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命科学导论 作业题答案

时间:2022-11-15 14:39:32

如果你在南京SEU上学,你选了一门公选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而且你的学号的尾数是6号,那么恭喜你了,以下内容正是你要找的。

如果你不想学习关于这门课的内容,你可以直接搞定所有课后习题。节约了你很多的时间,用来做更喜欢做的事情。

-------------------------------------------------------------------------------------------------------------------------------

第一章题目 

6. 谈谈你对于人类的意识行为的认识和思考?

 

我认为人类的意识是人类大脑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反应,它来源于外界事物,并被大脑加工处理判断。人类的行为归根结底是意识的行为。

下面简单的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人类意识行为进行认识和思考。

大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意识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脑的高度复杂性。脑的高度复杂性部分原因在于组成大脑的神经细胞的多样性.神经细胞分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按照形态的差异有大锥体细胞,小锥体细胞,颗粒细胞,短轴突神经元及普顷野细胞等多种,按照其功能的不同又可区分为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也有许多种类,如纤维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星状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等.对于神经元来说,除了有不同的形态外还存在着分子的差异.而且,尽管所有的细胞都有相同的基因,但是在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对于基因的表达有不同的选择,目前已在视网膜的无长突细胞,小脑的普金基(Purkinje)氏细胞以及脊椎的运动神经元中见到了这类有选择表达的基因.除了结构和分子的差异外,神经元还有输入和投射的不同。

人类的意识也产生于此,外界事物被大脑的神经细胞处理感知,产生意识,同时这种意识也会产生行为。所以意识行为归根结底是大脑神经细胞所产生的,而神经细胞产生的意识和行为,又是由人类的基因所决定的。

 

 

第二章题目

6. 什么叫载体运输?有哪几种类型? 

载体运输的定义: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已不能通过膜上小孔进出细胞,需要在载体蛋白的帮助下才能跨膜运输。这种在载体蛋白质帮助下的跨膜运输称为载体运输。

载体运输的类型:

载体运输根据运输过程有无能量消耗分为协助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

 

第三章题目

6、 什么是生物能源,生物能源能不能替代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 

 

(1)生物能源既不同于常规的矿物能源,又有别于其他新能源,兼有两者的特点和优势,是人类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生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其排泄物、垃圾及有机废水等几大类。从广义上讲,生物质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它的能量最初来源于太阳能,所以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

(2)我认为生物能源能够替代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从利用方式上看,生物质能与煤、石油内部结构和特性相似,可以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技术进行处理和利用,利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难度比较低。另外,生物质可以通过一定的先进技术进行转换,除了转化为电力外,还可生成油料、燃气或固体燃料,直接应用于汽车等运输机械或用于柴油机,燃气轮机、锅炉等常规热力设备,几乎可以应用于目前人类工业生产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在所有新能源中,生物质能与现代的工业化技术和目前的现代化生活有最大的兼容性,它在不必对已有的工业技术做任何改进的前提下即可以替代常规能源,对常规能源有很大的替代能力。

 

第四章题目 

6、 DNA多态的类型、特点及其应用?

1.类型

(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即由于单个碱基的缺失、重复和插入所引起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变化,而导致DNA片段长度的变化。(2)DNA重复序列的多态性,特别是短串联重复序列,如小卫星DNA和微卫星DNA,并主要表现于重复序列拷贝数的变异。(3)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即散在的单个碱基的不同,包括单个碱基的缺失和插入,但更多的是单个碱基的置换,这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多态性。

2.特点 

多态性的产生在于基因水平上的变异,一般发生在基因序列中不编码蛋白的区域和没有重要调节功能的区域。对于一个体而言,基因多态性碱基顺序终生不变,并按孟德尔规律世代相传。

3.应用

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的应用:绝大多数DNA多态性并不引起遗传病,但可作为遗传标记来使用。基因多态性还可以用于疾病的分型与治疗,即根据患者疾病多态性的基因型来解释疾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第五章题目 

6. 简述代谢工程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应用。 

1.概念

代谢工程(Metabolic engineering)是生物工程的一个新的分支。代谢工程把量化代谢流及其控制的工程分析方法和用以精确制订遗传修饰方案并付之实施的分子生物学综合技术结合起来,以上述“分析——综合”反复交替操作、螺旋式逼近目标的方式,在较广范围内改善细胞性能,以满足人类对生物的特定需求的生物工程。

2.研究内容

代谢工程包含“分析” 和“综合”两个基本步骤。

分析问题的内容包括:新的基因在不同寄主中的表达,内酶的扩增,基因的删除,酶活力修饰,转录的解调或酶的解调等。这样前面定义的代谢工程,在相当程度上似乎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表现形式,几乎没有工程的内容,因此从生物过程的角度来衡量,并不是够格的代谢工程。而更加重要的工程内容存在于代谢工程的分析方面。譬如,怎样确定定义生理状态的参数?怎样用这信息解释代谢网络控制的结构体系,进而提出达到某个目标的合乎道理的修饰位点?怎样进一步评估这些遗传修饰和酶的修饰的真实的生化效果,以便进行下一轮的途径修饰,直到达到目的?能不能提出一个可用来确定代谢修饰的最有希望的靶位的合理的步骤?

综合的问题的内容包括:

代谢工程的另一个不同寻常的方面是它关注的是代谢途径集成的整体,而不是单个反应。这样,代谢工程研究的是整个生化反应网络,涉及到其自身的途径合成和热动力学可行性,还有途径流量及其控制。

3.应用

代谢工程可用来分析流经某组代谢途径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同样可以应用在信号传感途径的信息流量的分析。它在植物、动物代谢工程及至人体组织细胞的基因治疗及代谢分析方面有重要应用。该领域的新颖性在于分子生物技术与数学分析工具的集成,这有助于阐明基因修饰的代谢通量控制及靶标的合理选择。通过提供对细胞生物学的准确严密的描述,代谢工程也可大大促进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第六章题目 

6. 简述相互作用组学的概念、研究技术和应用。

概念:一个细胞内,基因、RNA、代谢物与蛋白质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作用,构成细胞的相互作用组(Interactome),这些令人无法想象的复杂图谱,用系统生物学的术语来描述就是相互作用组学(Interactomics)。  

研究技术:①最初由瑞士Biacore International公司于1990年开发,随后被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所采用。所研究的蛋白质被放置在生物传感器的表面,另外一个结合蛋白以流体形式流过传感器。当移动的蛋白质与配体相结合时,它改变了传感器上结合蛋白质的总量。在一次快速实验中,直接读出的亲和力数据相互作用常数越高,蛋白质积聚就越多。 ②酵母双杂交技术(Yeast 2 Hybrid)作为发现和研究在活细胞体内的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技术平台,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运用。 

应用: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并改善现存药品的功效。更加详细地了解药物的作用过程,甚至可以借助电脑模型测试药品的毒性以代替目前常规利用实验动物所做的测试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制药商而言,其独特生物路径的发现,比如那些在疟原虫中所发现的路径,意味着新的药品开发靶标。

 

 

第七章题 

6、 如果希望通过点阵图方法发现一条序列中反向互补的序列片段,那么如何在点矩阵上标记?请说出理由。 

 答: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当对应的行与列的序列字符相同时,则在矩阵对应的位置作出“点”标记。形成的点矩阵应该是一条在平行于反对角线方向上由标记点组成的斜线。

2.当对应的行与列的序列字符互补时,则在矩阵对应的位置作出“点”标记。形成的点矩阵应该是一条在平行于对角线方向上由标记点组成的斜线。

3.条件1和条件2的标记点组成的斜线恰好垂直。

理由是当序列是反向时,标记的点会形成条件1的特点。当序列是互补时,标记的点会形成条件2的特点。而满足条件3则可以说明满足条件1和条件2的点式同一批点。

 

第八章题 

6. 衰老的分子机制有哪些? 

分子生物学认为衰老是分子水平出现微小变化的综合表现。关于衰老机制的学说大体分为两类:1.差误说;2.程序说(包括细胞衰老程序说及机体整体衰老程序说)。程序说认为生物的寿命已由DNA编码,如认为在生物的基因组中存在着导致细胞或机体整体衰老的衰老基因。目前已知的学说包括:有程序衰老学说,*基学说,端粒学说,错误成灾学说,基因调节学说,线粒体DNA损伤学说,糖基化衰老学说,交联学说,细胞凋亡学说等。

科学家发现:人们变老时,DNA正常和必要的修复似乎变得不太有效,出现差错,表现为DNA分解或敏感物质造成的其它损伤。缺少WRNp、Ku70或Ku86蛋白的细胞出现过早衰老,而且染色体异常水平增加。也就是说,这些细胞复制自己的能力受损,正常DNA修复过程出现异常,导致衰老。

 

 

 

 

 

第九章题 

6. 通过书籍、网络,谈谈你对为何女性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概率远大于男性认识和想法。 

答:在半个多世纪前人们已经注意到不少与风湿病有关的疾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似乎女性高于男性,红斑狼疮更是如此,据流行病学调查,本病男女比例约为1:9。另外曾有人做过试验,对红斑狼疮小鼠进行阉割,雌性小鼠病情明显缓解,而雄性小鼠的病情加重,提示体内性激素的水平对红斑狼疮有影响,性激素是如何影响红斑狼疮的呢?    

    近年来,免疫内分泌学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工作有了飞速的发展,发现性激素可在免疫应答的多个水平上产生泌学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工作有了飞速的发展,发现性激素可在免疫应答的多个水平上产生明显的影响,性激素水平及其代谢产物的异常是自身免疫反应混乱的因素之一。性激素是一组类固醇激素,按其生理作用可分为雄性激素类和雌性激素类,雌性激素类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两种。雄性激素主要由睾丸和肾上腺皮质产生,卵巢也能分泌少部分,雌性激素主要由卵巢产生,肾上腺和睾丸也能产生少量,妊娠期间分泌雌激素的主要场所则是胎盘。   

    因此,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分泌两种激素,只是在量的方面有明显差异。性激素对胸腺细胞的增生和分化有显著影响,因而可通过对胸腺激素的影响而调节人体免疫,通常雌激素有降低胸腺激素的作用,而雄性性激素有增强胸腺激素的作用,胸腺是免疫调节的重要器官,因而免疫功能受到性激素的调节。   

    另外,雌激素可以通过雌激素受体抑制或减弱一种称为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作用,抑制性T淋巴细胞功能下降,对一种称作B淋巴细胞的抑制削弱,而B淋巴细胞是生成抗体的主要细胞,得不到适宜的监控后就会生成大量不正常的抗体,其中一些抗体对人体自身组织有破坏作用,引起多种风湿性疾病,红斑狼疮的产生也是如此。     

    因此,雌性激素通过其本身及其受体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免疫系统,如果雌二醇(雌激素)/睾酮(雄性激素)的此值增高,或雌激素的代谢产物异常,就可以引起免疫平衡的失调,导致红斑狼疮等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便是红斑狼疮之所以喜欢光顾女性的原因。

 

 

第十章题 

6、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请解释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6、神经元伸出的突起分2种,即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分支,每支可再分支,尼氏体可深入树突中,树突和细胞体的表膜都有接受刺激的功能。它们的表面富有小棘状突起,是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相连(突触)之处。轴突和树突在形态和功能上都不相同。每一神经元一般只有一个轴突,从细胞体的一个凸出部分伸出。轴突不含尼氏体,轴突表面也无棘状突起。轴突一般都比树突长,其功能是把从树突和细胞表面传入细胞体的神经冲动传出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所以对于神经元而言,树突是传入纤维,轴突是传出纤维,而细胞体是神经信号整合器。

 

 

第十一章题

 

6、 知识是如何在脑中表征的?主要的假设是什么? 

(1) 人类知识的建构式刺激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与组织的过程,知识在人脑中的存储形式和呈现方式,成为知识的心理表征。同一事物,其心理表征不同,对它的加工处理也就会不同,对刺激信息的编码、存储、和组织,有形象性的表征和抽象性的表征,前者成为表象表征,后者成为抽象性表征或命题表征。

联结取向的观点认为,人脑中知识的存储与组织形式直接来自于大脑以某种神经活动方式的计算结果。人类复杂的知识系统,是指大脑中有组织的类似神经元的实体的联接方式予以存储、组织和呈现。

信息加工观点,即符号取向的观点认为,知识是人脑对具有符号性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结果并以某种抽象、概括的形式存储在人脑中。认得认知系统是通过检索人脑中已经组织好的类似于百科全书的知识体系,来查阅和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项目。

(2)基本假设是,人脑中知识的存储、组织或者呈现,都是在符号网络节点之间进行检索的。

 

第十二章题 

 

6.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生物学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有哪些历史的局限性? 

达尔文进化论对生物学发展的作用: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是那国务变异的普遍性、变异与遗传的关系,提粗豪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学说,系统地论述了物种形成的机制。该书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引发了近代最重要的一次科学革命。 

他的历史局限性:未能对遗传&变异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生物个体水平。

 

第十三章题 

6. 什么是原核生物,它们和真核生物的区别是什么?

1.原核生物定义: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细胞中无膜围的核和其他细胞器。包括古核生物和细菌。染色体分散在细胞质中,不具有完全的细胞器官并主要通过二分分裂繁殖。如细菌、蓝藻、支原体和衣原体。与古核生物、真核生物并列构成现今生物三大进化谱系。

2.区别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本质区别是构成细胞不同: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真核细胞:有核膜,有细胞核(本质区别)有多种细胞器,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DNA和蛋白质结合构成染色体等.包含生物: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

原核细胞:无细胞核,有核糖体,细胞壁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所以没有染色体等.包含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蓝藻等

 

 

第十四章题 

6. 通过基因修饰和基因增强,会产生特优的人种吗?

基因修饰的机理是:某些基因对某种遗传性状并无直接影响,但可以加强或减弱与该遗传性状有关的主要基因的作用。具有此种作用的基因即为修饰基因对主基因的作用有各种各样修饰作用的基因称为修饰基因。 

基因增强:将正常功能的基因转移到有基因缺陷或基因丢失的细胞中以表达正常产物,从而弥补缺陷基因的功能,是基因治疗的一种方式。 

分析:

我认为,基因修饰和基因增强,并不一定能够产生特优的人种,因为这两种方法都是操控某种基因获得优良性状的基因或者弥补缺陷基因。但是人种的优良与否和某一个或者某些基因没有什么关系,它是人体整体基因联合作用的一种外在表现。而且优秀的人种现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通过时间的推移,必然是通过自然选择,人种是不断变优的。因此我认为产生特优人种的方式只有一条,那就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任何其它人为方式操纵基因的方法都是危险的。

----------------------------------------------------------------------------------------------------------------------------------------

我个乖怪

毕业巨献

2011-6-17

今日开完了学校的毕业典礼!扶正流苏,拿到学位!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