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详解 卷一》读书笔记-----第三章 IP

时间:2023-03-08 17:17:05

1、Network byte order: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是按照大端模式来的,即如果需要传递一个四个字节的int变量,先传递最高的字节,然后依次类推。因此无论主机存储数据用的是大端模式还是小端模式,在传输之前都必须将其转换为大端。

2、IP数据报报头的检验和字段只对报头进行检验。因为通常IP数据报的数据字段中包含的TCP,UDP,ICMP,IGMP数据头部都包含对自身每个比特的校验,所以并不需要在IP数据报报头中进行重复校验。

3、IP路由:当IP层收到一个数据报之后,首先1)检验目的IP地址是不是自身或者是广播地址,如果是,则根据报头的协议字段将数据部分传给相应的协议模块。否则2)查询路由表,如果有表项的目的地址与数据报中的目的地址完全匹配的,则将数据报转发到相应的端口,没有则3)继续查询,如果有网络地址相匹配的目的地址,则将数据报转发到相应端口,没有则4)查询路由表中是否“default”表项,有则将数据报发送到相应端口,5)如果都没有,则将该数据报丢弃,产生一个“host unreachable”或者“network unreachable”的错误。

4、为什么将用一个含有30个子网的B类地址要好于30个C类地址?

因为子网对外网来说是不可见的,在外网路由器中只有目的地址为该B类地址的网络地址的路由表项,而如果换成30个C类地址,则要到达这30个C类网络,外网的路由器要有直接到达这30个C类网络的路由表项。因此含有30个子网的B类地址有利于减少外网路由表中表项的数目,从而更有利于路由的效率。

5、RFC 1009中声明,在一个子网中能够有超过一个的子网掩码。因为在一个子网中通常也会存在不同的物理链路,比如一个以太网链路和点到点的链路,这时我们就有必要将它们区分开来。一般的做法就是将原来的子网段进一步向右扩展,从而用那些扩展位进一步区分子网中的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