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溢出(Oom)和内存泄露(Memory leak)

时间:2023-03-09 07:39:04
内存溢出(Oom)和内存泄露(Memory leak)

1、概念

内存溢出(Oom):1.内存不够用;2.数据长度短的数据类型存储了一个数据长度较大的数据类型;3.一个结果

内存泄露(Memory leak):1.忘记释放已用内存,内存管理较为常见的现象;2.一个过程

2、分类

以发生的方式来分类,内存泄漏可以分为4类:

1. 常发性内存泄漏。发生内存泄漏的代码会被多次执行到,每次被执行的时候都会导致一块内存泄漏。

2. 偶发性内存泄漏。发生内存泄漏的代码只有在某些特定环境或操作过程下才会发生。常发性和偶发性是相对的。对于特定的环境,偶发性的也许就变成了常发性的。所以测试环境和测试方法对检测内存泄漏至关重要。

3. 一次性内存泄漏。发生内存泄漏的代码只会被执行一次,或者由于算法上的缺陷,导致总会有一块仅且一块内存发生泄漏。比如,在类的构造函数中分配内存,在析构函数中却没有释放该内存,所以内存泄漏只会发生一次。

4. 隐式内存泄漏。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不停的分配内存,但是直到结束的时候才释放内存。严格的说这里并没有发生内存泄漏,因为最终程序释放了所有申请的内存。但是对于一个服务器程序,需要运行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不及时释放内存也可能导致最终耗尽系统的所有内存。所以,我们称这类内存泄漏为隐式内存泄漏。

从用户使用程序的角度来看,内存泄漏本身不会产生什么危害,作为一般的用户,根本感觉不到内存泄漏的存在。真正有危害的是内存泄漏的堆积,这会最终消耗尽系统所有的内存。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次性内存泄漏并没有什么危害,因为它不会堆积,而隐式内存泄漏危害性则非常大,因为较之于常发性和偶发性内存泄漏它更难被检测到

3、要避免内存泄露,主要要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为Context长期保存引用(要引用Context就要使得引用对象和它本身的生命周期保持一致)。

  第二:如果要使用到Context,尽量使用ApplicationContext去代替Context,因为ApplicationContext的生命周期较长,引用情况下不会造成内存泄露问题

  第三:在你不控制对象的生命周期的情况下避免在你的Activity中使用static变量。尽量使用WeakReference去代替一个static。

  第四:垃圾回收器并不保证能准确回收内存,这样在使用自己需要的内容时,主要生命周期和及时释放掉不需要的对象。尽量在Activity的生命周期结束时,在onDestroy中把我们做引用的其他对象做释放,比如:cursor.close()。

http://www.it165.net/os/html/201405/8168.html

http://www.cnblogs.com/lianghui66/archive/2013/06/20/314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