪支),战舰模型,一架天体运行仪(太阳系运转的模型),一个天文望远镜,一个大的地球仪,甚至还有一个热气球和一个热气球驾驶员,乾隆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成为东半球第一个坐热气球飞上天空的人。但乾隆并不以为然,以为太阳系模型是一架西洋大钟表,以为天文望远镜是一个千里镜,而宫中早就有望远镜(当然是打猎用的)。

当时,马戛尔尼想获得清廷重臣福康安的好感,邀请他观看英国使团警卫准备已久的操练,但被福康安拒绝了,他对此毫无兴趣。马戛尔尼在当天的笔记里记道:“真蠢!他一生中从未见过连发枪,中国军队还在用火绳引爆的枪。”

之后,就是一系列的拒绝、对抗、战争、失败、谈判、屈服,列强一步步进入中国,朝廷则一步步丧权辱国。

总的来说,清*由于没有抓住现代化的机会,使得军事一直落后,经济一直薄弱,导致一系列对外战争失败,在生产力低下的同时,由于*问题,官员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腐败,使得广大农民在本就艰难的情况下,还要分担巨额赔款,以至于民不聊生,各种起义屡仆屡起、绵绵不绝,时论谓之“道失民散”。

到后来,朝廷形象跌倒最低点,最高统治者完全失去自信,公然承认现行制度落后,开始向全社会征集改革办法,社会上则是各种言论纷起,从官到民,人人思变,革命思想开始大行其道。

一开始先是设法改良,光绪皇帝支持的“维新运动”试图让中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但在朝廷多数人不支持的情况下,未能成功。“庚子之乱”再一次让清廷最高统治者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痛定思痛,再次开始变法,实施新政、预备立宪,但为时已晚,却又拖拖拉拉,诚意不足,让改良派一次次被伤心、被寒心。最终改良派认清现实,转向革命党的号召:推翻满清,建设一个崭新的**家。

更为要命的是,满人早已不是铁马冰河悍然入关时的满人,八旗和绿营早已腐化不堪,新式军队则大都落入汉人之手,而这些新式军人里面,从统帅到基层军官,革命思想随处可见,平时可能并不明显,武昌城枪声一响,就一目了然。

后记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珍藏着一件文物,是乾隆皇帝登基那年的“元旦开笔”,那是大年初一,在养心殿的冬暖阁内,他在洒金宣纸上郑重地写下祝福:“元年元旦,海宇同禧,和气致祥,丰年为瑞”,“愿共天下臣民永享升平”,“所愿必遂所求必成吉祥如意”。此时的乾隆皇帝,志满意得。他有足够的理由,因为此时的中国,经济总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而且还是全世界最有秩序的国家。

这一年,是1736年,离宣告清王朝走向崩溃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相距大致正好100年。

也是这一年,蒸汽机发明者瓦特出生。

清亡之路(9):南北谈判和清帝退位乾隆元年元旦开笔

附:清帝退位诏书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文|卫剑钒

参考文献:

1、马勇,《晚清二十年》
2、雷颐,《帝国的覆没》
3、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4、黄治军,《晚清最后十八年》
5、孙昉、刘平,“论宣统朝载沣与隆裕太后的交替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