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file学习之路——4

时间:2021-12-27 15:23:02

变量的类别有递归扩展变量和简单扩展变量。只用一个“=”符号定义的变量被称为递归扩展变量。通过下面例子观察递归扩展变量的特点。

 .PHONY: all

 foo=$(bar)
bar=$(ugh)
ugh=Huh? all:
@echo $(foo)

Makefile学习之路——4

从结果来看,递归扩展变量的引用是递归的。

CFLAGS =$(CFLAGS) -O
上面的赋值代码将会造成一个死循环,无限递归。
简单变量扩展使用“ :=”操作符来定义的。对于这种变量,make只对其进行一次操作,通过下面的代码来帮助我们理解:
 .PHONY: all

 x=foo;
y=$(x) b
x=later xx:=foo
yy:=$(xx) b
xx:=later all:
@echo "X=$(y), xx=$(yy)"

Makefile学习之路——4

递归和简单扩展变量相比的差距应该看出来了吧。递归相当于c++中的引用,而简单扩展变量make只对其进行一次展开。

下面对于同一个变量采取不同的赋值操作,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PHONY: all

 objs=main.o foo.o bar.o utils.o
objs:=$(objs) another.o all:
@echo $(objs)

Makefile学习之路——4

如果把第二个简单扩展变量变成递归的即

objs=$(objs) another.o

make会报错

Makefile学习之路——4

makefile:4:***递归变量'objs'引用本身(最终)。看来想引用自身的递归变量,编译器不会允许这样的行为。

在Makefile中还可以实现条件赋值:当变量没有被定义时就定义它,并且将右边的值赋值给它,如果变量已经定义了,则不改变其原值。条件赋值可用于为变量赋默认值。条件赋值运用“?=”来实现。下面用条件赋值运行一个Makefile:

 .PHONY: all

 foo=x
foo?=y bar?=y
all:
@echo "foo=$(foo),bar=$(bar)"

Makefile学习之路——4

foo已经定义,故保持原样,bar未定义,故把右侧数据赋值给bar。

另外一个非常有用的赋值方法是通过“+=”实现追加赋值:

 .PHONY: all

 objs=main.o foo.o bar.o utils.o
objs +=another.o
all:
@echo $(objs)

Makefile学习之路——4

变量及其值的来源

从前面的示例可以看出,在Makefile中可以对变量进行定义。此外,还有其他的方式让make获得变量。比如:

(1)对于自动变量,其值是在每一个规则中根据上下文自动获得的

(2) 在运行make时,通过命令参数定义变量。如果以make bar=x的形式运行它,得到的结果则完全不同。从结果可以看出,在运行make的命令参数中定义的变量在Makefile中是可见的。其实完全可以通过make命令行中定义变量的方式覆盖Makefile文件中所定义变量的值。

Makefile学习之路——4

(3)变量还可以来自shell环境,采用shell中的export命令定义一个bar变量之后运行Makefile。

export命令:设置或显示环境变量,具体用法请查看linux命令手册。

Makefile学习之路——4

高级变量引用功能:

下面示例说明了变量引用的一种高级功能,即在赋值的同时完成文件名后缀替换操作。

 .PHONY: all

 foo = a.c b.c c.c
bar :=$(foo:.c=.o) all:
@echo "bar= $(bar)"

Makefile学习之路——4

但是需要注意,$(foo:.c=.o)中,foo:.c在":"和 "."之间不能有空格,有空格将使后缀替换失败,$(foo:.c=.o),相当于把foo变量后缀为.c的全部替换成.o的。

 .PHONY: all

 foo = a.c b.c c.c d.d
bar :=$(foo:.c=.o) all:
@echo "bar= $(bar)"

Makefile学习之路——4

可以看到,d.d并没被替换,只是替换后缀为.c的。

避免变量被覆盖的方法:

我们在设计Makefile时,可能并不希望发生变量被覆盖的现象,此时需要使用override指令进行限制。

 .PHONY: all

 override foo=x
foo=y all:
@echo "foo= $(foo)"

Makefile学习之路——4

借助“模式”精简规则:

对于目前simple项目的Makefile,其中存在多个规则用于构建目标文件。 比如main.o 和foo.o,都是采用不同的规则进行描述的。如果对于每一个目标文件,都得写一个不同的规则来描述,那真是一种体力活。Makefile中的模式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Makefile学习之路——4

 .PHONY: clean

 CC = gcc
RM = rm EXE =simple
OBJS =main.o foo.o $(EXE): $(OBJS)
$(CC) -o $@ $^
11 #main.o:main.c\
12 $(CC) -o $@ -c $^\
13 foo.o:foo.c\
14 $(CC) -o $@ -c $^ 被屏蔽的代码段
%.o : %.c
$(CC) -o $@ -c $^
clean:
$(RM) -rf $(EXE) $(OBJS)

Makefile学习之路——4

与前一个版本的相比,最为直观的改变就是将两条用于构建目标文件的规则变成了一条。模式类似与Windows操作系统中所使用的通配符,用“%”加以表示。采用了模式之后,无论有多少个源文件要编译都可以使用同一条规则,这极大地简化了Makefile。

同样,"%" 和"."之间不能有空格。还有一点,上面的代码使用了Makefile中的#加上反斜杠\的注释方式,是为了凸显和之前版本Makefile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