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挖装饰器祖坟事件

时间:2023-03-08 19:14:57
python——挖装饰器祖坟事件

装饰器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打一个比方,我写了一个python的插件,提供给用户使用,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我添加了一些功能,可是又不希望用户改变调用的方式,那么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用到了装饰器。装饰器的原理是什么?我们接下来就一步一步看过来!

假如我们有一个home函数如下:

 def home():
print 'this is the home page!'

而我们希望用户在访问home函数之前先验证一下权限,那么在不改变用户调用方法的情况下,就需要在home中调用一个login函数,就像这样:

 def login(usr):
if usr == 'Eva_J':
return True
def home():
result = login()
if result:
print 'this is the home page!'

这样可以实现我们的需求,但是我们看到home的代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有的代码都要被包裹在一个if语句中,并且要进行缩进,这往往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那么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看一个小栗子:

def home():
print 'this is the home page!' print home 输出:<function home at 0x000000000219C978>

我们定义了一个home函数,但是并不使用home()调用它,而是让程序打印出home方法的地址。

那么我们再看这段代码:

 def login(usr):
if usr == 'Eva_J':
return True
def wrapper(funcname):
if login('Eva_J'):
return funcname
def home():
print 'this is the home page!' home = wrapper(home)
home()
输出的结果:this is the home page!

我们可以看到这段代码的点睛之笔就在这句:“home = wrapper(home)”,我们将home函数的地址当做参数传给了wrapper方法,在wrapper方法中进行验证,验证通过之后再将home方法的地址返回,这个之后再调用home,我们就在没有修改home方法的情况下,调用了home,是不是方便了很多?这就是装饰器的概念!
但是很快我们发现这种方法还是不好,因为用户必须加上那句点睛之笔的代码再执行原本想执行的home方法,于是在python中就规定装饰器可以这样使用:

 def login(usr):
if usr == 'Eva_J':
return True def wrapper(funcname):
if login('aaa'):
return funcname @wrapper
def home():
  print 'this is the home page!'
12
home()

看到了吧,我们只需要在home方法上加上一个“@wrapper”,就可以省去原本在home()方法前写的那句话了,这样就方便了很多,而且也没有改变用户的调用方式。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怎么使用装饰器传递参数?

def home(usr):
print 'this is the home page!'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实现方法:

 def wrapper1(funcname):
print 'funcname:',funcname
def wrapper2(argv):
if login(argv):
print 'funcname:',funcname
return funcname(argv)
else:
return error
return wrapper2 def home(usr):
print 'this is the home page!'
print 'hello ,',usr home = wrapper1(home)
home('Eva_J')
输出的结果:
funcname: <function home at 0x00000000022CFAC8>
funcname: <function home at 0x00000000022CFAC8>
this is the home page!
hello , Eva_J

解决啦,我们实现了装饰器的传参,那么如果我想传多个参数,不确定的参数可不可以呢?当然可以啦,你就用动态传参就好了呀~~~

看到这里基本上普通青年就够用了。但是作为一个文艺小青年,你愿不愿意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来刨一刨装饰器的祖坟?

先来看多个装饰器的应用。

 def wrapper1(func):
def inner():
print 'w1,before'
func()
print 'w1,after'
return inner def wrapper2(func):
def inner():
print 'w2,before'
func()
print 'w2,after'
return inner @wrapper2
@wrapper1
def foo():
print 'foo' foo() 运行结果:
w2,before
w1,before
foo
w1,after
w2,after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装饰器就像是一个俄罗斯套娃,把被装饰的方法当成最小的一个娃娃,封装在最内层,外面一层一层的嵌套装饰器。

接下来再看一个装饰器传递函数参数的例子:

 def Before(request):
print 'before' def After(request):
print 'after' def Filter(before_func,after_func):
def outer(main_func):
def wrapper(request):
before_result = before_func(request)
if(before_result != None):
return before_result;
main_result = main_func(request)
if(main_result != None):
return main_result;
after_result = after_func(request)
if(after_result != None):
return after_result;
return wrapper
return outer @Filter(Before, After)
def Index(request):
print 'index' Index('example') 先上结果:
before
index
after

首先,index里我只是随便传了一个参数,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不要被迷惑了。接下来看看这段代码的执行过程:

python——挖装饰器祖坟事件

看上面这张图,先来统一解释一下,代码前面的数字是python在执行Index之前做的事情,它将这段代码中函数的地址写入内存,方便之后在调用中可以一下子找到。

在装饰器这里有点绕,来来回回了好几次,我们解释一下从第3步往后的步骤,首先是在第3步这里,解释器发现了这个函数,并把它放进了内存里,然后第4步又读到了一个装饰器,它就从内存里找到装饰器的地址返回到了第5步这个装饰器的位置。继续往下读,第6步它又把发现了一个outer函数,于是欢欢喜喜的把outer函数的地址放进了内存里,然后就停止了,因为它很清楚它不是来执行outer的,所以它调过了这个函数并顺序执行了这个函数外面的第一句话:第7步,return outer。这个时候解释器发现这不就是刚刚记下了地址的那个方法么?它就又回来了之前的地址,找到了outer函数。。。就是这样,直到执行到第10步return wrapper,这里我没有写,其实它也是兴冲冲的回到了家wrapper方法那里的,但是它发现下面已经没有它需要记录地址的函数了。所以它把最后的这个wrapper函数的地址返回给了装饰器,也就是装饰器下面的index方法。

这个时候,好巧不巧的,我们在程序中调用了这个index方法,那么解释器就把我们领到wrapper那里开始执行了,在wrapper里我们可以使用外层函数传过来的方法参数Before和After,这其实就是装饰器参数祖坟里的秘密了。不要问我17\21\25步后面为什么没有执行,因为我们的函数都没有返回值呀!

ok,刨祖坟活动结束,关机,睡觉!

参考文章:

http://www.cnblogs.com/wupeiqi/articles/4980620.html