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Java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

时间:2022-05-11 07:04:36

前言

观察者,即时observer,总结来说就是一个当一个被观察的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会通知相应的观察者对象。

 

深入理解Java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定义了四种角色:抽象主题、具体主题、抽象观察者、具体观察者

1.抽象主题(Subject):通常为接口或抽象类,定义一系列操作,如订阅,取消订阅,通知等方法

2.具体主题(Concrete Subject):具体主题,继承或实现抽象主题,实现相应的逻辑,如维护与观察者的关系,将自身的状态变化告知观察者。

3.抽象观察者(Observer):定义观察者行为

4.具体观察者(Concrete Observer):实现观察者行为,实现收到被观察者的通知后将要处理的逻辑

举个例子,Lz比较喜欢看杂志,所以订阅了“意林”杂志的公众号,此时我就是观察者,而“意林”杂志的公众号则是被观察者,当新一期的杂志出版时,即被观察者有状态变化,公众号就会给我推送通知。

所以说公众号是具体主题,而我是具体观察者,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由公众号一方来维护的。

代码演示:

//抽象观察者
interface Observer{
public void update(String message);
}
//具体观察者
class MyWeixin implements Observer{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String message) {
System.out.println("我收到的通知: " + message);
}
}
//抽象主题
interface Subject{
//订阅
public void register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取消订阅
public void unregister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通知
public void notifyObserver(String message);
}
//具体主题,实现一系列逻辑操作,维护与观察者的关系
class YLi implements Subject{ //维护与观察者的关系
private List<Observer> relationList = new ArrayList<>(); @Override
public void register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
relationList.add(obser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unregister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
relationList.remove(obser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notifyObserver(String message) {
for (int i=0; i < relationList.size(); i++){
Observer observer = relationList.get(i);
observer.update(message);
}
}
}

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ObserverPattern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Observer observer = new MyWeixin();
Subject subject = new YLi();
subject.registerObserver(observer);
subject.notifyObserver("新的一期意林杂志出版了!");
subject.unregisterObserver(observer);
} }

控制台打印

深入理解Java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

总结:观察者模式在有的书里又称为发布/订阅模式,当需要对某个对象的状态进行检测时,则可以使用该设计模式。例如观察检测温度超过某阈值时,向APP推送短信提醒。

与MQTT协议的话题订阅推送其实是类似的,基本流程都是先订阅维护一个关系,在有状态变化时则给相应的观察者推送数据,唯一不同的是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是由谁来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