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应用标准化体系

时间:2023-02-25 11:01:56

标准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运维对象的识别和建模过程。形成统一的对象模型后,各方在统一的认识下展开有效协作,然后针对不同的运维对象,再抽取出它们所对应的运维场景,接下来才是运维场景的自动化实现。

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先识别出各个运维对象,然后我们日常做的所有运维工作,都应该是针对这些对象的运维。如果运维操作脱离了对象,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同样,没有理清楚对象,运维自然不得章法。

比如我们说扩容,那就要先确定这里到底是服务器的扩容,还是应用的扩容,还是其它对象的扩容。你会发现,对象不同,扩容这个场景所实施的动作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把服务器的扩容套用到应用的扩容上去,必然会导致流程错乱。同时对于对象理解上的不一致,也会徒增无谓的沟通成本,造成效率低下。自然地,这种情况下的运维自动化不但不能提升效率,还会越自动越混乱。

标准化的套路:

第一步,识别对象;第二步,识别对象属性;第三步,识别对象关系;第四步,识别对象场景。

基础设施层面的标准化

基础设施层面的运维对象应该不难识别,因为都是一个个物理存在的实体,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 第一步,识别实体对象,主要有服务器、网络、IDC、机柜、存储、配件等。
  • 第二步,识别对象的属性,比如服务器就会有 SN 序列号、IP 地址、厂商、硬件配置(如 CPU、内存、硬盘、网卡、PCIE、BIOS)、维保信息等;网络设备如交换机也会有厂商、型号、带宽等信息。
  • 第三步,识别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比如服务器所在的机柜,虚拟机所在的宿主机、机柜所在 IDC 等简单关系;复杂一点就会有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以及机柜和服务器之间的级联关系等,这些相对复杂一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拓扑关系。
  • 第四步,还是以服务器为例,我们针对服务器的日常操作有采购、入库、安装、配置、上线、下线、维修等等。另外,可能还会有可视化和查询的场景,如拓扑关系的可视化和动态展示,交换机与服务器之间的级联关系、状态(正常 or 故障)的展示等,这样可以很直观地关注到资源节点的状态。

完成了这些工作,接下来才是对上述运维场景的自动化开发。

应用层面的标准化

第一步,识别对象。这个识别过程是在做微服务架构设计或拆分的时候就确定下来的。所以严格地讲,它不应该是运维阶段才被识别出来的,而是在之前设计阶段就被识别和确认下来,然后延伸到运维这里才对。

第二步,识别对象属性。一个应用是业务的抽象逻辑,所以会有业务和运维两个维度的属性。业务属性在业务架构时确定,这主要是需要业务架构师去识别的,但是它的运维属性就应该由运维来识别了。

一个应用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运维属性。

  • 应用的元数据属性,也就是简单直接地描述一个应用的信息,如应用名、应用 Owner、所属业务、是否核心链路应用以及应用功能说明等,这里的关键是应用名;*
  • 应用代码属性,主要是编程语言及版本(决定了后续的构建方式),GitLab 地址;
  • 应用部署模式,涉及到基础软件包,如语言包 Java、C++、Go 等;容器如 Tomcat、JBoss 等;
  • 应用目录信息,如运维脚本目录、日志目录、应用包目录、临时目录等;
  • 应用运行脚本,如启停脚本、健康监测脚本;
  • 应用运行时的参数配置,如运行端口、Java 的 JVM 参数 GC 方式、新生代、老生代、永生代的堆内存大小配置等。

第三步,识别对象关系。也就是应用与外部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三大类:

  • 应用与基础设施的关系,包括应用与资源、应用与 VIP、应用与 DNS 等等的关系;
  • 平行层面的应用与应用之间的关系,这里再细分下去就是应用服务或 API 与其它应用服务和 API 的依赖关系。如果你有相关的经验,应该会联想到全链路这样的工具平台了,没错,这样的平台就是用来处理应用间关系管理的。
  • 应用与各类基础组件之间的关系,比如应用与缓存,应用与消息、应用与 DB 等等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识别应用的运维场景。

这个就会比较多了,比如应用创建、持续集成、持续发布、扩容、缩容、监控等;再复杂点的比如容量评估、压测、限流降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