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时间:2023-01-26 07:10:50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

A. 创造新价值

B. 创造剩余价值

C. 创造必然价值

D. 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需要的劳动时间,它以(B)

A. 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 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 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时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竞争规律

D. 货币流通规律

5.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A.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  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  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6.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正确解释是(D)

A. 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  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  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C)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8.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D)

A.  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  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9.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

A. 具体劳动

B. 剩余劳动

C. 商品的生产形式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0.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D)

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A)

A. 劳动二重性学说

B.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C. 剩余价值学说

D. 平均利润学说

12.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B)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3.资本集中的方式是(C)

A.  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  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  竞争和信用

D.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4.资本主义地租是(B)

A. 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 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 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 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15.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二、多项选择题

1.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ABCD)

A.  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  商品的社会属性

C.  交换价值的基础

D.  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D)

A.  个别劳动

B.  社会劳动

C.  具体劳动

D.  抽象劳动

3.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AB)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4.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主要是(ACD)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BCD)

A.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 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ABCD)

A. 缺少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 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 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7.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有(ABCD)

A. 商品价值的变化

B. 货币价值的变化

C. 供求关系的变化

D. 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ACD)

A.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 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 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9.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BCD)

A. 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和价值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 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 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 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10.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C)

A.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 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 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11.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AD)

A.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 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BC)

A. 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 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1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CD)

A. 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 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 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 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14.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CD)

A.  成本

B.  工资

C.  利润

D.  利息

1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AC)

A.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  利润率的提高

C.  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D.  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三、辨析题

1.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 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者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者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 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 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的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 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2.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要点】

此 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为 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入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入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 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 断,妨碍*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 观点错误。财富的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 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

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


4.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与此相适应,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四、简答题

1.你认为*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
【答案要点】商品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五、论述题

1.试述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与*"一国胜利论"

【答案要点】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是列宁*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的依据。列宁认为.经 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所谓不平衡,是指各个企业、各个托拉斯、各个工业部门、各个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是按照既定的次序,不是一个托拉斯、一个工业部门或一个国家始终走在前面,其他托拉斯或其他国家依次跟在后面,而是后起的部门或国家逐渐赶上并超过原来走在前面的工业部门或国家。但 是,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技术的巨大进步,这种不平衡规律不是通过渐进形式而是通过跃进形式实现。例如,英国在发展方面走在各国之前,需要一百年左右时间。可是后来,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德国只用20年就开始超过英国,而美国用更短的时间超过了欧洲各国。这种实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甚至帝国主义世界大战。而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并使它们之间没有可能联合起来共同镇压无产阶级革命,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能。

与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相联系的是帝国主义体系薄弱环节。如果说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大战;那么,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则提供了冲破帝国主义战线,夺取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可能。列宁认为,所谓帝国主义体系薄弱环节,一般说来,不一定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这里统治阶级的 统治能力较强,也不会是连大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都没有的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在这样国家不具备搞*的起码条件,而往往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有一定的大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客观上阶级矛盾很尖锐、激烈,主观上有解决客观矛盾条件的国家。列宁认为,构成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至少要具备如下条件:第 一,要有一定的大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第二,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和统治能力比较薄弱,难以照旧统治下去;第三,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具有高度的革命热忱,不想照旧生活下去;第四,有一个政治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与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