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大扫盲7: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政策简述

时间:2022-11-26 16:19:55
 
危机大扫盲7: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政策简述

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政策简述

(一)危机发生前的经济、社会背景

要全面了解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我们需要从更早的1910年代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金本位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对国际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为各国普遍货币贬值、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各国货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坏,国际贸易失衡严重,并由此创造出了巨额信用。

一战期间,美国扮演着战争物资来源国的角色,参战国用黄金来交换美国的货物,直至1917年美国参战,美国*才接受盟国利用*负债来支付作战物资的费用。由于美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国际竞争力强劲,工业品出口越来越多,进出口相抵年年顺差,数值由三、四亿美元至十亿美元不等,积累起强大的资本盈余。伴随着美国对外贸易盈余的不断膨胀和黄金储备的不断增加,美国信用快速膨胀。美国所谓的“喧嚣的20世纪”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信贷增长基础之上的。数据显示,1914-1920年期间,美国基础信用增长了1倍。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突然结束虽然导致了美国1919、1920年的经济急剧衰退,但美国商业银行信贷仍大幅增长;从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为35亿美元,1926年,70%的汽车是通过赊销实现的(这与当前的次贷危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只不过赊销的是“房屋”)。信用扩张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在此期间,美国工业机械和设备的产出提高了205%,耐用产品的产出值也增加了257%。工业产出能力的大幅提升,成为美国1926年生产过剩的重要原因。美国零售物价指数从1926年起先行开始了下跌。

图1 美国1929年之前的贸易顺差累计额 (单位:百万美元)

 危机大扫盲7: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政策简述

图2 美国大萧条前后货币供给与商业银行信贷变动状况 (单位:%)

 危机大扫盲7: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政策简述

 

注: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指流通中的现金加活期存款

数据来源:《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理查德.邓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在美国工业生产增长强劲的同时,美国农业却经历了长期的萧条。一方面欧洲各国保护本国农业,施行保护关税,另一方面靠劳动力廉价的阿根廷、加拿大的粮食大量投入国际市场,使美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降,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1929年美国出口小麦价值仅为1919年的1/3,肉类仅为1/9(1919年小麦出口值为10亿美元,肉类出口值为7亿美元)。大量农村劳动力难以转移到城市,这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城乡差距急剧扩大,进而影响了农民的消费支出,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生产的相对过剩。

图3 美国大萧条前后的工业生产与零售物价指数(单位:%)

危机大扫盲7: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政策简述 

数据来源:同上

1921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开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控制货币供给和信用增长,其出售了大量的*债券和商业票据,以缓和黄金涌入美国后引发的通货增加问题,该年,美国信用急遽收紧,美国经济陷入了短暂而急速的萧条之中,1921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下跌了19.5%,国内生产总值也下降了8.7%。鉴于此,美联储在1922年又重新扩大货币供给以刺激经济。直到1928年初,美国都保持着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

1922年到1929年,美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增长,平均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达5.5%,物价在此期间保持相对平稳,失业率从战前的11%下降至20年代后期的3.5%。此间,经济由发电机、电话和汽车带来的投资机会拉动。

1926年起,美国生产已现过剩,零售物价水平不断走低逐步开始侵蚀企业利润,实体经济对新厂房、设备的投资获利不断减少,美国长期以来信用扩张所致的过多热钱就转移到了股市;与此同时,失业率的降低、经济稳定性的增加、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更为乐观,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投资激情。股市虽从1923年起开始攀升,但最初时只是温和增长,从1926年开始,增长速度加快,1926年3月到1929年10月间,每股平均收益率上升了2.2倍。过度的信贷和投机,使得银行在此期间承担了更多的风险,这在1927年到1929年间尤为突出。

图4 大萧条前后美国经济增长与股市表现 (单位 %)

危机大扫盲7: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政策简述

 

数据来源:同上

股市崩溃之前的1928年,低位运行的物价水平并未引起美联储的在意,然而,股市的快速上涨,与利率相关的股票市场收益使其越来越担忧。1928年初,美联储认为股票市场投机行为严重,经济过热,于是开始提高利率。渐进性的利率上调(到1929年3月,利率已经提高到14%,并最终提高到20%)最终引发了“大萧条”,导致了1929年的世界经济衰退。

(二)危机中的经济表现

鉴于篇幅所限,对经济表现的论述,我们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与资本市场的表现上。

1.资本市场

1929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市场上出现抛售股票浪潮,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10月24日,新一轮的抛售股票最终导致了美国股市的崩溃。到10月29日道指共下跌96点,跌幅接近30%。此后,道指一路下挫,从1929年的最高点386点,下跌至1932年的最低点41点,下跌幅度达89.4%。

大萧条时期,美国房价也出现了大幅下跌,平均房价下跌了30%。

图5 大萧条前后道琼斯工业指数

危机大扫盲7: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政策简述

 

数据来源:Economagic.com

2.经济增长

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按1958年价格计算),降幅高达29%。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企业利润从100亿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固定投资降至不到1929年的五分之一;总体消费水平大约降低了一半。

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特种萧条”时期,经济复苏乏力,直到第二次大战爆发以后的194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才超过危机前的1929年。

3.物价水平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出现了最严峻的通货紧缩,从1929年11月到1933年3月,年均通货紧缩率高达9.1%。物价走势如图所示。

图6 大萧条期间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走势 (单位 %)

危机大扫盲7: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政策简述 

数据来源:《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理查德.邓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国研网整理。

(三)*政策

危机期间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效果如下表所示:

主要政策

具体措施

效果及后果

维持原有工资水平

召集召开企业界巨头、劳工领袖等私下会议,达成相互合作的君子协定,即企业界保证维持现有工资水平、劳工承诺不进行罢工在*的鼓动下,维持工资不降低的协议得到确立,以防止工资和消费螺旋式地降低

从短期效果看,在早期对于稳定人心、防止崩溃的更大蔓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动荡等因素影响,君子协定最终宣告破产

财政政策

扩大*公共投资,兴建公路、国家公园、胡佛水坝等,此间,美国*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

下调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一个百分点

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国内购买力,但随后胡佛*为实现预算平衡,又增加了税收,使得原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实行贸易保护

1930年签署 “霍莱.斯姆特法令”,提高关税税率到53%的水平

使美国在此后的三年中遭到了33个国家反关税政策的抵制,国际贸易量急剧下降

加大对农业的援助

改变农业萧条的局面,股崩前,通过农业产品销售法,建立联邦农业局;股崩后,成立谷类稳定公司,力图通过收购多余的粮食来制止价格的下滑

收效甚微,损失了*的大量财力

货币政策

没有出台任何刺激市场流动性的方案,用美国经济史学者约翰·S·戈登的话说,就是国内经济快被通缩冻毙时,美联储还开着治疗经济过热的退烧药

货币供应量在“大萧条”期间减少了1/3,

利率方面,初期,美国先是将利率由6%逐步降低到1.5%,1931年则又将利率拉高到3.5%,并禁止银行自贴现窗口借款,致使债券市场崩盘,加剧了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