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专业的严峻形势与学子们的对策

时间:2023-01-13 04:06:32

计算机类专业的严峻形势与学子们的对策

关闭

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她缔造了信息社会,而“网络经济”、“CIO”、“电子商务”、“短信”、“网上冲浪”、“Email”等新名词都是由其引发的。今天的计算机作为一门科学,仍然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是科学大家庭中最活跃、最有作为的成员。然而,从就业和科研方面考察,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却已进入尴尬境地,辉煌已成为过去。分析形势,才能找准方向,更好地把握未来。

1计算机类专业的简要回顾

电子学与数学是计算机科学的双亲,至于计算机专业何时形成的,在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之前,很多学者就在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由于渐进过渡,已经无法确定全球最早的计算机专业起于何时何地。而在我国,计算机专业最早设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工学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尚属年轻的专业。

上一世纪60-70年代由于计算机的昂贵和政治的冲击,计算机专业没有得到大的发展,而同时期国外却有了长足的进步。恢复高考制度后,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但普及率很低。80年代,计算机的科研大有作为,围绕一段DOS下的BASIC或FORTRAN语言代码所写的文章,就能够发表在核心杂志上。利用FoxBase编制简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到某些行业,就算是大的科研了。90年代,计算机专业大量增加,几乎是哪里有大学,哪里就有计算机专业。科研方面,计算机大量应用到各个领域的计算、信息管理和控制,IT人员很容易出成就。90年代的后期,互联网的崛起,带动了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进入新世纪,没有算法创新的编程和没有架构新意的软件系统的论文,已经不能登计算机期刊的大雅之堂了。由于计算机课程在大学的全面普及和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非计算机专业学者可以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自己专业,而无须求助于计算机机专业,计算机向其他专业应用的路被部分堵塞。

2004年初,全国644所普通本科高校中,共有505所学校开办计算机本科专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共93万人,占全国理工科学生总量的1/3强,其规模远远高于其他任何一个专业。

在国外,“911”事件以前,计算机专业一直是最看好的专业。为了留在发达国家,留学生们都改行学习算机专业。而近两年,计算机专业也不好找工作了,大量留学生不得不回国创业。美国信息技术领域的雇佣状况有可能继续维持疲软态势。

2目前计算机行业的就业形势

对于新毕业或在校大学生,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有机遇,也有不利的一面。

2.1有利的一面

据报道,2005我国10类紧缺专业人才中信息产业类排行第二。一些主要省份的就业需求上,计算机都排在第二或第三。

由于IT行业属于“出售智慧”的行业,创业成本相对较低,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上手,因此也就成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首选。目前我国的“校园暴发户”大多是选择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IT技术项目创业;而在全球经济发展中,IT行业更被誉为“世界最挣钱的行业”。

随着*和国内外企业加大对Linux产业的支持,Linux人才需求激增。在2005-2009年这五年内,中国Linux软件市场将以43.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据预计,在未来五年间,我国Linux软件人才需求将会超过百万。

软件开发的工程化和分工细化,使得软件人员的工作相对简单,要求的技术面狭窄,需要大量的“蓝领”—软件工人;一些部门或行业的工作要求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较强的动手能力,需要“灰领”—软件技师。蓝领和灰领的需求量目前较大。

中国计算然行业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日本等国的软件产业开发商。他们把软件分块外包到中国,模块完成后再由他们组装,需要大量软件人员去按工序完成编码。

从IT行业人员的月薪来看,目前各档次岗位的收入在各行业比较中仍属于中上水平,其中IT管理层次的收入较高,一般程序员岗位工资已不如前些年。网络游戏、信息安全相关岗位人员奇缺,收入相当高。

对于厦门的计算机学子来说,厦门软件园二期工程完工后,将增加4万个岗位,这无疑是一个利好。

2.2不利的一面

计算机是一门科学,研究计算机系统本身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但是,近年来计算机的工具性凸现,科学性所占比重下降。计算机专业的学子,没有其他专业的背景。用人单位看好的是有专业背景又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

随着国外IT行业就业的饱和,大量“海归”人员涌入,挤占了就业名额。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一些在国内考不上大学的中学生或考不上研究生的大学生陆续自费出国。他们在国内就是竞争中的弱者,将来学成回国也不一定高超多少,有些可能是“垃圾回收”,但却挤占就业岗位。再过几年,这种现象会较为明显。

1999年开始的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只用4年的时间就走过了美国27年历程,堪称壮举。计算机专业的扩张更为突出,有业内人士戏称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就业伪热门专业”。

2005年,全国高校有338多万名毕业生,其中167万考研大军再创新高,国家公务员招考比例上升为37:1。2006年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从2003年开始,对北京IT人来说,中关村已不是天堂,北京的学生也有到外地就职的。前些年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很难看到有名牌大学学生问津,现在已经在抢岗位。上月,浙大这样的名牌学校学生,1200元月薪,转正后1600元的“超低价”,投简历的人还是很多。

3如何应对今后的形势

如何应对今后的形势,大学毕业后干什么,这无疑是每一个计算机专业在校大学生必须考虑的问题。进入大学后就应有所考虑,懂得专业知识的中高年级学生,必须直接部署并开始行动。通往光明前途的路,主要有2条:考研深造和实力胜出。

3.1考研深造

(1)为什么要考研

考研究生,可以暂时避开就业竞争,待将来学识增长、文凭提升后再就业,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今天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适龄青年毛入学率很快会奔向20%。20年前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是百里挑一的。现在只要上了高中,基本上都有大学上,每年的录取率在70%以上。20年前全国的研究生年招生量不过几千,甚至比不上目前一所大的研究型大学的年招生量。目前全国的研究生年招生量,是20年前的本科生招生量的几倍,今天的硕士研究生能不能算上天之骄子都很难说,只有博士生在真正算是天之骄子。因此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学识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就业的筹码。

(2)考研选择什么专业

计算机属于中游专业,一些上游专业(电子、通信、物理、数学),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功底,考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优势比计算机专业大,容易胜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却不能去考上游专业的研究生,因为你在硬件原理和数学理论上处于劣势,而考本专业的研究生是一种选择。考下游专业的研究生也是一种好的选择。计算机的下游专业就是依靠计算机支撑的专业,有数量经济学、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物流等。考这些下游专业,考试课程往往有计算机类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不在话下,难的是要自学一些相关专业的课程。

(3)学习策略

研究生考试毕竟是理论考试为主,大学期间要以理论学习为重点,实际工作能力为辅。对于一些应用技术课程,不要花过多精力。对于考研的课程及其相邻课程,需要花大气力,如数据库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等,视不同学校而异。学习策略是有轻有重、早做准备。

3.2能力胜出

一个人不可能是全能的。能力胜出,就是瞄准市场,在某一方面造就突出的能力,从而获得理想的就业归属。

(1)市场需要的能力

J2EE架构、Oracle数据库、Linux操作系统、Java或C#编程、网络游戏、动画制作、信息安全、软件测试、网络管理、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等等,都是目前市场需要的专业能力。

协作能力、处事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市场需要的人文素质,严谨、求实、勤奋是应该有的工作作风。我们的学子一定不要忽视人文社科综合素质。

(2)学习策略

对于能力取胜的学生,学习策略为:钻研专项、形成特长,参与研究、获得资历,构建成果、形成影响。

仅仅凭学校课本上的知识,学得再好,也不能形成专项技能。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大学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却业绩平平的原因。必须在课后自己钻研专项,在某方面成为“高手”。

大学期间如果能参与教师的科研,是锻炼自己能力得最佳选择。现在用人单位很多都要求1年以上工作经历。通过教师的科研项目合作单位或者自己联系的单位从事研究工作,既能加强业务能力,又能取得工作资历。

大学期间在课后构建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就业时可以炫耀的资本,使自己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成果可以是平时研究工作的积累。如果没有机会参加教师或社会的研究工作,可以自己编制一个具有较强功能的软件,如,一个技术含量高的电子商务网站。成果能造成影响当然更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