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肖申克的救赎》

时间:2021-11-08 12:26:39

我看《肖申克的救赎》

相关影评:

更多>>

我看《肖申克的救赎》我也看过这部电影

原文地址:我看《肖申克的救赎》作者:牛铃摇春光      最初听到《肖申克的救赎》这个片名,以为肖申克是个人名。实际上不是,它是一个地名,即 “鲨堡*”。  
    这是一座人间炼狱,不仅是因为它那里狱卒残暴、狱霸横行,而且是因为它对人的精神的腐蚀。在那种漫漫无期的禁锢中消磨生命,似乎只有全部放弃希望,变成行尸走肉才能生存下来。但是被判终身监禁的安迪不同意这样,他像是用一件无形的护身罩护住自己,心中永远有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什么感动了我们?是安迪历经20年的牢狱之灾、20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从500码长的污粪管道中爬出,奔向*?是安迪的朋友瑞德在被关押40年后在假释审查官面前那番看似无谓,却令人动容的话?(“我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这不是因为我在这里(*),也不是讨好你们(假释官)。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多么想对那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地面对过去。重新做人?骗人罢了!小子,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盖你的章吧,说实话,我不在乎。”)电影在一点一滴的叙述中渐渐渗入我们的心灵。是的,一点一滴地叙述,那撞击我们心灵的东西在你不设防间直触你的内心深处。即使在唯一能证明安迪是无辜的证人被*长枪杀了以后,安迪仍不肯放弃希望。瑞德看到他在神思恍惚间讲述自己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与梦想,以为他快要精神崩溃了,“人的忍耐总是有限的……”他这样解释安迪。其实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也会如此原谅安迪:曾有多少人被残酷的环境毁掉啊!  
    但是影片却没有给我们这个充满必然性的悲剧结局——安迪重获*! 
    这部影片,虽然讲了那么多残酷的事,但留在我们脑海中的竟然都是美好的记忆。比如安迪冒死向看守队长进言,为狱友们赢得了一箱啤酒,大家在阳光下畅饮的情景;比如安迪不顾一切进入*长办公室为大家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场面:你从来没有觉得*的阳光是如此灿烂,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美妙,那些平日里最粗劣最愚昧的人在这一瞬间都变得高尚美丽,容光焕发......这时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人类在经历了那样多的苦难与沉沦之后,还能生存,因为美好永在,希望永在。 
    关于“希望”,影片中有一次精彩的对话——当安迪说出希望这个字眼时候,瑞得如是解释:“希望?听我说一句,老朋友,希望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你发疯,在这种地方,千万不要有这种念头。”  
    这是对困于肖申克的一种提醒,因为他们已经是被制度化了。  
    什么是制度化?又是瑞得来解释: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制度化。那个在肖申克当了50年的图书管理员布鲁克,当得知自己被假释时,却是要将与他告别的人杀死以继续留在这里,最终上吊而死,这就是制度化的悲哀。  
    身为教师,从毕业踏上讲台,慢慢被消掉自己的棱角,慢慢适应着制度,慢慢习惯,可以说就是被制度化了,换一个词说就是被格式化了:一眼望去,有多少张麻木而绝望的脸在校园里耕耘,那么刺眼而又无动于衷。 
    你是否已然处于“沉睡”状态。唤醒我们内心的,那个叫做希望的东西呢,她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