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启设管管理新模式

时间:2022-10-09 15:00:51


01

数字化转型对设备管理提出新要求

过去四十年,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当前,中国制造业生产总值已名列世界前列。未来数十年我国将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提高生产技术创新能力、生产管理水平以及产品的技术含量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设备作为生产制造的基本要素,提高设备上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挥设备的效能成为智能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传统设备及其人工运维,所导致的及时性差、事故高、废品率高、维修成本高、运维成本高、人为因素多、绩效难以考核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当前生产的需求。伴随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发展,IT和OT的不断融合,设备主动式、自治式管理将成为设备管理的新趋势。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社会的基础,是赋予物灵魂的有力手段。通过数据把人与物双向连接起来。通过物联网,使物数字化,从多维度感知物的状态、运动、位置、物理变化、化学反应、事故发生等。同时,使物具有了自动适应、自动应对外界的变化。2020年,全球已有约310亿台物联网设备。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以物联网为底座,通过物联网对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对设备智能化感知、识别、管理、控制、自适应。

02

改变传统 重磅推出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旨在:

  • 自动感知设备的运行状态、物理变化、位置变化、外部变化等。
  • 规范化、流程化设备运维的全过程。
  • 知识化指导设备的运维。
  • 数据化预测设备的健康状况。
  • 远程化调整设备的参数。
  • 数字孪生可视监控化设备的运行。

在智能制造环境下,设备日益智能化,很多工业企业重视了设备资产的效率。传统的设备管理中现存的先进设备和落后管理方式相矛盾、设备管理和数字化程度低、粗放式管理模式等问题都制约着企业生产效益的提升。针对上述问题,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生产设备从采购、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维修、改造、更新、报废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的实时管控。

同时,通过对设备状态和维保参数的实时获取,动态调整设备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保证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延长设备寿命、降低运维成本。保障设备能效最大化利用,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启设管管理新模式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启设管管理新模式

编辑

03

产品优势

设备实时监控 预防性维护

  • 基于成熟的物联技术,支持多物联协议接入,实时监控设备状态。
  • 身背故障主动报警,维护流程自动化。
  • 设备故障智能诊断,故障预测分析,设备维护决策。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启设管管理新模式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启设管管理新模式

编辑

多终端试用 在线开通

  • 支持PC、Andriod、ios、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客户端,全平台数据融合管理。
  • 软件超市在线开通,即开即用。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启设管管理新模式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启设管管理新模式

编辑

支持二次开发  第三方应用集成

  • 基于物联网开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支持系统二次开发。
  • 实现多租户开放式设计,支持与OA、MES、ERP等系统的集成。
  • 组件化组装,系统可扩展。
  • 系统由多个微服务组件组成等,用户可以按照需求进行组件化组装一个系统。
  • 基于组态工具、工作流引擎工具可快速进行系统开发,实现系统扩展。

降低成本

  • 提升设备寿命、降低维护成本、避免事故发生、减停运次数。
  • 发挥设备最大效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数字孪生 可视化远程监控

  • 有可视化组态工具,大数据可视化工具支持,支持设备物理空间到逻辑空间的实时映射。
  • 有视频监控组件,支持设备运行的远程视频监控,事件智能提示。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启设管管理新模式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启设管管理新模式

编辑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启设管管理新模式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启设管管理新模式

编辑

04

产品主要功能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启设管管理新模式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启设管管理新模式

编辑

05

产品应用场景

  • 设备实时监控场景;
  • 设备周期性人工巡检、维修保养场景;
  • 设备远程运维场景;
  • 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行轨迹、位置、磨损、运行状态等场景。如:车辆、火箭、车床、装置、电力设备等;
  • 广泛用于离散、流程等制造业:生产车间的机床设备,环保设备、大气环境监测设备,电器产品,采矿设备,采油设备、油气管道设备,化工装置、大型装备、大型机械、交通车辆、建筑设备、航空航天制造设备、冶炼设备等;
  • 用于危险环境、遥远外地设备、天空运行设备等危险、远距离设备的监控。

为工业企业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为国内智能制造的发展作出努力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