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转型,效能提升】万字长文敏捷转型实践系列分享

时间:2022-12-16 11:13:18

作者:王先科、田野、王锁、刘双、马越、刘思琪

摘要:本文总结了近4年以来部门实施敏捷转型的实践及经验教训,从5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 文化建设下好先手棋

2. 持续敏捷实践祭出连环招

3. 沉淀实践指引把牢定盘星

4. 效能度量定准风向标

5. 洞察分析点亮启明灯

一.概述

敏捷就是快速应对变化,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和维护复杂产品”,没错,这是敏捷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在多部门协作、多业务类型等复杂场景下,如何落地敏捷理念、思维、框架、方法、工具和实践,实现组织敏捷、技术敏捷、项目敏捷,进而实现业务敏捷,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近4年来,市场与平台运营中心-平台研发部基于Scrum框架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和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本文分别从敏捷文化建设、持续敏捷优化、实践指引、效能度量及洞察分析五个方面,分别介绍我们敏捷转型的一些实践:

(1)敏捷文化建设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通过培训、分享、建立敏捷社区、内外部交流、内部考试认证等方式,营造敏捷文化氛围,纠正误区,提升认识,增强信心。

(2)持续优化敏捷实践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敏捷模式落地,离不开持续的实践及过程中的不断优化,需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节奏,先僵化再固化最后优化。先从最基础的敏捷实践以及需求流转协作工具开始,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敏捷的思维和方法,并结合部门特点,不断优化,引入更高阶的实践以及更高效的工具,并与DevOps的流程和机制结合起来,形成敏捷DevOps流程机制。

(3)实践指引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实践与认知相辅相成,敏捷转型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实践过程中好的经验,标准的、通用的可以沉淀为流程规范,无法作为标准规范的,可以以最佳实践的方式指导后续的实践活动。

(4)效能度量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有效的度量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辅助管理。通过对全链路效能数据的解读和洞察分析,指导和驱动效能改进。

(5)洞察分析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敏捷转型过程中,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若要透过现象直达本质,需要对过程、现象以及结果进行深刻的洞察分析,以指导改进和提升。

1.1 对敏捷认知的误区

平台研发部既直接承接业务需求,服务于金融产品层和运营团队,又有很多中台、平台类型的系统,如营销权益、活动平台、mPaaS等,并且也同时是京东金融APP的研发团队,负责APP的原生、H5研发及发版管理,业务系统多,类型复杂,模式多样,研发团队达到几百人,在如此复杂环境下,如何有效协同各方,持续提升研发敏捷性及效能,是PMO团队首要考虑的问题。落地敏捷研发模式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从2018年成立中台,到现在的平台研发部,虽历经多次组织架构变动,但我们一直在践行敏捷研发和敏捷项目管理。在最初的阶段,大家对敏捷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敏捷就是小瀑布

把敏捷迭代当成小的瀑布流,仍然执行着瀑布项目模式。当时很多团队的做法是,每一个迭代做的计划只是一个用户故事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交付使用,产品无法拆解最小MVP版本,产研测认为这个迭代做一个接口,下一个迭代再做页面,那么两个迭代就合成一个功能去做测试,虽然分成迭代去做,但并没有在一个迭代里交付一个完整闭环的可用功能。

误区二:迭代就是敏捷

团队经常认为,固定了周期即是迭代,即是敏捷,经常把产品的实现过程流程化,这个迭代做研发,下个迭代做测试,这并不是敏捷,这只是把瀑布式开发阶段化的表现了一下。

误区三:敏捷无需计划性

认为敏捷就是想到哪里做到那里,不需要计划性。计划性有多重含义,第一,它可以明确短时间内的目标、所要做的任务及方案、达成可交付的产品。第二,可以做验收的标准依据 ,也就是计划内容可以用作目标追寻,方向一致。第三,计划性可以不断检验历史积累的经验是否可用,特别是在评估工作量投入方面、任务统筹方面,不断的检验可以更精准的评估产研的投入。其实敏捷与计划性不冲突,计划对任何敏捷开发项目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误区四:回顾会无价值

经常排斥回顾会和复盘会,认为这类会议是无效时间投入,有这样的时间还不如多写代码。敏捷开发非常重要的点就是,不断提升团队的作战能力,不总结回顾如何提升产能,产生这样的误区,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回顾会的方式方法不得当,方式方法里面也包含回顾会中是否真正的发现可提升的点。第二,回顾会的改进结论没有真正的落地执行。

误区五:敏捷不需要文档

敏捷宣言的第二条“可工作的软件胜于详尽的文档”,很多人理解为敏捷开发不重视文档,甚至以此为借口逃避写文档。但敏捷强调“价值”、“快速交付价值”、“为客户提供价值”的理念,研发团队要把精力放在能够为客户带来价值的地方,避免在不产生价值或者ROI低的任务上浪费时间。规范化和常规化的内容形成文档可以大大减少沟通成本。尤其在多团队协作环境下,文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误区六:敏捷就是单纯追求速度

敏捷的快并非研发的快,敏捷更应该被团队记住的是灵活,通过敏捷框架,我们可以应对瞬息变化的环境,而不是我们用了一个框架,原来写2000行代码的程序员就能成为写10000行代码的软件工程师了。另外,通过敏捷,开发效率确实可以提升,但这是建立在各种工具、流程、体系、基本功训练上的。

1.2 PMO与敏捷模式推广

PMO是一个很特殊的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对PMO的定位、期望和实际承担的职责不尽相同,PMO需根据部门特点和领导期望制定适合当前环境的部门定位。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聚焦三大方向,利用敏捷的理念和方法,协同各角色持续、顺畅、高质量交付有效价值。

价值交付方向:通过专业的、全链路项目管理,按时保质交付业务价值提升业务满意度,通过项目实现组织战略。

组织效能方向:通过敏捷研发模式落地及多种提效举措,提升研发效率、质量、能力和效果。

洞察分析方向:通过对效能数据、资源投入、项目收益、敏捷成熟度以及团队协同过程的洞察分析,为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为了支撑以上定位和目标,我们把PMO划分成四大职能,分别为敏捷项目管理中心、效能中心、卓越中心及治理中心。敏捷项目管理中心,通过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提升战略落地的确定性及效率,交付有效价值;效能中心,通过从组织、技术、工具、项目层面推动效能提升,提升交付的效率、质量、能力、效果以及安全;卓越中心,通过技术文化氛围和技术能力建设,提升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治理中心沉淀知识、经验、教训、能力、流程规范、最佳实践等组织过程资产,提升团队能力。其中,这四项职责中最核心的支撑力量就是要实现组织敏捷、技术敏捷和项目敏捷,进而实现业务敏捷。

【敏捷转型,效能提升】万字长文敏捷转型实践系列分享图1-1 平台研发部项目管理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